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王乙康今天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部門開支預算時宣布2027年起中學會考改以全國統一考試框架,不分N水准和O水准。爲了進一步說明大多數學生的各有所長,他在總結發言時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曆,一個在說華語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學校裏苦苦學習英語的故事。
他自爆說:
“我在一個說華語的家庭長大,小時候我只看華文漫畫。當我上小學一年級時,能說能讀的英文有限。我已過世的媽媽,那時她是華語老師,嘗試教我(英語),不過她的英文也是很有限。”
他接著說,
然而小學三年級的某個時候,他突然頓悟了,發現能用學拼音法學英文。“我發現如果b-a-r讀bar, b-e-r讀ber,如果我把兩者放在一起,它就變成barber。”
他繼續說:
“從那時起,我開始讀一些英文書。我能讀懂這些句子,但幾乎不知道它們的意思。在中學時,我的英語水平被同學們形容爲“‘cannot swim”(福建話指很差勁)。這影響了其他依賴(英語)語言教導的學科,如曆史和地理。備考時靠的是死記硬背一大段文本才及格。”
紅螞蟻聽到這裏,隔著電視屏幕都能感受到部長先生小時候學英文的掙紮。
部長先生接著說:
“如果我是在這個時代上小學,我應該會被安排加入學習支援計劃,這對我來說應該有很大的幫助。在中學的時候,如果我能被安排在一個對英語要求不高的科目編班裏,那對我來說也會更好,這樣我就有時間去學習(英文)的基礎知識,如果我能達到標准的話,我就可以升級到要求更高的科目編班。我應該是在G2英語的。
紅螞蟻插播:部長先生提到的學習支援計劃(Learning Support Programme),主要是幫助英文水准低于平均水平,極可能不及格的20%到30%的小一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支援計劃。
而科目編班(subject-based banding),根據個人強項來修讀程度較高的科目。科目水平分爲中學水准1 (General 1,簡稱G1)、G2和G3 ,程度依次相等于目前的普通工藝、普通學術和快捷源流科目。計劃從2014年開始試行,2024年將會全面推出。
在2024年入學的中一生依舊會根據小六會考的成績報讀中學,但將按照三個小六會考積分段決定他們將修讀哪一個程度的科目。例如,成績在第一個積分段的學生大多將修讀中學水准1的科目。
雖然學生一開始所修讀的科目級別取決于小六會考的積分段,但之後學生可以憑借校內考試成績,按照自己的強項修讀更高級別的科目。
故事講完了,教育部長終于劃重點說:
“有些學生每門學科都很優秀。但大多數人,像我一樣,強項不一,也有特定的弱點。人類本來就是這樣。我們教育體系的挑戰就是要迎合這種需求,給予學生時間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發展,同時堅定‘我們會成長並且變得更好’的信念。”
他接著說:
“這就是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這不是爲了讓學業優秀、全面發展的學生,走捷徑、選修要求較低的課程,也不是爲了讓學生學習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課程。這個改變,幫助我們爲學生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同時減少負面的標簽和歧視效應。這樣能鼓勵我們所有學生擁有一‘不斷向前’心態。”
蟻粉聽完部長嘔心瀝血的故事,有沒有被說服”科目編班”對學生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體制?
其實,這不是教育部長第一次抖出自己兒時的英文很差勁。
王乙康的父母親受華文教育,媽媽黃樹蘭是潮州人,因爲新的英文課本讓媽媽學得很痛苦,媽媽中學畢業後就放棄了升學,後來到義安中學和正華小學執教,是名華語老師。
因而王乙康小時候在家裏都是講華語、福建話和潮州話。而後來爸爸王連丁(1963年社會主義陣線議員)還堅持把他送到有華校背景的學校,小學在1970年代的南洋小學,上中學時,爸爸要他選擇上住家附近的海星中學。
王乙康2016年在接受教育部雜志Contact訪問時也透露,王乙康在南洋小學和海星中學的日子英文都不好,直到上初級學院才開始更常說英語。
因爲爸爸忙于政治工作和家中漁場的生意,經常不在家,家裏大小事都由媽媽負責,媽媽也因此在家中成了孩子的“家教”。
爲了讓王乙康的英語能力更進一步,媽媽即使對英語不熟悉,也特地向人討教再回家教導他。
王乙康還笑著說:
“有時我會懷疑她,她是不是清楚知道在教我些什麽。但我看得出她很努力嘗試,教會我們對她來說非常重要。”
2015年他接受《聯合晚報》專訪時也說,他上大學之前英文並不好。小時候自己的成績平平,一年級到四年級基本也不知道發生什麽事,一直到五年級學業成績才突飛猛進。因爲突飛猛進,他記得上課時還受到老師特別表揚。
當時學業成績進步,或許跟英文稍微好一些有關。他說:
“英文的那些語法,過去式、過去分詞等等,都要苦讀苦記。英文背景出身的人會不會苦讀華文我不知道,但是華文背景的人都明白,你不讀英文,在社會上很難生存。到上中學時,曆史、地理、英文的理解與寫作(General Paper)已經都用英文,科學還不需要大量寫作,所以還好。文科的我就靠背範文,考試看到題目大概接近,就把整段背過的東西寫出來。”
上高中時,死記硬背的環節他拿手,但是要用英語和別人自然交談和進行討論,王乙康說當時是“不能”的。
但是他的個性有好強的一面,就是因爲英文是自己的弱點,他上高中時特意選擇到講英語環境的萊佛士初級學院,希望克服自己的不足。
結果,他確實證明了自己,後來還獲頒公共服務委員會獎學金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留學。
之後成爲公務員系統裏最被看重的政務官之一,還成爲新加坡跟美國簽署自由貿易談判時的副談判代表,看起來是標准的英校生,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更成爲了教育部長。
“科目編班”是不是一個好的教育體制,紅螞蟻沒有答案,只能讓時間來證明。紅螞蟻只知道教育部長王乙康的故事非常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