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按:新加坡寸土如金,農場只好開上烏節路屋頂!這個天台農場功能很多樣化:在爲烏節路增添綠意的同時,還可供感興趣的百姓參觀在天台上如何種菜,也可以報名成爲該農場的義工,享受不同的生活體驗;另外,種出的蔬菜還將爲慈善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烏節路天台屋頂上的社區農園(Comcrop@ *SCAPE)今年2月正式開幕,爲烏節連路的*SCAPE青年公園樓頂天台帶來一片綠意。
這雖是一個營利農園,但也爲社區做出貢獻。農園騰出20%的空間用于種植奶白菜和生菜等,再通過本地非營利組織“糧庫”(Food Bank)分發給一些慈善機構。他們每個月可以收成約20公斤的蔬菜作爲公益用途。
農園周末開放給公衆當義工學習農耕,同時爲公益盡一分力。
一起來做“屋頂農夫”
談起義工,社區農園的創辦人之一林宜謙(41歲,生物能源公司總裁)希望到農園來的公衆不僅是走馬看花,而是能當長期義工,至少三四個月,好讓這個都市農耕文化的種子有時間茁壯成長,最終散播到新加坡的每個角落。
林宜謙舉例說,兩年前在這個社區農園還未成形之前,新加坡理工學院約30名學生就跟隨他和夥伴一起進行實驗計劃。
經過幾次失敗之後,他們成功研究出農園目前采用的垂直栽種與養耕共生系統(Aquaponics),也就是在一個系統中同時飼養魚和種菜,把魚的排泄物轉化爲耕作的肥料。
他說,這批學生成了社區農園的長期義工,他們掌握了耕種的技能,現在還能協助其他人開辟自屬于他們的農園。
小種子大理想
學生義工義善(20歲)和林道偉(19歲),去年就幫助了維多利亞初級學院在校園內開辟農園,維初學生上手後,再由他們爲聖安德烈自閉症中心設立農園。
目前等待服兵役的義善在工院時修讀機械工程。當初同學問他是否有興趣協助社區農園建造養耕共生系統,他原本打算花一兩個月建成系統後就抽身,沒想到會成爲農園的長期義工。
負責技術支援的他說,原本只是趁周末來視察蔬菜生長的情況,看到自己參與建造的系統真能種出菜來,讓他覺得很神奇,就這樣再也走不開了。加上在這裏交了許多朋友,義善常常周末一待就是一整天。
“能在烏節路種植蔬菜讓我感到驕傲。在新加坡這個土地稀少的地方,在天台耕作是提升本地蔬果産量,自給自足的方法之一。”
與義善搭檔的林道偉之前也沒想過烏節路會出現農園。
林道偉說:“我希望能把在城市耕種的文化傳播開來,單是想象以後每一座組屋天台上都有個菜園就讓我覺得興奮。到時鄰居能聚在一起耕作,促進彼此關系。”
將都市農耕文化帶到鄰裏
除了學生義工,農園開幕兩個多月來也有約五六名固定的公衆義工,大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其中一名義工黃芝琳(36歲,剪輯師)一直向往當農夫,現在每天工作都對著電腦,周末能當義工種種蔬果,讓她心情愉快。
采訪當天,黃芝琳邊走邊介紹她這幾個星期來在農園照料的番茄。她說,曾在家中種植一些香料不過都沒有成功,讓她有點沮喪。在這裏真真實實地看見自己耕作的成果,就會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目前黃芝琳在學種番茄,社區農園負責人林宜謙希望每名義工都各有所長,以後將都市農耕文化的種子帶回鄰裏社區。
我希望能把在城市耕種的文化傳播開來,單是想象以後每一座組屋天台上都有個菜園就讓我覺得興奮。到時鄰居能聚在一起耕作,促進彼此關系。
——學生義工林道偉
如何成爲社區農園義工?
想當義工的公衆,可上社區農園的面簿www.facebook.com/ComCrop留言詢問。
公衆可以到訪參觀嗎?
一般上,農園會在每一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公共假日除外)對外開放,公衆可在下午2時到訪。爲了公衆的安全,到訪時避免穿拖鞋。
地址:烏節連路(Orchard Link)2號,*SCAPE天台
(文/魏瑜嶙,文章來源于早報網“新加坡眼”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