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來到在邁阿密港口發表演說,主題是振興「美國製造」。畢竟,在美國看來,這些年來,中國人搶走了美國人太多製造業崗位,是中國實體經濟萎縮的「罪魁禍首」。
這事關美國經濟,甚至國家榮譽,所以,碼頭上的起重機專門掛起了美國國旗。
歐巴馬演講依舊滔滔不絕,振奮人心,但突然發生了尷尬一幕:
一股大風刮來,吹開美國國旗,露出了幾個中國漢字,定睛一看,原來是中國上海振華重工的商標。
結果,宣揚「美國製造」的演講,卻為中國製造的振華做了一次大大的。
白宮這一「掩耳盜鈴」的做法,引發美國媒體和網友的議論。
美國媒體CNN對這一「插曲」全過程進行了報道,報道介紹了上海振華重工的基本情況,並調侃白宮工作人員下次掛國旗時該「換條更結實的繩子」(比如,made in China)。
美國巴斯造船廠建造中的世界上最先進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用的吊車上面也印著「SPMC」:上海港機股份製造(現被振華收購)。
雖然五角大樓和防務問題專家憂心忡忡,他們認為不應該讓中國企業參與到美國軍事項目之中。美國亞洲問題專家麥可·奧斯林說:「為啥不向我們的盟友日本和韓國購買,這就等同於在資助中國國防,這就是我們想乾的嗎?」
但讓美國人無奈的是,整個美國西太平洋的港口和造船廠遍布著以振華為代表的中國重工機械。
中國港機是怎麼從無到有,稱霸世界的呢?這就要從振華的創始人管彤賢說起了……
· 01 ·
管彤賢,一個傳奇人物,他59歲才創業,76歲讓中國港機稱霸世界。
管彤賢
他1955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分配到交通部任技術員,一直默默無聞,最後干到了交通部水運司副處長。
1992年,他59歲,就差一年可以退休了,像一個普通人安度晚年,但「南巡講話」卻激發了他多年的一個夢想。
「我們有機械製造業為什麼總是進口海外的港口起重機呢?為什麼自己不能幹?」他任副處長時,看到國內的港口起重機全部都是從國外高價進口的,還是二手貨。而當時國產港機還不如外國的淘汰貨,國外的同行和船運公司根本瞧不起中國。
「你沒見到外國人那種傲慢,根本看不起我們。」老外的鄙夷激發激起了管彤賢的鬥志,他要完成自己的夢想:「世界上凡是有貨櫃作業的港口,就要有中國港機的產品!」
於是,他在59歲的時候開始下海創業,成立了上海振華港機有限公司。
起名振華,就是要振興中華!
公司剛成立時,全部身家就是他從上海港機廠要了一塊地皮,作價50萬美元,還有香港一家公司的投資50萬美元,資產一共才100萬美元。
這家美其名曰的「中外合資企業」,只有三間簡陋的辦公室和從上海港機廠分過來的十幾個人,既無資金也無技術。
當時,三菱、三星和克虜伯等列強掌控著全球95%的市場份額,而當時中國最強的上海港機廠只能生產幾個中小型門吊和散貨機械,對於一窮二白的振華來說,連個國際招標的資格都沒有。想打入國際市場,在別人看來無異於痴人說夢。
· 02 ·
管彤賢有著自己的發展思路。
1992年底,什麼都沒有的他果斷參與加拿大溫哥華港的競標。
他借「上海港機」的名義,以報價低30%、白搭百萬美元運費,把這「第一單」搶到了手。
雖然這是個賠本的買賣,但在管彤賢看來,這是賠錢賺吆喝,樹立振華國際品牌形象的好機會。
振華全體成員,嘔心瀝血,把自己的港機打造成了「工藝品」,第一單沒完工,溫哥華港就立刻追加了第二單。
溫哥華港成了振華的「牌」,這裡港機林立,振華港機因其質量,脫穎而出,世界各國專業人士前去參觀,絡繹不絕。溫哥華港的人找管彤賢「抱怨」:你們振華招來太多人了,付我們點招待費吧!
