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按:南洋小學在新加坡人眼中的地位,基本上就是小學中的哈佛。考慮到在全球,新加坡的基礎教育都算得上一流,所以南洋小學的江湖地位被進一步神化。作者的孩子在三年級通過類似高才班的項目考入南洋小學後,體驗到什麽樣與衆不同的教育呢?)
學期結束那一天,十歲的孩子從學校回家,進門就舉著一個玩具牛仔小熊,說是送給媽媽的禮物。他抵住了老師提供的各種平時愛吃小零嘴的誘惑,倒選了本人一向不太感興趣的玩具熊,著實是媽媽的意外驚喜。
欣喜中,聽孩子絮絮敘說“得獎”經過。原來,那是老師爲鼓勵學生作業工整、資料收集完備、成績有所精進等方面的努力,而爲大家精心准備的犒賞。
凝視相對而坐的孩子,個頭幾乎要超過媽媽,體格也日益強壯。在外貌變化的同時,媽媽希望他的心智也如願圓通成熟一些。只是—-知子莫若母,媽媽心知肚明他遺傳了自己個性中的耿直,天性比較急躁,言辭又傾向尖銳,在和周圍人的互動中,容易一言不合就黑臉,以致不歡而散。
想當年報讀小學時,整家人移民到新加坡僅三年而已,胼手胝足打天下階段,根本談不上有何人脈及社會資源,既在擇校方面沒有太多選擇,遂認命地隨大流就近入讀了家門口的鄰裏小學,一晃三年倒也讀得開心順遂。媽媽也樂得順其自然,畢竟上學路途近,孩子放學後能夠獨自回家,切實減輕了家長的接送負擔。
得益于盡管沒有特別補習過什麽,孩子在學業方面的表現一向不錯,在小三結束後,就因了高才班計劃(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簡稱GEP),成功轉學到新加坡最好的小學—-南洋小學。曆史悠久南洋小學的諸多校友聲名顯赫,如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
媽媽一向深信—-在學齡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和學校的教導相輔相成,地位同樣重要。不過事實上,話語權可不相若,相信舉凡當家長的都有共識—-學校老師說的一句話或許比家長的一百句話還管用呢!
老實講,在上一所學校,媽媽倒也沒覺得家校配合有何不妥,只是未曾料到,一所學校一校風,甫入新校就如獲至寶。當她徜徉校園,首次在學校禮堂外不期而遇古訓《弟子規》的時候,心裏當真感覺砰然溫柔一擊。
走廊外側矮牆上的每一垛都刻著工工整整的方塊字。映入眼簾的兩幅字中,一幅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另一幅則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每幅字的下方都有對應的白話文解釋,方便學童閱讀。
多麽家常的禮儀,多麽重要的提點!頓時感應到學校的用心良苦,爲學子精心打造了這麽一個重視家庭倫理、宣揚傳統文化的成長環境,于潤物細無聲中潛移默化教導,遠超越口稱的刻板說教。
給媽媽和孩子受益最大的一句話應是“體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媽媽向孩子娓娓釋意—-回想下,當你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爸媽是不是很擔心著急啊!一樣的道理,當你品德生病,比如撒謊、頂撞老師長輩的話,爸媽也會因爲沒教育好你,而感覺很羞愧、擡不起頭來。
孩子初聽懵懂,每日耳濡目染之下,配搭校長優雅謙遜的笑容,老師對學子傾注的滿腔熱忱,時間一長,自然就在無痕歲月中悄然蛻變。現在的他比較圓通,常能在沖突萌芽時不失時機地幽自己一默,原本可能尴尬的氣氛立刻就變得活潑起來了;看父母工作勞累時,也會主動分擔家務……
嘗到了“弟子規”的甜頭,媽媽甚至還鄭重地將金句“體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也傳授給了在國內讀小學的侄兒,獨生子在長輩的傾情呵護下,難免行動自由散漫。向他解釋含義後,囑其公正抄寫並貼在客廳的玻璃櫥門上,三不五時對照自省。跟進調查他也相當認同,效果同樣不錯呢!
有這樣貼心的學校教育,家長的信心備受鼓舞。畢竟學校和家庭的悉心互動配合,方能給孩子有效和持久的人生引導。
直到現在,牛仔小熊依舊停駐在媽媽案頭,默默見證著名校對莘莘學子的全方位素質培育。
(陳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