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薩沙講史堂第四百四十六期】(歷史系列第173講)
本周,中國武林風第一人,武僧一龍,被泰國拳王西提差在一個多回合內KO。怎麼回事?中國武術真的不如泰拳嗎?聽薩沙說一說吧。
泰國古代叫做暹羅,在宋代就有和中國商業貿易的明確記錄。到了明代,暹羅成為大明的進貢國之一,雙方貿易往來更加密切。中國福建、廣東一帶的老百姓開始逐步向暹羅遷移,最終形成了今天龐大的華裔族群。
遷移帶來各種文化的交流,也就包括武術。在明代,中國人開始和兇狠的泰拳過招。
當年沒有什麼記錄,勝負並不清楚。不過,明清的中國功夫還是有真材實料的,想來切磋應該是互有勝負。
進入清末,隨著火器的流行,政府對於練武人群的打擊,中國功夫衰落的非常厲害。很多時候,中國功夫已經演變為江湖賣藝的東西,一些拳師還以半真半假的武術甚至舞術混飯吃。
當年中國武師自己切磋不多,誰也不想砸了自己招牌。即便公開切磋,也多是留有餘地,比劃比劃而已。
不過,泰拳手不會給中國武師留什麼面子。
泰拳自稱站立搏擊天下第一,現代泰拳有200年的歷史,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拳術。
泰拳的殺傷力強,也比較危險。泰拳手比賽的主要目的就是擊倒對方,而不是普通比賽那種憑藉點數獲勝。泰拳手一旦上場往往用盡全力。為什麼?如果泰拳手有所保留,可能性命都難保。
老一輩泰拳手很多被活活打死在擂台上,時至今日泰國每年仍然要死數名拳手。
練武的人有句俗語:拳擊是玩技術,泰拳是玩命。
可以說,同泰拳的切磋就是檢驗中國武術強弱的最好東西。
1921年泰拳總監受到中華總商會的邀請,組織中泰武術交流賽。
8月6日,泰國派出頂尖高手”高原虎”乃央參戰,中方參加的拳師也有些名氣(一度傳說是鷹爪名師陳子正,但陳此時正在新加坡開館)。
結果讓人震驚!
一個回合不到,中國武師被乃央一腳踢中下巴暈倒,泰拳獲勝。
此次失利以後,中方覺得丟了面子,連續4次向泰拳挑戰。
結果3次都輸,只有1次打贏。
海南武師李德曾經在泰國生活過,對泰拳有所了解,賽前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苦戰3回合,李德攻其弱點,9次將泰拳手抱摔。最終泰拳手受傷無法爬起,李德獲勝。
可見,中國武術不是對付不了泰拳。
不過,這一階段仍然是敗多勝少。
最後一場,也就是1924年泰國福建武師挑戰重傷後,中泰就沒有繼續交流。這個青年武師膽子很大,但水平不高。他只是業餘愛好者,是曼谷的華裔挑夫。這小伙子學了幾年武術,仗著年輕力壯,主動挑戰泰拳。結果,自然是技不如人。
苦戰2個回合,武師仗著身大力不虧,苦苦支撐,幾次被打倒堅持爬起再戰。
第2回合最後,中國武師已經搖搖晃晃,支持不住。混戰中,這個武師被泰拳手一腳踢中頸部,隨即用力抱住對方腿部摔跤,眼看就要獲勝。危急之下,泰拳手膝肘並用,連續擊中中國武師頭部天靈蓋,導致後者顱內出血,受重傷。
