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任總理滿一周年之際,印度總理莫迪5月14至19日正式出訪中國、蒙古和韓國,受到世界各地政治觀察員和評論員的廣泛關注。這一系列出訪活動標志著印度“東方行動戰略”(Act East Strategy)的開啓。“東方行動戰略”是印度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使印度在區域事務中發揮更大的戰略影響力,並擴大其經濟利益。在莫迪帶領下,印度積極推動“東方行動戰略”,這將會重新定義印度與東北亞和東南亞的關系。
自去年五月以壓倒性勝利贏得印度大選並出任第15任總理以來,莫迪就致力于積極主動的外交策略。僅僅在上任的第一年內,他就出訪了世界十多個國家,既有傳統大國和G7成員,如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也有崛起中的大國和新興國家,如中國、巴西、韓國。他訪問的國家還有一些是曆任印度總理所未到過的,如毛裏求斯、蒙古、塞舌爾、菲濟和不丹。他也出訪印度的南亞鄰居—斯裏蘭卡和尼泊爾。除了積極外訪,莫迪也在印度接見了多個來訪的外國領導人,包括澳洲、不丹、中國、圭亞那、象牙海岸、卡塔爾、俄羅斯、新加坡、斯裏蘭卡、越南和美國。
莫迪采取積極主動的外交策略,與鄰國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夥伴國加強聯系,這已經引起國際社會對印度在國際和區域事務上所扮演的新角色的重視。在莫印度與莫迪的 “東方行動戰略” 迪治下,印度應該會在國際事務上發揮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
莫迪向來重視經濟發展,曾經提出“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計劃,要把印度發展爲全球制造業中心。由此看來,印度與世界各國的外交聯系很可能會以經濟和工商業爲先驅。國際貨幣組織和世界銀行最近預測印度的經濟在接下來三年增長率爲7.5%。如果印度能達到這個增長率並維持一段時期,那麽它將是當今世上增長最強勁的經濟體。莫迪希望通過“印度制造”計劃引入外商投資,並以此來維持經濟增長。接下來幾年,如果印度經濟能取得可觀增長,印度在國際和區域事務上的話語權也將水漲船高。
印度爲何需要“東方行動戰略”?
莫迪出訪中國、蒙古和韓國是印度“東方行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11月,莫迪在緬甸參加“亞細安—印度峰會”時首次提出“東方行動戰略”,並強調願意加強與東南亞諸國的實質性合作。當時,許多人對這個概念不甚了了,有些人認爲這是印度上世紀九十年代爲了結交東南亞而提出的“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的加強版。也有許多人對究竟什麽是“實質合作”充滿疑問,也不清楚印度在日漸複雜的區域環境中將如何具體運用它所謂的“實質手段”。
如今,“東方行動戰略”的概念逐漸明朗化。莫迪曾說韓國和蒙古是“東方行動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由此可見印度希望通過這個戰略“走出”東南亞,結交東北亞和亞太的國家和地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時任印度總理納拉辛哈·拉奧(Narasimha Rao)曾提出“東望政策”。印度在冷戰時期與東南亞交往甚疏,印度希望通過“東望政策”加強與東南亞的聯系與合作。蘇聯解體之後,世界兩極化的局面發生根本改變,隨之而來的是全球化浪潮,印度及時開放經濟,並提出“東望政策”。然而,“東望政策”並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直到本世紀初瓦傑帕伊(Vajpayee)總理再次大力推動,才有所改觀。自此,印度逐漸形成了與亞細安互聯互動的區域關系。它成爲亞細安的全面對話夥伴,也開始與亞細安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展開經濟合作協議談判。
較之“東望政策”,“東方行動戰略”更爲具體,層次和範圍也更高更廣。前者主要關注經濟合作,後者則意味著印度要加深與東南亞的聯系與合作,突破傳統的經濟領域,進入雙方都關注的其他課題,如恐怖主義和海盜問題。
除了東南亞,東北亞(尤其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也是“東方行動戰略”的重心之一,其中又以中國大陸爲重中之重。在印度的諸多雙邊關系中,印中關系最爲重要。印度既要從雙邊關系上思考對華問題,也得從區域關系進行全盤考慮,比如與中國的互動會如何影響區域事務,甚至印度與東南亞的關系等。
多年來,政治評論員批評印度的亞太戰略不夠明朗。“東方行動戰略”的提出就是爲了解決這一問題,並爭取印度與亞太地區的更緊密的整合,最終希望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接納印度爲成員國。這是印度的戰略利益,而且已得到美國和APEC一些重要成員如中國和俄羅斯的支持。如果印度順利進入APEC,它將成爲亞太經濟圈的正式成員,與當今世上經濟最活躍的地區緊密聯系起來。這將爲實現“印度制造”計劃踏出重要的一步,可以把印度發展爲一些重要行業的國際中心。從長遠來看,印度惟有取得經濟上的成功,才有可能在地緣政治和戰略上享有更大的影響力。
自去年11月宣布“東方行動戰略”以來,莫迪的中國、蒙古、韓國之行是此戰略具體實施的最有力體現。從對這次出訪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印度在東北亞外交的新思維和動向。
“東方行動戰略”與中國、蒙古和韓國
過去十年,印度與中國的經濟合作獲得空前的發展。印度經濟過去十年以每年平均8%的速度增長,這與印中雙邊貿易的突飛猛進是同步的。同時,隨著印度大型企業,如信實集團(Reliance)、塔塔鋼鐵公司(Tata)、馬恒達汽車(Mahindra)、印孚瑟斯(Infosys)、蘇司蘭(Suzlon),與中國市場發展經濟貿易關系,印中的商對商(B2B)經濟也取得很大增長。除此之外,由于印中兩國商務和觀光旅客快速增長,兩國之間的人際往來也明顯增加。
