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就喜歡看舞獅,傳神的獅藝將武術、藝術、美感和膽識融爲一爐,成爲多元化的技藝。
小時候本地的獅團不多,鶴山會館(尼路)和岡州會館(大坡二馬路,新橋路)有南獅,也叫醒獅,精武體育會(尼路)有北獅。後來在附近的恭錫街有新成立的禅山六合體育會(1965年)。
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鶴山會館醒獅團的成員成立了鶴僑體育會(1972年),積極推動鶴山獅藝,成員有梁肇富、何啓成等人。梁肇富是鶴山會館醒獅團的鼓王,何啓成則是國術與醒獅團教練。
▲行家封爲鼓王的梁肇富。圖片攝于新加坡鶴山會館
印象最深刻的是鶴山會館、岡州會館和精武體育會的會慶在民間籌建,一元一磚的國家劇場舉行,舞獅表演是晚會的高潮。醒獅團根據民間故事,創作出“獅子滾球、喜神戲雄獅、雙獅戲繡球、登山遇青、雙獅會、樵夫遇難、少俠戰雙獅”等劇目,時而威猛時而逗趣的醒獅、繡球戲獅身手敏捷的少俠、手搖葵扇死裏逃生的大頭佛,打造出娛樂性、觀賞性、表演性強的醒獅秀。
當年看舞獅,除了可以在練習場地如精武體育會運動場(尼路)和岡州會館天台外,就是國慶日慶典、會館周年紀念、新年采青、商家開幕、以及春秋二祭等。
▲在國家劇場舉行的周年慶晚會。圖片攝于新加坡鶴山會館
也許叫人不解的是舞獅是喜慶活動,爲什麽清明與重陽通過舞獅來祭拜先人呢?
本地舞獅祭祖的習俗,可以追溯到1920年。當時鶴山鄉裏李怡生來到新加坡,在香港街的估俚間組織了“怡怡堂瑞獅團”,將鶴山獅藝傳到本地。怡怡堂的團員是在香港街的九八行(貿易行)當苦力的鶴山人。每逢春秋二祭,怡怡堂都派獅隊到“廣惠肇碧山亭居新三屬粵人總墳”祭祀先人。由于怡怡堂是新加坡第一頭醒獅,因此特別引人注目。
19年後,逐日壯大的獅團轉型爲鶴山同鄉會,後來易名鶴山會館。當年重陽節,同鄉會組織會衆和獅子前往碧山亭拜祭鶴邑總墳,表示對先輩的孝敬和感恩。此後歲歲年年,舞獅拜祭成爲本地鶴山會館春秋二祭的傳統習俗。岡州會館代表的是新會鄉親,跟鶴山同出江門,同樣通過舞獅祭祖。
▲清明節舞獅祭祖
舞獅看多了,一路來都很想多了解獅子的制作過程。2017年1月30日大年初三,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節目經理許乙詩安排了“造獅人”黃宏強在博物館分享多年來的造獅經驗。57歲的黃宏強少年時期加入少忠山國術體育會,掌握了舞獅的技藝,目前擔任多家獅團的顧問。
1995年對黃宏強是個轉型期,當時孩子剛出生,他大膽地放下制造飛機零件的工作,成爲全職的造獅師傅。 那個時候新加坡有十多名造獅師傅,如今黃宏強可能是本地碩果僅存的造獅人。
新加坡的獅子有佛山獅、鶴山獅和佛鶴獅。佛山獅的獅頭較高挑、較多絨球裝潢,因此比較沉重,如今多數獅團都舍棄不用,當然其中也可能包括了門派的成分。黃宏強剛走上全職造獅時,本地多使用佛山與鶴山獅頭結合成的佛鶴獅。鶴山獅的獅頭較扁平,舞動起來比較靈巧,目前多數獅團都使用它。
對外行人來說,可以從上唇來分辨佛山獅和鶴山獅。佛山獅的上唇露出牙齒,看起來比較凶猛,鶴山獅不露齒,比較溫文含蓄。
▲講座上展示的佛山獅,最顯眼的就是上唇露齒
爲了方便跟客戶交易,黃宏強爲獅頭設下了大號(1號)、中號(2號)和小號(3號)的規格,指的是支撐獅頭結構的鋁片的長度,分別爲60寸、58寸和56寸。
去年11月我出席了鶴山會館的周年慶,慶典上黃宏強制作的新鶴山獅在台上亮相。黃宏強表示鶴山會館的獅頭屬于特大號,長64寸,重約3公斤。他曾經爲學校的醒獅團制作過50寸的特小號獅頭。
▲鶴山會館的獅頭長64寸,屬于特大號。圖片攝于2016年11月20日鶴山會館77周年慶
本地風行鶴山獅,離不開鶴山會館的醒獅團乃新馬獅藝的開山鼻祖這個環節。
出生于鶴山市沙坪鎮越塘大朗村的馮庚長(1852-1897)自幼向少林俗家弟子出身的父親練武,成年後追隨馮了性(馮了性藥酒的創辦人)在佛山研習武術及傳統南獅獅藝,學成後回家鄉開武館。
