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人民行動黨秘書長李顯龍總理所希望的“強有力的委托”,但超過60%的全國得票率,在任何民主國家都是一大勝利。
或許,在2011年分水嶺大選之後,我們應該用新的標准,來衡量行動黨的選舉結果了。
2015年大選是個異數,行動黨能贏得接近70%的選票,跟建國總理李光耀逝世有直接的關系。這反映新加坡選民的厚道,他們用選票表達了對李光耀畢生貢獻的感謝。而這個因素是不可複制的。
所以,這屆選舉應該跟2011年比較。當時的民怨很大,可是這次行動黨的得票率卻比那次多了一個百分點。考慮到冠病疫情對人民生活所造成的痛苦,政府的四個抗疫預算案應該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否則得票率恐怕會更低。
不能否認,除了冠病疫情,行動黨的第四代接班也是這次選舉的主題之一。
如果結合來看,選民似乎更信賴第三代繼續掌舵。行動黨似乎也意識到這點,李總理就不止一次承諾,他和第三代大將如張志賢、尚達曼還是會繼續協助第四代。
選民對第四代的信心,無法單純從選票來判定,因爲另一個變數是反對黨對手。
碰到對手弱的反對黨,第四代部長領軍的集選區還能獲得60%以上的選票,但碰到對手強的如工人黨和前進黨,就都低過60%;盛港集選區更是被打敗。
行動黨在盛港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也跟選民的厚道有關。
選民顯然不喜歡負面選舉手段,行動黨在辣玉沙事件上企圖強攻,卻適得其反。選民更在意英國人所謂的fair play(君子之爭),重視公平性,如果出現恃強淩弱的印象,就容易被選民懲罰。
行動黨在選舉前夕突然襲擊,炒作本地劇作家亞菲言(Alfian Sa’at)是否愛國,來質疑畢丹星,顯然也取得反效果。從輿論對行動黨的負面反應,以及事件虎頭蛇尾,匆匆落幕,就看得出選民是理性公平的。
這種要求公平性的本能,使得反對黨的“空白支票論”,容易獲得選民的共鳴。
因爲自2015年大選的強有力委托後,行動黨修改憲法,迅速推動保留總統制,讓選民覺得不被尊重,也被剝奪的選舉總統的權利。這個不滿,在本次大選完全發酵。
此外,《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令》(簡稱POFMA)在這次選舉中,被多次用在關于千萬人口的爭論上,讓一些選民覺得法令被濫用。這種情緒反彈,恐怕也讓行動黨丟失選票。
跟選舉期間比較,行動黨選後的表現卻可圈可點,特別是李總理要設立國會反對黨領袖職位,邀請畢丹星擔任,可謂神來之筆,展現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和風度,讓選民留下深刻印象。
選後還有兩個地方可以觀察行動黨是否認真檢討。
第一是林紹權事件,行動黨表示反對這類網絡起底的人格謀殺行爲,是正確的。如果能快刀斬亂麻,給選民交代,相信還能挽回一些選民的心。
另一件事是行動黨盛港團隊是否繼續在當地奮鬥,服務選民,而不是像阿裕尼集選區團隊那樣,當選當部長,敗選就落跑,傷了行動黨支持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