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公務員首長何學淵說,國際環境越來越多變複雜,政府不能在所有問題上都抱持”我最厲害”的心態,而是應該積極廣納各界意見。
此言不差,問題是,當個別部長被小民罵到臭頭的時候,忍不住會把一肚子悶氣發泄到媒體身上。不久前,基礎建設統籌部長兼交通部長許文遠因爲地鐵故障問題被罵急了,反而怪媒體不知道地鐵前線搶救地鐵服務的努力,只會批評。但碧山地鐵站的積水事件調查證實地鐵“前線”人員假造報告,監管人員又疏于審查的大件事,對SMRT和政府形象的影響很大。所以,現在不只是“國際環境越來越多變複雜”,國內的治理,尤其是基礎設施的維持保養的難度也大大提高。
小民“泛泛之談”難被政府聽進去
何學淵說,政府並”不壟斷智慧與最佳見解”,處理複雜問題時,應透過廣泛的公共咨詢與對話吸收私人領域和人民的建議。此言也不差,但在小民眼中,我們的部長、高官也的確是“很厲害”的精英,不少小民們仍抱著“人微言輕”的心態,不敢對複雜的問題,發表深入的看法,也正因爲這樣,小民的“泛泛之談”很難被有關部門聽進去。聯合早報的交流版不久前便有幾位讀者針對這個課題抒發了一點怨氣。
另一點是,在人們心目中,政府部門就是代表政府,高官是爲政治領導服務。古人說“學而優則仕”,現在則是“仕”而優則從政,高官和政治領導的總體看法一致,政治領袖從文官和武裝部隊中延攬精英入閣,已是新加坡模式。
政治領袖和高級公務員“同一撥人”
新加坡提拔精英的做法已經體制化,導致政治領袖和高級公務員基本上是“同一撥人”。如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在何學淵的新書發布會說,他跟何學淵相熟45年,熟到“連對方的身份證號碼都可以背得出來”。部長與高官個人私交很密的情況普遍存在,在新加坡的體制下,部長和高官一般上都出身同樣的名校,拿政府獎學金,在國民服役階段同過甘共過苦,經驗大致相同,優點是,大家知己知彼,可以在很深的私交上維持互信基礎。但這也出現了另一種情況,政府和高官因出身和資曆相近,大家在許多重要課題上想法上不會有太大差距。
高官甚至因爲摸透總理、部長的想法和思維,有意無意制定出迎合領導“口味”的政策。或是在領導對某個課題有了結論、預設了立場之後去辦事。反映到政策上,就是精英的看法主導一切,任何問題的思考模式相近成爲新加坡以效率著稱的公務員制度的核心問題。政府多年前也已看到這一點,也試圖鼓勵體制內的不同意見,但何學淵的講話似乎印證這方面的進展不佳。
“黨政不分”是否成不可逆轉趨勢?
在接受海峽時報的訪談中,他向公務員提出防止公務員體系被“政治化”的警告。他說,高官不要利用他們跟政治領導的私交,而要盡量提供獨立的意見。
何學淵對公務員的忠告也是對政府的忠告,他的言外之意點出了一個新加坡人的普遍看法,新加坡“黨政不分”現象由來已久,這是一種“觀感”(perception)還是一個事實,也許值得辯論。更重要的問題在于“黨政不分”是否成爲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尤其是當政府部門牽涉到政府與反對黨的爭論時(何學淵也以工人黨的市鎮會管理的財務問題爲例),人們難免會給反對黨一些同情分。
在新加坡,許多領域已經體制化,高級公務員即使有意改變現狀也無可奈何。而且他們的責任是協助政府深化體制,不是改變體制。所以,何學淵的一片忠言,我們在十年八年後可能還是會從其他高官嘴裏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