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
論市
許麗卿
如果企業後代繼續任性下去,而企業老板又願意改變接班人必須是“自己人”的心態,未來的趨勢可能會演變成家族企業由“外人”傳承,“自己人”卻出去創業的顛倒現象。在這個顛覆科技的年代,有這種顛覆傳統家族企業的模式也未嘗不可能。
有個讀者,最近分享了一個讓自己欣慰、讓他人羨慕的故事。他的獨生子兩年前接手掌管了家族企業,把傳統老店轉型得很好,讓他很欣慰。如今已退位的他在管理家族的基金,時常跟著兒子到處參加講座、研討會。每一次,兒子在台上演講,他就在台下靜靜地看著。
兒子說他現在最大的挑戰是賺錢速度得跟得上老爸花錢的速度,但這也是他最大的動力。父子角色顛倒,兒子賺錢老子花,顛覆了家族企業過去的模式。但是,不是每個家族企業老板都能像他這麽幸運,有個兒子成功接班,讓家族企業得以順利傳承下去。
近幾年,我們不時從媒體報道中,看到許多本地家族經營的生意因沒有接班人而一個接一個地走入曆史。它們當中有小販攤位經營者、中小企業,有些甚至是家喻戶曉的老字號。
亞洲企業傳承不順利
根據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KPMG)去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本地家族企業當中僅有13%的企業有能力傳至第三代。而普華古柏(PwC)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全球家族企當中,僅12%的家族企業能傳至第三代。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研究家族企業的教授莫滕·本內森(Morten Bennedsen)更直接指出:亞洲企業在傳承問題上進展並不順利,它們正面臨這個最緊迫的傳承問題。
很多家族企業無法順利傳承,最大的因素莫過于前人有心,後人無意。幾年前,安永(EY)的一項調查發現,全球大學生當中,僅有兩成的大學生肯在畢業後考慮繼承家業。而他們當中,只有3.5%的大學生肯在畢業後馬上加入家族企業,而4.5%的大學生只肯在畢業五年後加入。在本地,只有3.8%的大學生肯在畢業五年後繼承家業,而肯馬上在畢業後加入家族企業的卻僅1.1%。
本地中小企業或老字號之所以相繼走入曆史,財力和人力是主要問題,尤其是小型家族企業。許多亞洲老企業家,即便面對後繼無人,還是不想把企業交給外人。但隨著時代的改變,他們有必要尋求專業意見,以便爲企業傳承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黃山忠日前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透露,總商會明年3月將推出“家族企業傳承平台”,協助本地中小企業解決人力與財力方面的問題,讓它們得以傳承下去。
平台計劃成立基金協助融資有問題的企業。對于無法找到接班人的家族企業,平台也會配對有創意的年輕人,一方面解決企業傳承問題,另一方面幫助有企業精神的年輕人無需從零開始創業。
總商會傳承平台應受肯定
總商會的目的,是要確保更多家族企業不會因爲血脈傳承問題,而無法成爲“百年老店”。傳承平台計劃讓這些企業配對有創意的年輕人,爲成熟的老字號注入新活力,將老企業發揚光大,創造雙贏的局面。
家族企業傳承平台能否成功推行,企業老板能否跳脫血緣糾纏是關鍵。他們能不能改變接班人必須是“自己人”的心態、接受由“外人”來傳承其老字號?這顯然是個大挑戰。但從維護本地健康企業、讓老字號代代傳承的角度看,總商會的傳承平台計劃是應該受到肯定的。
早在10年前,日本政府中小企業廳也推出類似的計劃,它在全國設立100個“事業繼承支援中心”,幫助那些苦于後繼無人的中小企業經營者尋找事業繼承人,同時爲有志創業的年輕人尋找施展才能的機會。
在日本,中小企業因後繼無人而面臨關閉的現象相當普遍。日本中小企業廳說,2001年至2004年間,平均每年約有7萬家企業因找不到事業繼承人而被迫關閉。爲解決這一問題,日本長野商工會議所于2002年開設了“長野事業繼承支援中心”,五年間共爲92家企業找到了事業繼承人。
日本繼承支援中心值得參考
日本的“事業繼承支援中心”至今是否取得成效,值得總商會探討和參考。
所謂有家才有國,一個國家的經濟是由無數個家族生意如磚塊般砌成的。本地有很多大機構不外是由家族企業延伸出來,豐隆集團、美羅百貨、詩家董百貨、余仁生中藥行、遠東機構及太平船務等,無不是家喻戶曉的老字號。
不僅本地家族企業的續航力受到關注,本地一些口碑極好、傳統老字號美食攤,也因後繼無人而結束營業。政府爲了推廣並改善小販行業,設立了小販委員會3.0小組,通過與大約800名利益相關人士的商討、互動而推出一系列建議,其一就是爲小販業注入新血,並通過培訓、小販孵化計劃、一站式信息與資源中心來讓這個行業走得更遠。
充裕的經濟資助、周詳的技能傳授、健全的硬體設施,就能確保這些大小家族生意順利地代代延續下去嗎?這當中似乎少了一個被忽略的因素。
讓我們通過一個真實案例來點出這缺少的鏈接。熟悉紅山一帶美食的食客,應該聽聞或光顧過紅山熟食中心第一代小販攤位之一的鹵鴨飯面。自70年代就營業的鹵鴨飯面攤已傳了兩代人。今年初,攤主陳老板在找不到繼承人的情況下,決定結束生意,讓無數老食客大歎可惜,唏噓又一傳統老字號美食秘方失傳。
陳老板的鹵鴨飯面命運可說是小販圈內一個頗典型的例子。盡管這個小檔口盈利相當豐厚,他的孩子自己有更好的事業,對于繼承家業毫無興趣。
應在成長期讓孩子接觸家業
若有意讓孩子繼承家業,就一定要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接觸家業,做出適當的興趣培養及教育。若孩子們所見到的是上一代一直埋怨守業的辛苦,他們肯定也會對家業有所排斥。
要讓家族企業後繼有人、代代傳承,一大關鍵是灌輸後人正確價值觀。現代年輕人或許對“繼承財産”比“繼承家業”更有興趣,而且兩代人之間,由于成長的環境、個人的觀念、所受教育程度、創業的環境等都不同,必然有很多分歧和矛盾。這些分歧和矛盾,必然影響企業的交接班。
有個企業老板就說,他的孩子已拒絕繼承家業,還告訴他“與其傷腦筋思考如何把現有的家業轉型、發揚光大,不如利用現有的網絡平台做點小生意,輕松當個小老板,不必承受守住家業的負擔。”看來,這個父親必須找個外人來幫他傳承事業了。
正如專家所說,亞洲家族企業的傳承進程並不順利,本地的情況也不如理想。如果企業後代繼續任性下去,而企業老板又願意改變接班人必須是“自己人”的心態,未來的趨勢可能會演變成家族企業由“外人”來傳承,“自己人”卻出去創業的顛倒現象。在這個顛覆科技的年代,有這種顛覆傳統家族企業的模式也未嘗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