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馬來西亞政壇老手馬哈迪最近一段時間非常活躍,俨然已成馬來西亞反對黨希望聯盟(希盟)共主。
他先于去年9月與被他親手拉下台的政治門徒安華握手會面,地點選在吉隆坡高等法庭,場面極具戲劇性。92歲的馬哈迪不愧爲老馬,他深懂權力遊戲的玩法,要把首相納吉趕下台,只能寄望希盟,但安華身陷囹圄,希盟一盤散沙,所以老馬第一步是要給群龍無首的希盟拱出一個大佬,這個大佬他是“當仁不讓”。
希盟此前一直無法對首相人選達成共識,因爲希盟的的第一人選是安華,但安華在獄中,而其他人也想上位。在這首相人選問題上,老馬的態度很關鍵:他的終極目標肯定是推翻納吉,但在這過程中,他是自己想重作馮婦,還是想推兒子慕克力上位,還是支持安華並團結希盟?馬哈迪7月上旬遠赴英國倫敦,與安華長女努魯依莎會面,過後接受英國媒體《衛報》采訪時透露,他支持安華在來屆大選成爲希盟的首相人選。7月中,希盟宣布達成共識,若贏得來屆全國大選執政中央,將由安華出任首相。
希盟能否在來屆大選勝出,即使勝出,安華能否如願擔任首相,還有非常多的變數。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馬哈迪已不可能在巫統黨內找到幫手拉倒納吉,安華和希盟是他的唯一可以寄望的合作夥伴。
說到馬哈迪與安華的合作,很好地印證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老話。
老馬在任內憑強硬作風,讓政治制度爲自己服務。他曾栽培四個接班人,但也一手將他們拉下馬。除安華之外,另外三人也吃過苦頭。馬哈迪的“老大哲學”以及他與四個接班人交手的故事,馬來西亞人津津樂道,也成了一部“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的馬國政治入門手冊。
紅螞蟻給你送上“馬哈迪與他的四大天王”故事的第三集,登場的是與馬哈迪有過深仇大恨的安華。
馬哈迪與安華
在馬哈迪的四個副手當中,安華與他的關系最密切,也是最惡劣的。他們可說亦師亦友,曾經相知相惜,最終卻成了有深仇大恨的死對頭。
已故資深新聞工作者巴裏·韋恩(Barry Wain)在《馬來西亞獨行俠:在動蕩時期的馬哈迪》一書中仔細梳理了馬哈迪和安華從結識到分道揚镳的曆程。韋恩形容兩人的關系“長久、複雜,既有私交也有工作層面往來”。
兩人雖然年齡相差22歲,但在個人觀念和政治事業上有許多共通點。兩人都是普通人出身,沒有王室血統;都是民族主義者,主張馬來人至上;血液裏有從政基因,打擊政治對手同樣不遺余力。安華稱馬哈迪爲他的“導師、領袖和政治之父”。
不過,兩人並非沒有不同。韋恩說,馬哈迪靠強烈的個人意志治國,對于是否受歡迎不太在意,安華則是一個富有個人魅力和冷靜務實的領袖。盡管馬哈迪也很務實,但他一般不喜歡理論,喜歡高科技的東西;安華比較有理論基礎,對著村民可以講可蘭經,對著西方人士可以談莎士比亞。
馬哈迪的治國理念是經濟高增長,提出馬來西亞在2020年成爲發達國家的願景,擁有許多摩天樓、高速公路網、高速列車等現代化符號;安華則關注脫貧、低成本醫療保險和住房,希望人民擁有更多自由,面對更少審查,公民社會蓬勃發展。
在1980年代,這些差異並未顯現,所以兩人私交甚笃,馬哈迪更可說是安華與太太旺阿茲莎的月老。1980年,安華到醫院探望馬哈迪的妻姨,剛從愛爾蘭學醫歸國的旺阿茲莎是主治醫生,兩人結識並譜出戀曲,在1981年結婚。
馬哈迪和安華的官邸在吉隆坡高檔住宅區白沙羅高原(Damansara Heights),兩家人比鄰而居,親密往來。馬哈迪和安華會在星期天一起去騎馬,他們的女兒同在阿松大女子中學念書,偶爾會搭對方的順風車去上學。
馬哈迪安華相識近半個世紀
馬哈迪和安華在1960年代結識,當時安華是學生領袖,馬哈迪是菜鳥國會議員。安華和一些學生經常接受馬哈迪邀請,到東姑阿都拉(Tunku Abdullah Abdul Rahman)的住家聚會,討論時政和國家大事。東姑阿都拉是馬來亞第一任最高元首、森美蘭州嚴端阿都拉曼的王子,與馬哈迪關系密切。馬哈迪每次從吉打家鄉到吉隆坡參加國會,都會住在東姑阿都拉的住家。
