前公務員首長林祥源10月10日在“新加坡會走下坡嗎?”系列講座的第二講中,延續他首場講座的主題,指曆來許多國家的崛起與沒落,大致上都經曆開埠、擴張、致富、自私、自滿到頹喪等階段。他認爲,新加坡社會已出現公民意識下降和物質主義等負面特征,鼓勵國人培養守望相助的精神,是“緩和”國家衰弱的方式之一。
社會出現負面特征 公民意識下降
結合他第一講的內容,林祥源演說主題的概念,來自于英國軍人學者格拉布(John Bagot Glubb)中將。他于二戰後在中東指揮阿拉伯軍團(後來的皇家約旦軍團),退役後研究曆史,其中的一篇著作《帝國的命運和求存之道》,正是林祥源主題的依據。
與任何事務一樣,縱觀人類曆史,國家也會經曆佛教所說的“成、住、壞、空”四劫。所謂的曆史教訓,就是從過去的例子中,尋找如何“緩和”壞和空階段(因爲無法避免)的辦法,或者在經曆壞和空階段時減輕其傷害和痛苦。同樣借用佛教的概念,這或許就需要在成和住的階段廣種福田、廣結善緣,也就是古人所謂的庇蔭子孫的智慧。
根據格拉布的帝國命運理論,在開埠和擴張的階段,人們關注的是行動力和榮譽感,不會受限于書本知識或過去的經驗,而是尋求能夠解決問題的手段。這就是帝國成功的秘訣。但是,隨著帝國的建立,富裕使得後代子民變得安逸,甚而揮霍無度,社會開始出現貧富差距,年輕人不再追求榮譽、名聲與獻身精神,而是追逐私利。同時,人們開始崇尚清談,追求知性的滿足而不再重視行動。接著就進入了帝國腐敗的階段,人們好吃懶做,嚴重依賴外來移民從事自己所不屑的工作,最終走向滅亡。
林祥源: 新加坡進入清談階段 悲觀情緒普遍
林祥源警告,新加坡正進入了清談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變得自私自利,重視累積家庭財富卻不顧公共利益;悲觀情緒普遍,對未來缺乏希望;注重物質享受;社會風氣輕浮;大量外來移民湧入。這個描述,似乎切中了時弊——只要看看地鐵癱瘓等問題,如何拖延多年卻未見解決,也不見在位者有承擔負責的道德勇氣,給全體國人一個交代,就不難明白爲何在建國階段獻身公共服務並領導過全國公務員隊伍的林祥源會如此憂心忡忡。
林祥源:建立優雅社會 以持續取得成功
要如何廣種福田、庇蔭子孫呢?林祥源認爲建立一個人人相互關懷與幫忙的優雅社會,將是新加坡持續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對比其主題的宏觀性,這個結論顯得有些老生常談。就好比說要避免“二世祖”敗壞祖業,應該從小給予嚴格的家教一樣,看似有道理,卻也難免迂腐之嫌。
人當然是關鍵,如果大部分人相信能夠不勞而獲,社會集體的末日大概也就不遠了。可是如何確保孔子所說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好人能上位,並成爲集體的榜樣呢?這恐怕還得依賴制度的選賢與能,所以孔子才會歌頌聖人制作禮樂,德垂百世之功。
制度不能被政治腐蝕 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制度立足于曆史傳統的莊嚴性和權威性,由此獲得人民的尊重、信任和服從,所以曆朝曆代都不輕言變法改制。此前修憲改變民選總統的遊戲規則引發爭議,正體現了這個道理。前檢察總長溫長明教授9月29日在《海峽時報》撰文《總檢察署、政治與法治》,也委婉地暗示作爲國家機構,總檢察署必須避免政治的介入,保持司法中立。
國家制度如何避免被政治利害腐蝕,才是維系國家能否長治久安的關鍵。要富過三代,除了盡可能避免二世祖的泛濫,還要保持體制的中立和尊嚴。新加坡能否逃避格拉布的帝國命運,普通民衆多關心時事當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其精英階層是否有足夠的道德勇氣,堅持尊重體制來獲取人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