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新聞又上報紙封面了。
且慢,不是壞消息。至少在SMRT和陸交局的眼裏,這是好消息。
兩輛設有折疊式座位的新列車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投入到地鐵南北與東西線的服務中。陸交局昨天就邀請各家媒體到大士車廠參觀這項新設施。
新列車將有六節車廂,每節車廂設有12個折疊式座位,即整列列車共有72個可供折起或放下的座位。據悉,除了已經運抵我國的兩輛列車,還有10輛同類列車將在今年內從中國青島運來,並在明年投入使用。
出乎紅螞蟻預料的是,乘客並不能自由選擇座椅的開合狀態。這些座位的開關由列車長或地鐵職員控制,他們可以在列車運作前根據客流量需要,決定要不要收起座椅。
因此當一列列車的折疊式座位在繁忙時段全部收起時,列車可多容納100名乘客,爲每趟地鐵的運力提升6%,達1700人。
閑時增加座位,忙時騰出空間。這樣的做法能照顧到不同時段的各種需求。但讓業者始料未及的是,新聞一出,網絡上罵聲遠遠蓋過贊揚聲。
紅螞蟻整理了一下,網民的反應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消息公布後,許多網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什麽鬼?
不少網民最初以爲地鐵增設的座椅與目前巴士一些座椅一樣,隨放隨坐,並沒有意識到無法自主操控開關。他們直言:沒人會爲了騰出更多站立空間,在上下班尖峰時段主動讓出座位而全程站著的。
當他們弄清楚折疊式座位的運作模式時,又轉而責怪:這一定是那些從來不需要擠地鐵上下班的高薪公務員(兼獎學金得主)吃飽飯沒事做時想出來的的笨主意!
有人戲谑道:你不如擺張地毯讓全部人都能坐在上面?更多人則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把添置折疊座椅的費用用在增加更多扶手和把手上,來得更實際……
紅螞蟻在日本、巴黎、紐約等地的列車上都見到過各類折疊式座椅,爲何偏偏在新加坡推出類似設備,卻引起罵聲一片?
一句話:沒有把鋼用在刀刃上。
在通勤者(包括紅螞蟻在內)看來,決定車廂擁擠與否的最大原因在于高峰時期列車的班次頻率、准點程度以及可靠性。班次頻密、准時到站及開出,並確保運行時不出現故障,自然可疏導地鐵客流。增加可折疊座位充其量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功效,並非人們所期待的“雪中送炭”。
因此原本出于惠民目的而施行的措施一經公布,公衆觀感是業者避重就輕,沒有潛心改善地鐵最被诟病的故障頻發問題,不專注提升行車質量,而是把錢用在可有可無的地方。
作爲最直接影響國人每日出行質量及上下班情緒的服務供應者,一舉一動都會被關注,並用放大鏡檢視。要說陸交局也是挺可憐的,不做也錯,結果做了也錯。SMRT也苦惱啊,乘客抱怨地鐵座位不夠,我給你加不就皆大歡喜了嗎?結果還是被罵,這不是“做神也是你,做鬼也是你”嘛。
但在大衆仍未忘記去年因各種天災人禍(主要是後者)導致地鐵多次大面積故障與延誤所帶來的不便與憤怒的記憶時,這些大費周章請媒體跑到西部參觀拍攝的消息不宜做大做多。不如低調一些,等真的做出成效來,再與公衆分享也不遲。
SMRT近來在員工間推行日本改善法(kaizen),鼓勵職員積極提出建議,改善日常工作流程,並最終提高生産力。或許這套理念也能在乘客中沿用。下次作出類似決定之前,不妨詢問最直接的使用者——也就是通勤者的經驗與建議,讓他們參與到改善硬體與軟件設施服務的過程當中,說不定也能提升乘客的滿意度呢。
不過啊,當務之急還是要先提升地鐵系統,減少列車故障。不然只會引來乘客和網民的謾罵,入選吃力不討好的經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