正是加拿大溫哥華港讓振華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管彤賢對加方也表現出來中國人做生意有情有義的一面:「中國人有『飲水思源』的傳統,你們既是客戶,又是朋友。」
2006年,振華第1000台港機下線,預定給了溫哥華港。這台先進的港機仍按1992年的價格賣加拿大,倒貼300萬美元。
溫哥華港非常感動,不僅再添5張訂單,更在業界為振華大做宣傳。
· 03 ·
美國邁阿密港不信中國也能造出港機,就派人到溫哥華港一探究竟,結果被振華的「匠心」征服,一口氣要訂4台振華港機。
進軍美國市場談何容易,曾經日本三井公司雄心勃勃準備殺進美國,但最後因為條款和交貨延遲,被狠罰3000萬美金,鎩羽而歸。
管彤賢找到美方與三井協議,把800多項英文條款研究了個透,於是接下這塊硬骨頭,同時做好打官司的準備。
美國人的條件非常苛刻:不准到港拼裝,只能整機運來,這些港口機械都是二三十層樓高的「鋼鐵巨獸」呀!
當時,全世界只有荷蘭DOCKWISE這家航運公司有特種運輸船,所以提出的條件很無理:運一次150萬美元,不保證按時到貨,送到就得馬上付款,否則按小時罰款。
管彤賢反覆與DOCKWISE交涉,但是DOCKWISE卻傲慢地說「只能按照我們的規矩來」,振華面臨著三井一樣的困境。
管彤賢憤怒了,「振華絕不受制於人,我們自己造船。」
中國人學習能力是驚人的,振華買了艘超大的舊運輸輪,按照荷蘭特種船的樣式,依葫蘆畫瓢,自己造了一艘特種船。
荷蘭人的如意算盤落空了,連自己的壟斷地位都沒有了,被氣得鼻子冒煙,於是把將振華告上國際法庭,理由侵犯專利。
「全世界轎車都四個輪子、一個方向盤,憑什麼我造就侵權?」管彤賢的理由,讓法官無法反駁。
贏官司後,振華一口氣改20多艘特種運輸船,成為全球唯一能夠自造、自運的重型機械製造商。日後,這特種運輸船成了振華擊潰無數對手的「殺手鐧」。
邁阿密港口是振華進入美國市場的第一個港口,徹底打開了國際大門,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如今,振華已占領了邁阿密港絕大部分的港機市場份額。歐巴馬在此港的演講,更為振華打了。
76歲的管彤賢,爬上80多米高的港口港機
· 04 ·
經過18年的打拚,振華壟斷了全球的港口機械市場,市場份額達到了82%,出口全球97個國家和地區,連續18年雄踞世界第一!
振華讓世界認識到了什麼是中國製造及其重要性。
現代的大型船生產,為了節省建造時間和成本,都採取模塊建造法,先在車間裡面把各個船身模塊做出來,然後將這些模塊像安裝積木一樣組裝起來,因為這些模塊巨大,就必須用龍門吊這樣的起重機。
印度從2008年開始造新型航母,一直為龍門吊而苦惱,以前使用的日本龍門吊,根本沒法吊起巨大的模塊。
但巨型龍門吊的市場被中國壟斷,振華對國外企業購買龍門吊有著嚴苛的限制和維護保養條件,完全按照中國規則行事,必須購買中國的零部件,而且對購買方有著嚴格的限制,保持技術的壟斷。
無奈,印度只能買別的國家買的龍門吊,正好英國有一個二手龍門吊需要出手,於是印度代柯欽造船廠與英國國羅塞斯船廠進行了洽談,購買其1000噸級的「歌利亞」龍門吊,這樣即可以保持面子,也可以不受到中國限制了。
英國的這個「歌利亞」,是2009年向振華訂購的。當時,英國建造兩艘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自己實在無力造出千噸級的龍門吊,只能斥資2000萬美元求購中國製造。
等航母建造出來,龍門吊也就沒用了,所以,英國人也樂意將它賣給印度,兩方一拍即合。
就這樣,印度費了一番事情,總算買到了一個沒有售後服務維修的中國製造的二手貨。
可以毫不誇張說,如果沒有中國的千噸級的龍門吊,英國和印度想造航母的根本不可能實現。
