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按:今年三月,緬甸的飛機誤炸了中國雲南邊境的房子,引起更多目光投向中緬關系。新加坡學者林清興對于東南亞的各國關系,與中國學者的論述切入角度可能有互補和獨到的角度。文章深入淺出,論述清晰全面,作爲隆道智庫學術刊物《隆道觀察》的文章,難得也兼具科普的易讀性。)
中緬關系新趨勢
盡管支持緬共,但中緬雙邊關系一向良好。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以後,緬甸是第一個社會主義陣營外和北京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它幫助中國打破了反共的西方施加的外交孤立。更近一點,緬甸在國家法律與秩序重建委員會/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的軍人統治下被國際孤立,中國提供了外交和經濟上的命脈援助,包括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的優惠貸款。
文化大革命後,大批中國企業家移民緬甸,在緬甸各處開辦企業,促進了中國在緬甸的經濟活動。由于西方對緬甸的制裁,使得中國投資者免于與西方競爭,因此,在國家法律與秩序重建委員會/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統治期間,于1988 – 2011年的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移民大幅度增加。
中緬經濟關系在千禧年之後更進一步加強,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爲了在緬甸開采木材、寶石、礦産以及水力發電,轉向到緬甸投資。到2010年,中國成爲緬甸最大的外國投資者。2011年5月,當緬甸新總統登盛(Thein Sei)訪問北京,中國宣布將緬甸的雙邊關系提升至“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但是,幾個月後,總統登盛中止了有爭議性的密松大壩項目。不過,中方有自己的打算,中方項目合作人中國電力國際希望2015年登盛離職後能重新啓動該項目。然而如果這個項目被終止,就需要訴諸法律渠道來追討十多億美元的賠償。不難看出,中緬關系已經受到影響。對中方來說,2005年緬甸忽然遷都奈比多(Naypyidaw)而未事先知會中國,以及2009年政府軍攻擊果敢和密松大壩工程的中止,是緬甸對中國釋放敵意的三個主要表現。
相對于2011年中國對緬甸影響力的下降,美緬關系獲得很大提升。登盛與反對派領袖翁山淑枝在8月進行會面之後,緬甸進行了政治改革,華盛頓隨後解除了對緬甸大部分經濟制裁,任命了駐緬大使,重新恢複國事訪問,美國總統奧巴馬兩次投資。在油和天然氣方面,緬甸已經與歐美能源企業,如康菲石油公司,雪佛龍和殼牌,展開投資合作,不再像以往那麽偏向中資能源企業。俄羅斯能源公司如巴什和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也開始在緬甸參與油氣方面的投資。
盡管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投資與日俱增,但仍未能支撐起緬甸的發展。尤其是長期被忽視的基礎設施亟需進行現代化建設,而中國在這方面是值得信賴的夥伴。因此緬甸已經申請加入亞投行創始成員國,希望該銀行年底正式運作時,能得到基礎設施工程的融資。
政治上,從中國高官訪緬次數的急劇減少,可以看出,中國對登盛政府轉向西方公開表示不滿,于是中國也開始開拓其他渠道。2011年末,中國對“反對派全國民主聯盟”予以承認,中國大使與民主聯盟領袖翁山淑枝多次會面。在文化方面,中國試圖用更廣泛的公共活動來改善自己的形象。由于佛教民族主義最近在緬甸複興,中國的佛教文化外交活動顯得很有先見之明。
西南通道
