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終于出手了。
在大選前後,網上網下輿論都說,職場上本地和外來人員比例的失衡,是民間不滿一大來源,卻沒得到當局的正視,似乎跟自己的選票過意不去。
終于,人力部宣布糾察47個涉嫌歧視新加坡人的雇主,將他們列入“監督名單”,接受嚴格的觀察和審核。
這不是當局第一次出手。自2016年以來,就有1200家企業被盯上,錄取員工的手法被嚴查嚴辦。
執政黨在大選後說要憂民之所憂,爲老百姓纾困解難,而此刻就業前景暗淡,再不殺雞儆猴,遏止不良雇主行徑,民間怨言必將有增無減。
多年來,最能讓新加坡人群情激動的,除了貧富之間的不公不義,就是外地人員在職場上得到優待的問題。
外地人得到優待,就是本地人被歧視,說得更激動,就是外地人搶了本地人的飯碗。
這個問題沉澱了幾十年,成了社會洶湧的暗流。掌舵擺渡的領導,顯得戰戰兢兢,在民怨和經濟之間,生怕一不留神,就得此失彼。
當局制定了各種對策,減少外地人員的數目,也出手抓拿了一些違例雇主,但民間情緒始終不見平息。
民衆希望政府大刀闊斧,將“新加坡人優先”的政策貫徹到底,但政府在揮舞大刀時還有顧慮,怕傷及無辜,怕發出排外信息,有損害整體投資氣氛,畢竟我們還很仰賴跨國企業,而這些企業都愛在各地收羅人才。
有了這些顧慮,當局立法執法,都一派審慎,以大局爲重。可是在老百姓看來,這顯得三心兩意,甚至誠意不足。
政府昨天透露,涉嫌違例的企業來自金融和專業服務領域爲多。其中一家財富管理公司,專業和管理人員之中,多達四分之三來自國外。相信這會引來質問:這四分之三的員工,簽發就業准證的單位難道不曾覺察?
長久以來,在一些辦公室裏,或在某些商業地帶,譬如東部金融和後勤企業雲集的商業園區,耳聽四方,一眼望去,自己仿佛身處他鄉。隨之想到的是,不知爲何當局看不見、聽不到。
外地人員之中,來自東亞和東南亞的,在過去比較突出,近年來南亞人士則成了新焦點。不過,無論來自何處,數目一旦失衡,直逼一半,甚至超過,帶來的不僅是就業的緊張,還會影響社會的和諧。
新冠疫情蔓延以來,世界各地都泛起一股排外情緒,外來員工和移民首當其沖。
在美國,特朗普頒布政令停止簽發各式就業准證,幾乎完全停止接納外地人。當地知識界警告,美國必將爲此付出沉重代價,因爲美國企業和科技,依賴的是外國人才的貢獻。
特朗普的政策往往偏激,不顧後果。新加坡玩不起,仿效不得。
然而,讓雇主隨心所欲,導致外地人員泛濫,我們也肯定玩不起。
人民不滿,社會不安,這裏也不會是外地企業投資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