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武漢的冠狀病毒疾病的疫情,讓亞洲國家都心驚膽戰,人心惶惶。所謂“唇亡齒寒”,目前的疫情形勢最能讓人感受到這句話的深意。
日本民間對中國疫情的物資援助迅速到位,口罩、防護服等等救急物資都是用在刀口上,更暖人心房的是伴隨著物資而來的古漢語詩句,讓中國社會驚歎。
人家日本人送物資還附送漢語詩句,既表達“共赴時艱”的決心,也分享文化認同的善意,特別讓中國人受落,想必有人看了爲之落淚。
也有人因此批評今天的中國同胞就只會用“加油“兩個字,喊來喊去就是“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他們說“看看人家日本人多麽有文化?”現在的抗日神劇如果還在播的話,就與大氣候不符。
什麽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來自日本民間這一輪以詩詞包裝的軟攻勢,收效奇大,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都公開表示贊賞,這些詩詞大會串發揮了兩國外交部長所無法發揮的功能。
這裏,祥子也不甘寂寞,搬出唐朝賀知章的兩句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寒正值料峭時,東風卻送暖衣罩。
中國大陸網上民間正在驚歎日本人的借漢語詩句發功送溫暖,台灣作家龍應台則乘機出來參和一份,借機批評中國社會,說什麽
“如果集體的語言貧乏、草率、粗鄙、甚至粗暴那是因爲集體的心靈貧乏、草率、粗鄙、甚至粗暴了。”
龍應台式的語言所隱藏的“軟暴力”暴露出其個人修養之不足。說到語言粗鄙粗暴,台灣政治人物才是典範。
當許多中國人自我批評中國人語言貧乏的時候,日本卻傳來真相。
原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詩句是出自在日中國人手筆,物資捐贈人是個由北大校友創建的“仁心會”發起,在物資包裝寫上的詩句是中國人的手筆。
這些日子以來,贊日本的贊日本,罵中國的(包括龍女士)罵中國,原來竟是緣起于一個“美麗的誤會”。
對于這個“美麗的誤會”,中國人現在應該高興才對。因爲,這樣有文化有水平的表現到底還是中國人。
但他們高興之余也可能還有幾分尴尬、幾分失望。把在日中國人對祖國的熱愛,說成是日本人的熱情,日中友好美景原來是一場泡沫。
無論如何,日本全國上下此次對中國的疫情緊張兮兮,因爲利益攸關,他們對中國的物質援助還是在區域中起了帶頭作用。
話說開來,來來去去一句“加油”,就是詞彙缺乏,表達能力差嗎?
其實,這簡單的兩個字背後是一段勵志故事。
“加油”的原意是鼓勵人家努力讀書。話說清朝嘉慶年間,一位愛讀書的官員張锳爲官三十年,每晚讀書讀到油燈的油將用盡時就會叫仆人給油燈加油。
他自己愛讀書也特別賞識愛讀書的人,因此,他也會令仆人提著油簍晚上去巡街,看哪一家人還有人在挑燈夜讀,就會去給人家添一勺油以資鼓勵。小小的燈油“津貼”,對寒窗苦讀的窮書生很有鼓勵作用。
這位愛讀書的好官自己栽培了一個有學問,能幹大事的著名人物,他的第四個兒子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
武漢繼續挺住!中國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