僑居加拿大的白鶴拳教練李鵬曾經這樣說:泰拳手那雙腳的確犀利,被掃一下,即痛入心脾,那種痛法是一種莫名其妙、令人冷汗直冒的疼痛。
中斷了30年後,1958年香港武術興起,中泰武術再次交流。
可惜此時的香港武師多是靠名氣吃飯,實際功夫平平,還不如20年代。
那一年,2名太極拳師胡勝、張耀強,受泰國僑團邀請,參加和泰拳的交流活動。
10月17日,雙方正式比賽。
名氣較大的拳師張耀強,開始表現不錯。一輪快攻,張耀強將措手不及的泰拳手沙原塞重重摔倒在地。
可惜,香港觀眾沒有高興多久。
幾秒鐘以後,張耀強突然被對手肘擊打中胸部,當場倒地不起。
至於胡勝就更誇張。出場僅僅40秒,被泰拳手巴越肘擊打中太陽穴,倒地昏迷。
大敗以後,香港拳師不死心。
1961年5月,香港體壇名流韋基舜發動組團再戰泰拳。結果6局輸了5局,只有1局打和。其中蔡李佛拳師楊康,上場45秒被泰拳手蘇沙利一腳踢昏。
港、台、澳三角擂台大賽丙組冠軍,北少林名將黎雄,被泰拳手炳良打得臉部血流不止,被迫棄戰。
賽後黎雄接受採訪,認為泰拳厲害:肘膝並用,四肢全出,長距離拳腳用老後,肘撞膝頂隨之而來,令人顧上失下防不勝防,厲害之至。
連續大敗以後,10多年內,雙方沒有太多交流。
1973年12月,香港武師翟光、鄺漢傑再次挑戰泰拳。
賽前,武師翟光還出了洋相。
翟光自認為必勝,賽前主動要求表演中國武術傳統套路。一時間,擂台上龍騰虎躍,拳腳無影,精彩至極,翟光受到滿堂喝彩。
正式開戰,僅僅1分多鐘,翟光被泰拳手瑪納勒踢倒,掙扎不起,輸了。
鄺漢傑也是不倒一個回合就被打翻,抬下擂台。
香港方面大感丟了面子,媒體嘴硬死撐「一是倉猝成軍,未經充分準備;二則是不習慣穿手套,令其功夫絕技無從體現,競賽時吃虧」。
武術界多名資深武師要求參賽報仇,都被國術總會勸阻(知道他們贏不了,怕去了丟人),最終派了一些強壯的徒弟參賽。
泰國方面也降低標準,派了一群二流拳手上場。
香港媒體認為是規則限制了中國武術發揮,此次雙方達成協議:香港拳手可赤手空拳打鬥,自由發揮絕招(但不能插眼踢襠)。
此次比賽盛況空前,有1萬多名觀眾觀看。結果呢?5名中國武師全部告負,堅持長的不過2分20秒,短的甚至不到20秒。
華僑和香港市民大失所望,指責他們是「豆腐拳師」。
寫了這麼多,大家是不是覺得中國功夫沒用?
並不是中國功夫如此,日本人曾經受到過一樣的待遇。
1966年,日本空手道頂尖高手澤村忠挑戰泰拳手,全場被打的體無完膚,最終抬下擂台。
賽後發現澤村忠受傷16處,在醫院躺了半個月才能下床。
早在3年前,日本武術界就認為空手道可能不是泰拳對手。
1963年,日本極真會首席拳師黑崎健時曾說:對於泰拳師的技術深感驚異,空手道的動作在實戰發揮時相形見絀,給人遲緩之感。空手道的踢技,在與經五百年不斷用腿的考驗所產生的泰式腿踢相比之下,其實效性頓見低劣。肘擊膝撞方面,泰拳運用自由自在,圓活灑脫,而空手道則因拘於’型’(大致相當於中國武術中的套路)之束縛,失去應有的流暢和靈活。
可見,實戰性較弱的傳統武術,無論中日韓美,在泰拳面前就會原形畢露。
為什麼都敗的如此慘?