爲了豐富醒獅藝術的內涵,馮庚長與師弟胡沛在武館專門養貓,從貓兒戲鼠的過程中悟出獅型貓步,把貓的動作與獅的性格融合起來,創立了“捕鼠、玩耍、捕鳥、高竄、低伏、跳躍、翻滾”獅步八法,“喜、怒、驚、樂、疑、醉、睡、醒” 獅藝八情,再結合節奏強烈雄壯的“七星鼓”,開創出獨當一面的鶴山獅。
鶴山獅作爲新加坡第一頭醒獅,吸引了新馬習武之人前來學習,學成後各自成立獅團開班授徒,將鶴山獅藝發揚光大,獅型貓步的技藝成爲新馬獅子的特色。
不論是佛山獅、鶴山獅或是佛鶴獅,都必須舞出完整的“獅舞”,完成獅子出洞、上山、過橋、采青這四個環節。
傳統的獅子分成紅、黃、黑三個顔色,分別代表桃園結義的三兄弟關羽、劉備和張飛。後來多添了藍白和青色,代表馬超和趙雲,合稱五虎將。因爲馬超是戴孝打仗的,所以藍白色的獅子俗稱喪獅,通常是在喪禮殡儀等白事才會出現的。
話說回來,如今的獅子已經隨心所欲,跟傳統脫離了關系。顧客喜歡標新立異,破舊立新,造獅人以顧客爲大,悉隨尊便。例如以前的獅角是黑色的,眼睛是綠色的,現在都是隨意的。此外,金色、銀色、刺青花紋和彩燈獅頭都出現了。
黃宏強所說的“顧客爲大”是個十分現實的問題。以前獅團少,他一年制作150個獅頭;如今獅團蓬勃,他反而只做六七十個,而且二十多年來收費不變,固定在1,250元。新加坡制作的獅頭面對廣州的競爭,越秀區大新路乃“獅頭一條街”,本地的龍獅團跟武總(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出國交流的次數多了,紛紛在廣州順便買頭獅子回來,使到本地的造獅業陷入困境。
不過老行家還是喜歡本地制造的獅子,主要是作工細膩,連竹片都削薄後才使用,結構輕便堅固。
▲黃宏強:本地制造的獅子作工細膩,連竹片都削薄後才使用
獅子的紮作材料不算複雜,包括竹片、紗布、紗紙等,這些原材料都是從中國進口的。至于獅子紮作的過程可不簡單,從紮作頭部框架,到完成裝飾工作,至少要用上五六天,是一份花心思的工作。黃宏強的個人記錄是72小時不眠不休,完成了兩個獅頭。
制造獅頭的八個步驟爲:骨架、上唇、鼻子、鰓、眼睛眼蓋、耳朵、下巴、環扣。獅頭成型後,接下來是繪制圖案,上色美工。
骨架的底部使用輕便堅固的鋁框,以竹片架起“骨骼”,再使用紮紙(紗紙)將骨架紮穩。紮骨架是造獅頭最重要的環節,許多新手都在紮骨架這個環節上就已經放棄,不學下去了。
▲骨架的底部使用輕便堅固的鋁框,以竹片架起“骨骼”。L爲獅頭的尺寸,大號(1號)爲60寸
骨架紮穩後粘上第一層紗布,隔天漿糊幹了才粘上第二層紗紙,修飾後粘上第三層紗紙。獅子的後腦部分是舞獅人頭部的支撐點,所以必須粘上多層紗紙和放個小枕頭。
▲骨架紮穩後粘上第一層紗布
獅子必須開光點睛才有生命,過去這個開光的程序都是在神靈面前進行的,並且有一定的口訣,負責開光的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如今報效獅子已經變得商業化,甚至離不開個人名利,所以由誰報效就由誰來點睛開光,拜神則全免了。
以下爲我所知道的開光口訣之一:
一點雙眼看四方,二點雙耳聽八方,
三點靈鼻氣顯吉祥,四點獅吼震,
五點獨角顯神通,六點雙腳降龍伏虎,
柚葉滿淋全身,雄獅發威,我武威揚,
靈獅降臨到人間,神明保佑,一路平安!起鼓!
隨即起鼓舞獅,禮成。
注查看了新加坡武術龍獅總會的網站,發覺成爲總會會員的本地獅團有約300家。向黃宏強求證後,證實了有一半以上的獅團已經不活躍。在新加坡注冊非營利的獅團是很簡單的,這解釋了爲何近二三十年來許多舞獅團體湧現,也有許多獅團因隊友離開而沉寂的原因。
作者簡介
李國樑,特許船舶工程師,學生時期起就愛文字創作,寫散文和短篇小說。成年後,有更多時間思考、挖掘史料與進行社會研究,並通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義務中文導覽、博客等平台結交同好。博客名“從夜暮到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