近年來,中國在環球和區域事務上逐漸對美國霸權主義形成挑戰。而印中兩國經濟合作的加強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的。2008年的金融危機奠定了中國在世界市場和國際組織上的地位。相對世界上其他地方來說,中國的崛起對亞太地區的影響更爲明顯。中國不但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全身而退,而且還超越了日本,成爲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本區域最重要的國家。爲了制衡中國的崛起,美國采取了重返亞洲戰略,使區域關系進一步複雜化。越南、菲律賓與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權糾紛,變得更加尖銳。由此看來,亞太地區將成爲本世紀中美兩個強國頻繁角力的場所。
盡管印度是東亞峰會和G20成員,同時也是亞細安全面對話夥伴,而且就如上文所說,印度願意與亞細安維持戰略夥伴關系,但是,印度在亞太區域事務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很有限的。這大概是因爲印度自二戰以來,與亞太國家因意識形態的差異而長期缺乏溝通和聯系,因而無法與東南亞和亞太多數國家進行經濟和政治的合作。即使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東望政策”提出後,盡管印度與亞細安聯系加強,同時與東北亞有了更頻繁的商務往來,但印度在區域事務的參與力度上仍然不足。
在對華關系上,一方面是兩國經貿合作發展迅猛,另一方面,兩國長期以來的領土糾紛並無解決的迹象。印度對這個矛盾似乎束手無策。這反映了雙邊關系上的困境,表明印度對中國崛起以及中國的區域影響力缺乏適當的應對措施。亞太地區的某些國家期望印度能夠對中國的崛起形成制衡,這也使得印度的政策制訂面臨難題。同時,由于亞太地區的政治發展現狀,印度在考慮地緣政治時,不可能把東南亞和中國當作獨立的個體對待,而只能視其爲一個整體。
印度一向致力于尋求宏觀的區域外交政策,“東方行動戰略”似乎提供了解決方案。通過加強與中國的戰略關系,同時發展與蒙古和韓國的兩段新關系,莫迪希望能夠建立印度與東北亞地區的戰略聯系。這預示著印度區域外交新篇章的開始。
印度希望繼續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莫迪訪華也證明了這一點。對華經濟聯系是印度加強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一個主要部分。就上文所說,商對商(B2B)經濟合作是印中經濟合作的重要部分。莫迪訪華時所簽署的多項商貿協議說明兩國的經貿合作增長還在持續中。我們也看到,印中兩國企業在金融和技術領域會展開更深入的合作,尤其是“印度制造”計劃所鼓勵的領域,如熱電能、可再生能源、鐵路、基礎建設、港口、媒體和娛樂等。與此同時,除了商對商合作之外,印中兩國也展開了國家之間(G2G)的合作項目。兩國政府部門在技能發展、貿易咨詢、媒體娛樂和高等教育幾個重要方面簽署了24項合作協議。在人際往來方面,莫迪宣布把中國列爲印度簽發電子簽證的77個國家之一,爲兩國各層次人員的往來和交流提供便利。
韓國向來是印度主要的投資國之一,尤其是在汽車和耐用消費品領域。另一方面,印度與韓國在商品服務和投資方面簽有全面經濟合作協議。在莫迪訪韓期間,除了簽署多項正式的雙邊合作協議,包括電影、發電、可再生能源、道路和高速公路等領域,印韓兩國也同意在海事運輸和安全領域上進行合作。在印度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上,韓國也會扮演一定角色。
在莫迪訪問蒙古時,印蒙兩國的討論重點也包括安全和經濟合作課題。對印度來說,蒙古能爲它的核能發電廠提供鈾礦原料。此外,蒙古與印度在文化上有佛教作爲共同紐帶,因此印度將蒙古視爲可進一步發展雙邊關系的國家。
結論
莫迪出訪中國、蒙古和韓國,使我們看到了印度“東方行動戰略”較爲明確的目的和方向。
“東方行動戰略”將重新定義對東方鄰國的外交政策。與之前的“東望政策”不同,“東方行動戰略”更爲具體、現實,而且突破了東南亞的範圍,延伸到東北亞和亞太其他地區。由此可見,印度致力于在亞太區域事務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也是印度的長期戰略目標。
“東方行動戰略”的根本推動力是經濟合作。印度希望與本區域國家發展更深的經濟合作關系,以維持本身的高速經濟增長,從而取得地緣戰略影響力。除了經濟合作之外,“東方行動戰略”也將與本區域國家在安全課題上進行戰略合作。這是與“東望政策”最大的不同點,顯示了印度有心在區域事務上扮演更加主動積極的角色。
印度的“東方行動戰略”會對本區域事務形成重要影響,至于是否會使區域政治複雜化,尚未可知,這將取決于印度在敏感課題如南中國海問題上是否采取挑釁的立場。今年一月奧巴馬訪問印度時,兩國所發表的印美聯合戰略聲明(Indo-US Joint Strategic Statement)中就首次提到了南中國海問題。在區域事務中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時,印度也要注意與本區域其它國家的關系,尤其是對印中關系的影響。同時,本區域國家也有必要注意到印度的改變,並思考對印關系。如果硬要讓印度扮演制衡中國的角色,很可能對本區域地緣政治形成負面影響。
(文/Amitendu Palit 翻譯:許振義)
政策分析類刊物《隆道觀察》由注冊于新加坡的隆道研究院出版,關注中國和平崛起和亞太地區發展帶來的地緣政治和社會經濟的變化,追蹤世界熱點、難點問題,從東方視角提出政策建議和戰略構想,幫助國家和地方政府實現可持續發展,打造和諧社會。《隆道觀察》定價每期$10新幣,如需訂閱可寫email至[email protected],留下您的姓名,電話和郵寄地址,將有工作人員與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