2006年,美國舊金山新海灣大橋翻修改造,這是世界橋樑史上難度最高、跨度最大的單塔自錨抗震懸索鋼橋,該橋的鋼橋項目是世界同類鋼結構橋樑中技術難度最高、造價最貴的,最後競標成功的是振華公司,承建橋身全部4萬5千噸鋼結構項目。
振華「藍鯨」號,一把舉起艾菲爾鐵塔不在話下
這一下,美國輿論和鋼鐵工會不幹了,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紛紛指責承建公司不顧美國鋼鐵工人的利益,崇「中」媚外。
但最後的事實表明,沒有一個國外的鋼鐵公司能以同樣的價格生產出同等質量的鋼材。
雖然美方拍出三個監工監督,要求100%復檢,經過1毫米、2毫米一個個點地進行復探,高於美國焊接協會AWS D1.5的橋樑規範,最終,美國人心服口服。
提前5個月完工,振華重工還額外獲得6200萬美元的收益。
振華重工躋身於世界一流橋樑製造商行列。
如今的振華,已經做到了世界上每一個有貨櫃的碼頭,就有中國的港機。
振華重工靠著世界領先的技術,已經敲開了起重機故鄉的德國的大門。
2002年,德國漢堡港,振華向德國人展示了,貨櫃GPS定位術,貨櫃從卸船到堆場實現無人操作,巨大的貨櫃全程自動走位、糾偏,最後落地,其誤差僅有15毫米,這真的讓德國人心悅誠服。
如今,美國買振華的機械,已全部免檢。世界上的大港招標,日本代表只要見到振華競標,就會夾起皮包直接離場。
管彤賢用了18年時間,就讓中國的海港重型機械稱霸全球,這裡面的訣竅是什麼呢?
振華重工攜手青島港打造亞洲首個貨櫃全自動化碼頭
· 05 ·
用管彤賢的話就是「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港機企業的老總,他沒有自己的辦公室,他的年薪才34萬元,都不如底下副手多。
創新永遠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他重實幹、講實效,不問職位高低和學歷,只看貢獻,重獎科技人才。公司出錢,加強員工的英語和技術培訓。
2000多科研人員的強力配置,外加每年2%產值的科技投入,「每年至少誕生一項世界第一」,這令振華逐漸占據了港機技術的全球制高點。
他關心工人的生活待遇和福利,以抓生活促生產,生產中嚴抓質量。
正是不拘一格的人才戰略和激勵機制,讓振華港機飛速發展。
但是,管彤賢最感慨的就是:振華能成功,背後最大的倚靠,依然是偉大的中國!
當日本三菱、住友參觀,企圖尋求振華的核心機密。管彤賢不僅不攔著,反而連圖紙都給他們。
因為振華強大的秘密,盡在在長興島龐大的生產基地里。上海長興島面對東海,把中國與世界緊密連接起來。依託國內的基礎交通,可以把上萬噸的重型鋼構輾轉騰挪至此。而國外的,重型機械巨頭大都立足內陸,萬噸級鋼構根本運不出去,振華占盡了海運之利。
港機的特點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勞動力密集」,雖然美、日、德、韓等不缺技術和資金,但人力成卻是中國幾倍。對東南亞、非洲來說,人力雖然豐富,也沒有技術和基建設施。唯有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這個領域具備具備這兩點優勢。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多來,廣闊的內陸統一市場,不僅為重工製造提供為各種新技術提供實驗場,更提供相應的材料和加工。這樣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是中國重工走向世界的基石。
當然,最讓管彤賢感動的是中國員工的內在精神。
每次招標談判,他屢試不爽的殺手鐧,就是「準時交貨」。因為只有中國員工才能如此勤勞,不知疲憊地加班加點。也只有中國人具有如此民族凝聚力,才能忘我為民族品牌如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