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馬來西亞政壇老手馬哈迪最近一段時間非常活躍,俨然已成馬來西亞反對黨希望聯盟(希盟)共主。
他先于去年9月與被他親手拉下台的政治門徒安華握手會面,地點選在吉隆坡高等法庭,場面極具戲劇性。92歲的馬哈迪不愧爲老馬,他深懂權力遊戲的玩法,要把首相納吉趕下台,只能寄望希盟,但安華身陷囹圄,希盟一盤散沙,所以老馬第一步是要給群龍無首的希盟拱出一個大佬,這個大佬他是“當仁不讓”。
希盟此前一直無法對首相人選達成共識,因爲希盟的的第一人選是安華,但安華在獄中,而其他人也想上位。在這首相人選問題上,老馬的態度很關鍵:他的終極目標肯定是推翻納吉,但在這過程中,他是自己想重作馮婦,還是想推兒子慕克力上位,還是支持安華並團結希盟?馬哈迪7月上旬遠赴英國倫敦,與安華長女努魯依莎會面,過後接受英國媒體《衛報》采訪時透露,他支持安華在來屆大選成爲希盟的首相人選。7月中,希盟宣布達成共識,若贏得來屆全國大選執政中央,將由安華出任首相。
希盟能否在來屆大選勝出,即使勝出,安華能否如願擔任首相,還有非常多的變數。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馬哈迪已不可能在巫統黨內找到幫手拉倒納吉,安華和希盟是他的唯一可以寄望的合作夥伴。
說到馬哈迪與安華的合作,很好地印證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老話。
老馬在任內憑強硬作風,讓政治制度爲自己服務。他曾栽培四個接班人,但也一手將他們拉下馬。除安華之外,另外三人也吃過苦頭。馬哈迪的“老大哲學”以及他與四個接班人交手的故事,馬來西亞人津津樂道,也成了一部“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的馬國政治入門手冊。
紅螞蟻給你送上“馬哈迪與他的四大天王”故事的大結局,被認爲是“馬來西亞最清廉首相”的阿都拉壓軸登場。
馬哈迪與阿都拉
馬哈迪在1998年開除安華後,他在三個副主席當中,選中了年紀稍大的阿都拉任副首相,並指定較年輕的納吉日後擔任阿都拉的副手,隔代安排了首相人選。
阿都拉和馬哈迪一樣沒有王族血統
阿都拉溫文爾雅,不計較權與利,個性親民。他和安華有不少共通點,例如兩人都來自政治世家,都出生在槟城,都畢業自馬來亞大學。他和馬哈迪同樣沒有王族血統,但他重視清廉,被認爲是馬來西亞最清廉的首相。
阿都拉的祖父是槟城備受尊敬的宗教領袖和民族主義者,也是回教黨的創黨成員之一。阿都拉從馬來亞大學畢業後即加入公務員體系,1978年當選爲甲抛峇底區國會議員。
阿都拉個性溫和被相中
1987年巫統黨爭時,阿都拉加入東姑拉沙裏領導的B隊,挑戰馬哈迪的A隊,B隊候選人絕大多數落敗,只有阿都拉一人當選副主席。東姑拉沙裏脫離巫統成立46精神黨,阿都拉沒有跟隨,而是留在了巫統黨內。新巫統成立時,馬哈迪拉攏阿都拉加入臨時委員會。很顯然,馬哈迪並不希望完全排除阿都拉的支持力量。
1990年黨選,阿都拉成功蟬聯副主席職,馬哈迪在1991年委任他爲外交部長。阿都拉曆任首相署部長、教育部長、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在安華被開除後,擔任副首相兼內政部長。此時的阿都拉已是接任首相的材料。
阿都拉的溫和個性,或許就是他被選爲接班人的原因。馬哈迪在遭到慕沙希旦“背叛”後,選擇了“聽話”的嘉化峇峇爲副手;這一次遭到安華“背叛”,他選擇了“好人”阿都拉。馬哈迪原本的算盤可能是讓阿都拉當副首相幾年,期間提拔他真正屬意的納吉。他沒預料到的是,打壓安華對馬來西亞社會造成的分裂,遠遠比1987年的巫統黨爭和分裂更爲嚴重。
馬哈迪承諾2003年交棒阿都拉
1999年全國大選,國陣面對安華下台以來的首次選民檢驗。盡管國陣成功守住三分之二絕對多數的勝利,但巫統贏得的議席從之前的94席,降至72席,其中有四個部長和五個副部長守土失敗。當時的分析估計,馬來選民對巫統的支持率下降到40%至50%,已少過一半。巫統黨內和支持者知道,馬哈迪政治打壓安華,已導致社會對巫統失去信心,馬哈迪交棒是唯一可以挽救巫統的辦法。
2002年6月,馬哈迪在巫統代表大會閉幕式上突然飲淚宣布辭職,震驚領導層。阿都拉等人隨即扶他到後台,一個小時後阿都拉現身講台,說馬哈迪已答應不會辭職。馬哈迪隨後則宣布將在2003年10月交棒予阿都拉。在此後半年多裏,馬哈迪安排阿都拉和納吉在黨內的職務,確保兩人不受挑戰,按日程接任首相和副首相。
偏離馬哈迪路線 阿都拉被趕下台
阿都拉與馬哈迪截然不同的性格,注定他們倆會走不同的治理路線。馬哈迪後來對阿都拉偏離他的既定路線感到憤怒,最終在2008年國陣慘勝的全國大選後,連同巫統各派勢力將阿都拉趕下台,扶正副首相納吉。
馬哈迪再次將自己一手安排的接班人拉下馬。這或許注定就是馬哈迪的人生和政治理念——容不下路線與他不一致的政治領袖。他隔代安排的納吉,得益于他早年的專政安排,如今可能是他人生最後一個眼中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