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5G系統在3000-5000MHz頻段(中頻段)內的頻率使用規劃,我國成為國際上率先發布5G系統在中頻段內頻率使用規劃的國家。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簡稱「5G系統」)頻率使用規劃取得重大進展,顯示出我國已經開始提前布局5G時代了。
| 中國3G| @中國好4G |
通信行業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一、我國成為國際上率先發布5G系統在中頻段內頻率使用規劃
我國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簡稱「5G系統」)頻率使用規劃取得重大進展,為適應和促進5G系統在我國的應用和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5G系統在3000-5000MHz頻段(中頻段)內的頻率使用規劃,我國成為國際上率先發布5G系統在中頻段內頻率使用規劃的國家。
5G不是4G的延續,而是一次智能網際網路革命,5G應用會形成天網、雲網,使無數目前獨立運行的應用連接在一起,這對很多企業來說是又一次洗牌,改變的將是整個社會運行模式。
不少吃瓜群眾開始意淫了,外行的評論開始據此討論2018年中國就開始5G了,先別高興得太早。以我了解的情況明年上5G的可能性很少,判斷2018年是5G轉折點,全面的測試會不斷出現。5G現在還只是外場測試,遠未到大範圍的測試,還要進行試點城市的測試,再進行友好用戶測試,試商用,再進入商用。以我目前了解的情況,路還較遠,2019年試商用可能性較大,2020年會商用。另外5G終端也沒有,這也要時間。當然中國一定會走在世界前列,我相信業務也會更有創造性,但亂炒無意義。
數十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們對移動通信技術的預測從來都是趨於保守的,實際情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5G也不例外。移動通信以往都是先有標準,再有產品,再建網絡。5G已經大量技術走在標準制定前開始部署。以往是標準通過後數年開始建網。5G在2020年就會商用,產品和網絡自然會走到標準前面。
對於中國5G,普通人可以等一等,但專業人士必須開始行動了,因此國家也開始提早行動了,這次全球率先發布頻譜規劃,這為中國的技術工作者和電信運營商擺脫觀望意識,吹響了會竭盡全力向前沖的號角,也彰顯了國家隊的務實和搶先意識!
二、5G標準之爭就是大國的博弈
通信標準的爭奪本質上是大國之間的博弈,這就使一些雖然具有一定技術實力,但所在國家綜合國力不濟的通信企業很難成為主導標準的玩家,愛立信、諾基亞等在5G通信標準制定中只能選邊站隊,而不是主推標準。法國的實力也不能和中美相提並論,這使得法國主推的Turbo2.0近乎成為打醬油的角色,中國和美國的通信企業則成為本次5G通信標準爭奪的主角。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把網際網路作為它的發展基礎,這個過程,所以基於網際網路的伺服器、路由器、CPU、作業系統都是由美國開發,也形成了以美國企業定義的事實標準。也就是整個網際網路的標準都是由美國企業進行定義,獲利的也是美國企業。PC和網際網路行業那些最強大的公司英特爾、微軟、思科、惠普、google這些公司都是美國公司,把持了世界網際網路的核心,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第一代移動通信,也是從美國發端,最早由AT&T和摩托羅拉公司開發,移動通信領域也是美國定義了基本標準,美國的通信設備製造公司摩托羅拉、朗訊等都是全世界最頂級的通信公司。
在第二代移動通信發展之初,全世界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都開始發力,希望用自己的標準來占領本國市場,同時向全世界推進,取得更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第二代移動通信發展的時代,全世界最有實力的經濟體為三大經濟體,日本、美國、歐洲。日本搞了自己的標準PHS,美國的標準是cdma,而歐洲看到如果在通信標準領域要重演網際網路和第一代移動通信的結果,那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核心都會掌握在美國的手中,歐洲成立了自己的標準組織GSM協會,提出了自己的標準GSM,整個歐洲不允許使用任何其它技術標準,通過國家行政的力量,推行了GSM標準。不僅如此,日本、美國、歐洲也都開始爭奪中國,最後中國倒向了GSM,建起了全世界兩張最大的GSM網絡,這個結果,導致GSM成為全世界的主流標準,而歐洲眾多的通信企業迅速崛起,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菲利浦、薩基姆都成為知名的通信企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日本和美國的通信企業在第二代移動通信時代,都開始衰落。