通過馬哈迪,安華結識了東姑阿都拉。東姑阿都拉當時是馬來西亞青年會(Malaysian Youth Council)會長,1972年,安華接棒成爲會長。這對安華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機遇,因爲該會長職一般由巫統黨員擔任,而安華當時還沒加入巫統。安華當上這個多元種族背景組織的領導人,有利于他走出馬來社區,拓展與其他族群的關系。
安華等一衆學生很支持馬哈迪。1969年馬哈迪在大選中輸掉議席,安華和他領導的學生組織力挺馬哈迪。五一三種族暴動發生後,他們與馬哈迪一個口徑,批評東姑阿都拉曼的“親華”政策導致“五一三事件”。馬哈迪曾發表一份公開信,要求東姑阿都拉曼下台,安華等人曾幫忙分發此信件。馬哈迪被趕出巫統後撰寫的《馬來人的困境》,亦在正式出版之前交由安華等人分發該書的首兩個篇章。學生組織還舉行示威,要求東姑阿都拉曼下台。
馬哈迪在1972年重返巫統並在1974年擔任教育部長後,卻對安華及其學生組織的示威活動采取強硬態度,並支持政府逮捕組織學生示威的安華。政府在1974年底以內部安全法令扣留安華,安華被扣長達22個月。
不過,馬哈迪似乎也看到安華的能力。他後來說,安華最好能爲他所用,而不是加入回教黨(現稱伊斯蘭黨),給他和巫統制造更多煩惱。當上首相後,他在1982年邀請安華加入巫統。安華年輕有沖勁、富魅力的個人形象,給馬哈迪的新政府注入活力。向來反建制的安華則告訴支持者,他加入執政黨,爲的是要從內部發揮影響力,改變馬來西亞政治。
自此,馬哈迪與安華成了師徒關系,安華在黨內和政壇平步青雲。安華入黨一個月,即當選爲巫青團團長,在1982年全國大選首次當選爲峇東埔區國會議員,隨後受委爲首相署副部長,隔年轉正任文化、青年及體育部長,1984年轉任農業部長,1986年擔任教育部長,1991年任財政部長。1987年巫統黨爭時,馬哈迪和東姑拉沙裏鬧分裂,安華等人支持馬哈迪。而馬哈迪也把安華當成接班人來栽培。
安華扳倒嘉化峇峇 馬哈迪感到受威脅
在1990年的黨選,安華以最高票當選副主席,黨內地位僅次于主席和署理主席。1993年黨選,安華暗地裏組織支持力量,在黨選中成功將時任副首相嘉化峇峇拉下馬,他的支持者還囊括三個副主席職(即現任首相納吉、前副首相慕尤丁和雪蘭莪前州務大臣莫哈末泰益)和巫青團團長職(即現任副首相阿末紮希)。想必馬哈迪是從那時起感受到安華的威脅。
安華經常展現他已做好接班准備的態勢,因爲他擔心其他人可能冒出頭來挑戰他的地位。1990年代馬來西亞經濟飛速增長,安華作爲財政部長領了不少功勞,英國財經雜志《Euromoney》在1993年評選他爲四位世界年度財長之一,《Asiamoney》在1996年評選他爲年度財長。任財長期間,安華四處出國訪問,建立了國際知名度。而馬哈迪則必須不斷展示一切仍在他控制之中,否則黨員會以安華馬首是瞻。馬哈迪那時感受到安華功高蓋主,兩人的關系開始緊繃。
盡管如此,亞洲金融風暴在1997年爆發後到1998年初,馬哈迪依然把安華視爲接班人,但兩人對如何渡過金融風暴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意見。安華主張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藥方,通過自由市場辦法、財政緊縮、削減大型發展項目等,來解決危機;馬哈迪則主張令吉彙率和資本管制。1998年9月1日,馬哈迪宣布資本管制,隨即在2日宣布開除安華,3日巫統最高理事會將安華逐出黨,20日安華被捕。就這樣,馬哈迪一手毀掉自己的第三個接班人。
經曆過1987年黨爭的馬哈迪深知對付政敵不能手軟,必須下重手確保對方永無翻身之日,因爲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