除了比賽規則以外,關鍵在於泰拳是一種兇狠接近實戰的拳術,壓根就沒有花架子。
泰拳手上台可以打擂,下台可以用拳防身甚至殺人。
而中國傳統武術花架子太多,半真半假的大師也太多,和泰拳一碰就見光死,也並不稀奇。
以上似乎和我們沒有關係,其實我們的散打,最初也不是泰拳的對手。
建國以後,我國體育界有識之士,就意識到中國武術很多門派華而不實,實戰能力弱。
在融合各派精華和吸收國外武術經驗後,我們推出了散打這一體育項目。
客觀來說,散打的實戰性強大太多,不過仍然偏重於運動競賽性質。早期散打比賽很少有KO,多以點數取勝。
結果90年代中泰第一次交流,我方準備不足,對抗不足,吃了大虧。
資料中寫道:梅惠志第一次真正接觸泰拳是在1990年。當時,作為北京武術散打隊的首任總教練,他帶隊參加剛剛設立的京港搏擊會,雖然帶去的都是當時的國家級頂級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國散打慘敗於泰拳。「沒辦法,我一看到泰拳用肘用膝,就只好丟毛巾(認輸)。」梅惠志說,當時,北京武術散打隊第一次出國,根本不懂什麼是自由搏擊,對泰拳的膝肘攻擊很不適應。「與泰拳硬碰硬,我們根本打不過,拳腳打在對手身上,跟打在皮球上一樣。而當時我們的隊員抗擊打能力比較差,挨上兩三下膝肘就不行了。」此次慘敗之後,梅惠志等人才把泰拳的錄像拿回來反覆研究。「泰拳非常硬朗,主要使用邊腿和膝肘。他們的記分主要是以擊倒而定的,所以踢你時一下是一下,你的重拳他們根本就不躲。但我們的散手沒人家能挨打,散打只有發揮摔法的優勢才有取勝的機會。」梅惠志說。
隨後散打進行針對性訓練,中泰勝負開始逐步趨於平均。這10多年來,頗有泰國拳手被散打血洗的戰績。
拋去拳法不談,就身體素質來說,中國北方的男性明顯要比泰國人更強壯一些。只要訓練得法,中國拳手的勝率應該還大一些。
自然,比賽規則的修改,也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允許摔法的比賽中,散打往往有壓倒性優勢(泰拳不允許摔跤)。允許膝尤其是肘的比賽中,散打就會處於很大的劣勢(散打不允許用肘)。
薩沙練過一點拳擊,曾經問過練過散打和泰拳的師兄,到底哪個更厲害。
師兄是這麼說:沒有誰更厲害一說,關鍵要看練武者自身水平如何?還有,練拳是為了幹什麼?如果是打擂,就要看規則對誰有利,誰就能贏。如果無限制格鬥,泰拳因膝肘厲害,似乎略強一些。但散打選手只要掌握要領,發揮自己優勢,也是可以秒殺泰拳的。
至於一龍,武僧的包裝就不提了,實力不能說沒實力,畢竟打了這麼多年,如果菜鳥早完了。
不過,一龍和泰拳老拳王播求的對陣中,可以看到雙方差距還是明顯的。作為一個業餘選手,一龍水平已經很不錯了,但沒有炒作到的那麼高。至於什麼中華第一武僧和民族英雄,就更是不知所云了。
客觀來說,一龍水平和西提差壓根不是一個檔次,大家自己看看比賽就知道。一龍第一個回合基本就是撐下來的,第二個回合能堅持這幾十秒也屬於不易。
薩沙個人認為,一龍不能代表散打的最高水平。但即便散打最高水平,也頂多和西提差伯仲之間而已。
現在主要的問題是,泰拳是泰國的一個職業,每年有大量泰國人從事這項運動。無數業餘選手練拳,有一定成績就會放棄本來職業,成為職業拳手,以此謀生。
泰拳是泰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薩沙在泰國芭提雅,看過酒吧里都有泰拳比賽。
同時,泰國甚至亞洲乃至世界,到處都是教授泰拳的拳館,練習者非常多。
散打在中國有多少基礎?
中國頂尖散打高手都是體制內,人數寥寥,比賽寥寥。
播求、西提差之類退役之能打上百比賽,我們散打拳手打的比賽也就是他們一二成而已。
真要想振興中國武術,就學學韓國,把散打作為國術作為學校體育的必修課吧。
中國的小伙子們人人都練散打,幾億人練散打,還能搞不過一個泰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