緬甸具有中國通向印度洋的西南通道的戰略地位,因此中國不能完全擺脫緬甸。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中國只在太平洋有直接的海岸線。中國想把緬甸發展成爲雲南與印度洋之間的轉運通道,所以與緬甸的良好關系事至關重要。實際上,中國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2011 – 2015年)強調雲南作爲中國與印度洋連接的橋頭堡的戰略角色,從而使中國由“一個海洋”轉變爲“兩個海洋”的實力大國。昆明副市長劉光溪2010年曾說過,中國政府計劃把雲南建設爲連接鄰國和印度洋的通道。其中一個重大基礎工程建設是瑞麗天然氣管道,它耗資25億美元,長達800公裏,從印度洋連接中緬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該管道于2013年7月開通,從港口城市皎漂(Kyaukphu)連接到雲南瑞麗。于2015年初啓用的輸油管道,與天然氣管道平行,但是它從雲南進一步延伸至重慶,爲華南城市群的發展提供能源。這些油氣管道繞過了海盜猖獗的馬六甲海峽,增強了中國的能源安全。更重要的是,也避開了中國與其他地區國家有著領土爭議的南中國海。這些管道的維護和增容是中國未來能源安全的關鍵,這對制訂旨在改善雙邊關系的中國外交政策,也非常重要。
同樣的,緬甸也不能完全擺脫中國。盡管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投資與日俱增,但仍未能支撐起緬甸的發展。尤其是長期被忽視的基礎設施亟需進行現代化建設,而中國在這方面是值得信賴的夥伴。因此緬甸已經申請加入亞投行創始成員國,希望該銀行年底正式運作時,能得到基礎設施工程的融資。另一方面,緬甸政府持續使用暴力對付平民抗議,這也許會考驗緬甸和美國、歐洲的關系。比如,今年3月初,警察鎮壓了在仰光和萊比塘的學生抗議活動。歐美國家對這類侵犯人權的事件非常敏感,這可能會對緬甸與之近期建立的親密關系造成影響。如果緬甸未能維持好歐美關系,那麽緬甸對華關系就變得更加重要。
最後,如前文所述,登盛總統已經聲明他將不會參加2015年10月或11月進行的大選。這是緬甸二、三十年來的第一次民主選舉,選舉中産生的新總統和領導層,將決定中緬關系的走向。中國的外交政策將不得不爲此做好准備。
雲南轟炸事件
2015年3月8日,緬甸政府軍 (Tatmad-aw) 戰鬥機在緬甸北部撣邦的果敢地區與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的叛亂分子交戰,意外轟炸了中國雲南臨滄市耿馬縣的村莊,房屋被摧毀。除了財産上的損害,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中國政府要求緬甸方面確保此類的事件不再發生。
然而,一周以後,3月13日,另一只緬甸政府軍戰鬥機再次轟炸了雲南臨滄地區的甘蔗地,造成村民五死八傷。中國強烈譴責緬甸,同時中國戰鬥機開始在邊境巡邏。緬甸方面在爲死難者表達哀傷的同時,將事件責任歸咎于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直到4月2日才正式道歉並進行了賠償。
這兩起事件不是緬甸第一次把國內戰爭引到國界外。2013年,緬甸政府軍在與克欽獨立軍作戰期間誤炸過雲南省。如同現在一樣,那時中國爲了確保該地區的安全和平,在交戰雙方之間進行了調停。這對緬甸和雲南邊疆的穩定非常重要。正如觀察家注意到的,緬甸政府軍戰機在投放誤炸雲南的炸彈時,很可能是在緬甸領空內。這意味著,要避免類似事件,緬甸需要從內部尋求和平入手。
事實上,在致命的臨滄轟炸事件一周後,緬甸政府軍恢複了在邊境地區的空中巡邏。在此次危機開始前一個月,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與政府軍忽然于2月9日恢複戰火,造成近50000名華人從果敢逃到雲南避難。爲了不使中緬雙邊關系惡化,中國官方不願意無限期地安置這些難民,于是開始了旨在恢複邊境穩定和組織難民遣返的雙邊對話。
