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爲“國民福利”的新加坡組屋近來因“99年屋契”鬧得沸沸揚揚,連李總理也要在一年一度的國慶群衆大會上花大篇幅向各位解釋個中用意。
不知是否“純屬巧合”(紅螞蟻TVB看多了),當地面臨嚴峻住房問題的香港媒體,最近特意飛赴我國,采訪了曾任建屋發展局局長、市區重建局局長的我國著名城市規劃師劉太格,研究城市規劃的新港兩地學者,還有在本地居住的香港移民,從他們的角度,看看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政策,到底做得有多好。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長達15分的鍾視頻中,受訪者一邊倒地大贊我國組屋價格適中,政府規劃具有前瞻性;相比之下,突出了香港房屋政策的三宗罪(反過來也就是說新加坡政府做得好的三大點)。
一、香港政府拿不到土地
但凡去過香港的人,相信都有類似的印象,香港山多、人多、房子小。小到什麽程度呢?據香港01報道,以平均來說,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積爲30平方米,是香港的14.96平方米的兩倍之多。
最誇張的例子則是,目前香港741萬人口中,有20.97萬人居住于狹小不已的劏房(一個單位分割成數個小單位分租),這些人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5.25平方米,比一個廁所大不了多少。
香港政府常常說沒有土地發展房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自1969年加入建屋局起,劉太格每年都會到香港學習公屋發展,他受訪時一語戳破:“你們(香港)是有很多地的,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拿不到土地。”
香港目前有80萬個公屋單位,40萬個資助房屋,和160萬個私人住宅單位,公私比例是4比6。反觀新加坡,有101萬個組屋單位,37萬個私宅單位,公私比例是7比3。
新加坡目前有82%的國民住在組屋,香港只有44.8%的人住在公營房屋(出租公屋及居屋)。
這麽看來,香港雖然人比我們多,但房屋也比我們多。爲什麽政府卻沒有土地發展呢?土地都流到私人發展商手裏了嘛。
但私人發展商建造樓房的目的,除了提供住房以外,更重要是要賺錢,因此樓價連年飙漲,港人住不起私人房屋,又輪候不上住公屋,許多人淪爲劏房住客。
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指出,以新加坡2017年的樓價爲基准,新加坡人平均不吃不喝4.8年,便能買房;香港人則要不吃不喝19.4年,才能負擔得起房子,而在2016年,這個數據則爲18.1年。驚人的樓價,成爲壓在香港人頭上的一座大山。
新加坡政府則更加願意爲人民安居。劉太格說:“我們的住宅,不僅僅是提供住宅,其實我們是提供社區,提供生活的方式,宜居生活。”
二、香港政府沒有長遠規劃
香港01說,以人爲本又曆經研究的長遠規劃是新加坡成功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今年在新加坡住了三個月,研究新加坡如何打造宜居城市。
她在影片中說:“他們(新加坡政府)尊重科學,尊重真相,這是我覺得最感動的。他們很尊重人們生活的過程當中,使用的空間效果如何,然後再評核改良。下次做的時候就有進步。”
劉太格在政府任職時,不斷組織專家透過研究解決問題,並把理念落實到規劃中。“比如說社會學,我當時在最高峰有12位擁有博士學位的社會學家在幫我做研究,研究之後的成果就用在下一輪的規劃。”
新加坡的長遠規劃是多層次的規劃體系,包括展望未來50年國家願景、人口規模、城市功能布局的概念規劃,每10年更新一次。還有展望未來10至15年的發展,訂明具體土地需要,使用用途、發展參數、開發方案的總體規劃,每五年修訂一次。
劉太格甚至在1989年時,爲政府制作了一份遠及100年的概念規劃。
(怪不得政府能從現在,就想好10到20年後,政府組屋的“臀部手術”以及VERS等計劃了。
要訣:一切提早規劃。多位部長白了少年頭,可能也是這麽來的。)
香港政府預計在今年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將作爲香港發展策略。香港01記者問劉太格:“你覺得香港政府這種十幾二十幾年的規劃,足夠嗎?”
他笑了笑說:“這樣的規劃,就是做幾只小火雞了,我當然能做大孔雀。”
言下之意,你們香港只規劃20年,我們新加坡有願景、有研究,還提前規劃100年,差距擺在這裏啊。
三、香港政府缺乏威信和決心
我們前面談到香港政府拿不到土地,那新加坡政府又是怎麽做的?大家不陌生的:強制征收土地和填海,令政府土地面積,從建國初期的40%,增加到目前的80%。今日爲世人所知的新加坡地標建築濱海灣金沙(Marina Bay Sands),都是靠填海了才建起來的啊。
新加坡還出台了10多部在土地征用和管理方面的專門法例,爲土地征用、土地改良、土地出讓及土地租賃等,提供法律依據。香港01贊揚新加坡政府該出手時就出手,不用擔心冗長的法律訴訟。
劉太格也提到,新加坡最高峰時曾經規劃了28個高爾夫球場,後來陸續被政府征用,目前剩下16個,其中三分之一球場的地契將于未來幾年到期,政府已經表明不會更新契約,而會收回作住宅及商業用途。
香港目前有6個高爾夫球場,其中占地面積172公頃的粉嶺高球場將于2020年約滿,多個當地團體要求政府收回球場興建公屋,但當局目前態度不明。
影片中受訪的包括早年從香港移民到新加坡的吳先生一家。他批評港府欠缺承擔,將土地供應的責任推給市民大衆,自己卻沒有清晰的政策,“郊野公園碰不得,高爾夫球場又不收回,又不填海,又不收棕地,農地也不想想怎樣開發。”
他認爲“香港政府沒有將住屋當成需要爲市民解決的要務”,而港府需要大刀闊斧才能解決房屋問題,不然“我們有生之年都不打算回香港生活。”
我國政府高官轉發文章
香港媒體對我國組屋的正面報道,贊揚政府像是“天上有、地下無”般有魄力的機構,引來了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等內閣高官的轉發。
曾因工作在香港度過相當長一段租房生活的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次長孫雪玲更是深有體會。她在面簿發文回憶,當地房屋出租市場價格經常上漲,導致她幾乎每年都要搬一次家。
誇張的一次,她只住了四個月,房東便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轉售了房子,還無預警地通知她要在一個月內搬走,給她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沒有自己家,還要看別人(房東)的臉色辦事,這種體會相信對租房一族來說並不陌生。
孫雪玲感歎:“我感激我現在在新加坡擁有的家。它是我的。我可以選擇住在裏面,我可以選擇賣掉它。我過去過著一種流浪般的生活,我再也不想回(到那種狀態)去了。”
看了這條視頻,從外國人的敘事角度回看新加坡的組屋政策,你會感激新加坡政府爲國民所做的涉及方方面面的舉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