第三代移動標準開始徵集時,世界通信業界曾有一個基本思路,做一個標準,形成真正的全球通,這個時候全世界隨著實力的變化,日本已經衰落,不但經濟實力不夠,它的人口無法支撐起一個單一市場,基本上被排除出通信標準的爭奪的舞台。當時全世界只剩下兩大實力集團,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歐洲爭奪通信標準。這個時候中國已經在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中國其實還真不是有了非常多的積累,提出自己的標準,是基於SCDMA這樣技術積累的基礎上,但是我們的產業,尤其是移動通信產業其實還是非常不足的。這個標準能被通過為國際標準確實是有歷史機緣。因為當時如果只做一個標準,美國要面對和強大的歐洲競爭,一方面歐洲是多個國家,尤其有德國、法國、瑞典這樣的強國,又在2G時代有充分的產業積累,只做一個標準,必然是歐洲標準成為唯一標準。這樣無法滿足美國的利益,美國這個時候向中國靠近,以支持保留多個標準,換取中國也對美國標準的支持,最後的結果,全世界3G變成了三大技術準備,這三個標準,也是美國、歐洲、中國三大實力集團所推動。這件事非常清楚表明,爭奪技術標準,一方面是需要技術的積累,更重要就是國家實力的較量,是利益集團進行國家利益爭奪的博弈。
在4G標準的爭奪戰中,逐步形成了四大陣營(排名不分先後):華為、中興、大唐為代表的第一陣營 以愛立信、諾基亞、阿郎為代表的第二陣營 以Intel、IBM、北電、摩托羅拉為代表的第三陣營 以高通高通為代表的第四陣營。TDD和FDD都屬於LTE,是中國和歐洲聯手對美國的反擊,百分之九十標準專利相同,中國在TDD領域擁有的標準專利比FDD標準專利要更多一些。順帶說一下,中移動為了搶占「中國標準」的道德和輿論制高點,宣傳TDD是中國標準,將TDD打上中國標籤,進而含沙射影地將FDD打上外國標籤,這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準確地說,LTE是中國和歐洲以及部分北美廠商共同努力的結果,並非一國所獨有。事實上,LTE相當大一部分的標準專利掌握在中國通信廠商手中,而TDS的時分雙工機制也在TDD中發揚光大。可以說中歐攜手研發LTE,使中國廠商在中國際通信領域從3G時代的跟隨者,變成了4G時代的參與者。最終,中國和歐洲達成協議,通力合作。最終,通力合作的中歐陣營擊敗了禍起蕭牆的北美陣營,在3G時代被高通敲骨蝕髓後,在4G時代實現大逆轉。
三、大國之間的標準之爭決定全局。
以台灣為例,因為押寶WIMAX失誤,給台灣造成了巨額經濟損失,更要命的是因為通訊技術路線選擇錯誤,整個通訊產業悲劇了。在4G的規格競爭時代,台灣選擇了WiMAX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互通微波存取),而這一條錯誤的發展路徑,使得台灣未能趕上最終勝出的LTE (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技術),儘管科技部正推動大型的5G研究計畫,但5G發展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從4G已有的技術堆疊上去,台灣要從3.5G的WiMAX跳到4G再到5G是有困難的,從專利數量上也顯見台灣的弱勢。
在4G的時代,如果美國不是在以蘋果為代表的終端,在android和ios為代表的作業系統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業務和高通的晶片產業上形成突破,在移動通信設備研發、生產、製造領域,美國因為喪失標準的掌控,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四、頻譜規劃加速5G時代到來
移動通信有一個複雜的問題,就是需要使用頻率,全世界各國的頻率管理情況不同,所以必須需要有組織來進行協調,這也給全球的戰略合作提供了機會,而在一個國家之內,誰先規劃標準也就有了引領國際組織下發的全球標準的先例。通信標準是大國必爭之地,一個大國政府在這方面不作為,才是真正缺少戰略,才是真正不顧國家利益,而這次國家當仁不讓的站在路前面。
隨即,在2017全球移動寬頻論壇來臨之際,華為發布《5G頻譜立場白皮書》,提出5G「多層」頻譜概念,並指出5G時代頻譜有賴於監管機構對連續頻譜的規劃和發放,呼籲全球行業組織和監管機構積極推進頻譜協同,為5G早期部署和規模商用提供及時、充足的頻譜資源。
根據各類5G業務的不同需求和頻段特點,華為提出了5G「多層」頻譜概念。具體而言,2-6GHz之間的頻譜(以3.3-4.2GHz和4.4-5.0GHz的C波段為代表)是「覆蓋與容量層」,它能夠在網絡容量和覆蓋範圍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將是全球首個5G商用頻段;2GHz以下頻譜(例如700MHz)為「覆蓋層」,主要滿足廣域和深度室內覆蓋;6GHz以上頻譜(例如24.25-29.5和37-43.5GHz)為「超大容量層」,用於滿足大容量、高速率的業務需求。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稱,「中國5G經過第二階段的技術試驗,現在基本上相當於小學畢業了,馬上就要進入中學了,接下來重點是進行預商用階段的技術試驗和測試,這是中國5G在18歲成人期的重要階段。」
總結:
在幾十年前,本國通信設備市場基本被海外廠商占據,在通信標準制定上只能幹瞪眼,在經過TDS、TD-LTE的磨礪後,中國通信產業實力越發強大,Polar Code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則是中國通信工程師們奮發努力的成就。
3G,中國開始搞自己的標準;4G,中國標準被廣泛接受;5G,中國世界領先。3G時代,中國企業和世界大企業爭奪市場,4G時代,中國成為世界通信設備第一大國,5G時代,必然坐穩了通信設備製造第一位置。
據了解,2017年9月我國已經啟動面向第三階段測試的試驗規範起草,並已全面啟動5G測試環境建設,2017年底之前將完成傳輸建設,2018年3月完成測試環境建設,2018年第一季度啟動第三階段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