除了難民危機,果敢沖突對雲南和撣邦間貿易往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本文在後面會提到,這條貿易走廊對中國是有戰略上的重要性,它可以讓貨物從印度洋港口進出,而不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和南中國海。因此,果敢沖突的和平解決對中國至關重要。爲了消除緬甸政府對中國支持民族民主同盟軍的懷疑,中國政府已經取締了雲南民間組織爲民族民主同盟軍提供醫藥物資等活動。另外,最近逮捕的少將黃興(音譯),據說他非法提供軍事情報給同盟軍,這也顯示了中國渴望贏取緬甸政府的信任。
果敢同盟軍和果敢人
緬甸政府對中國的疑慮源于種族和曆史原因。種族方面,所謂的果敢人和民族民主同盟軍,是十七世紀爲逃避清朝統治而南下緬甸的明朝臣民,以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決定留在緬甸的國民黨成員。曆史方面,果敢同盟軍曾經是緬甸共産黨的一部分。緬共當年在與緬甸政權對抗時,曾得到中共的支持,而今天緬甸的領導人對共産主義顛覆活動的威脅仍心有余悸。盡管共産主義顛覆活動在緬甸剛獨立幾年已經開始,但中國文化大革命時,中國共産黨向緬共提供大量援助,緬共的顛覆活動才達到了高峰。事實上,中國一直到八十年代依然繼續支持緬共,盡管支持力度下降,在1988年的對戰中,緬共還是重創了緬甸政府武裝力量。
1989年,緬共發生兵變,一些領導人和幹部逃亡到中國,中國予以收留。緬甸現在的軍隊領導可能對這場有中國支持緬共的戰役還很有印象。1989年,緬共倒台後,果敢同盟軍是第一個與緬甸政府簽署雙邊停火協議的派系。從1989年到2009年的二十年間,果敢享受著停戰帶來的和平,這一地區的繁榮來自毒品的生産和交易、非法伐木,以及從中國到印度東北部叛亂集團的軍火交易。這些違法活動得來的資金,支持了果敢和緬甸其他地區的發展,包括賭場、娛樂業、房地産、服務業、零售業以及建築行業。這些工程很多都是與中國投資者合資開發,導致很多緬甸本地人認爲果敢人是被中國支持的不法之徒,使得本地人進而支持政府軍來對抗同盟軍。緬甸政府爲雲南轟炸事件傷亡人員進行賠償,遭受緬甸當地人的批評,這也反映出他們的反華情緒。一些人認爲,緬甸政府被中國左右,當局更應該做的是,幫助在這場沖突中遇難的緬甸平民。
2009年,政府軍要求同盟軍進行改編,同盟軍拒絕,于是果敢和平的二十年戛然而止。政府軍與同盟軍開始交戰,同盟軍領袖彭家聲在政府支持的叛變中被驅逐。這導致超過37000個平民跨過邊界逃去雲南,這是2015年2月難民危機的前兆。彭家聲在與緬共接觸期間建立了和中國共産黨之間的聯系,並聲陳自己從2009年到2014年被流放在中國和該地區其他國家。2014年中,他返回緬甸,2015年2月9日,他開始企圖奪回果敢以及同盟軍。
在當前沖突中,據說同盟軍已經獲得其他民族武裝的支持,包括德昂民族解放軍(Ta’ang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克欽獨立軍(the Kachin Independence Army)以及若開軍(Arakanese Army)。代表不同民族武裝團體的緬甸聯邦衆族團結委員會(United Nationalities Federal Council),已經表明了他們對果敢民族的支持,同時要求政府與同盟軍進行和平談判。德昂民族解放軍的高級將領認爲,當前的沖突暴露了他們被政府邊緣化,少數民族感到不滿。站在曆史角度看,緬甸國家建設屢遭挫折,這次的果敢問題是一個延續,正如林奈(Bertil intner)解釋的那樣:
直至英國人在舊巴馬王國和其周圍山區建立殖民政權之前,緬甸人民事實上是由互相毫無關系的多個民族組成。自始至終,最大的問題是,很多緬甸領導人甚至是平民百姓都不願意承認這一點。甚至在今天,在一些遙遠的部落地區,當地人還不知道他們屬于一個叫“緬甸”(Burma)或“緬甸聯邦” (Myanmar)的國家—後者是緬甸自1989年以來的正式國名,改名的目的是要代表緬甸的所有“135個民族”。
(編譯:劉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