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在2017年蟬聯新加坡米其林一星的市井美食,是招牌“吊橋頭”的大華豬肉粿條面。
▲米其林招牌肉脞面
1939年,董再盛的父親,潮州籍的董允潮,在吊橋頭咖啡店開檔賣起了中國潮汕一帶常見的肉脞面。做過豬販的他,可算是經營這種風味美食的鼻祖。
那時候一碗肉脞面的配料,豐富極了:除了肉脞、福建特色扁食、紫菜和冬菜等,還有豬肉片及豬肝、豬腰、豬肺等內髒,價格(小碗3分錢,大碗5分錢)已非一般老百姓可以接受,光顧的食客多數是有點兒家底的商人。
▲當時珍貴老照片
二戰時期,因爲面粉來源短缺,肉脞面的小販就開始變通,用以米制成的粿條代替面,慢慢就發展成了本地特色的粿條面。
當時在攤位上幫忙老爸的,就是現任老板董再盛。從10多歲起,就開始跟著爸爸賣面,慢慢練就一手好廚藝,後來就順理成章子承了父業。
期間攤位經過三次搬遷,終于在2005年,這碗古早風味面在現址,Blk 466 Crawford Lane固定了下來。董再盛還很有維權意識,在2004年10月把招牌正式注冊成了商標。
一輩子就打了這麽一份工的他,兢兢業業做出來的一碗碗粿條面,去年更被評爲米其林美食(今年再次蟬聯)。
▲攤位上的紅色米其林證書很惹眼
低調守著爸爸留下來的攤位幾十年,董再盛在2010年高調了一次—-起訴侄子董爰維冒用他的獎狀,爲自己新開的攤位打廣告,兩人後來對簿公堂。
▲董爰維(左)和董再盛
2008年,當時31歲的董爰維,在Vivocity開檔售賣肉脞面,取名“老大華”。爲了拉擡人氣,他在報章上打的廣告中,就用到了董再盛之前得的獎狀。他是在2006年和叔叔一起經營另一個攤位時,拿到那些獎狀做宣傳的,他在新攤位用了獎狀的掃描件。
▲董爰維和他爸爸(左)
董爰維的父親董再豐,是肉脞面創始人董允潮的大兒子,大概是因爲他當時醉心于舉重事業的緣故,才輪到弟弟董再盛去到家裏的攤位幫忙,後來更接下生意。
▲董再豐曾是本地著名舉重運動員,1969年曾榮獲新加坡“年度最佳”稱號(《南洋商報》1969年9月26日)
董再盛不滿董爰維用他得的獎狀,爲新攤位進行宣傳,在多次和侄子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就一紙訴狀把侄兒告了,說他的攤位魚目混珠,侵犯並冒充了自己的商標。
開庭後,董再豐有作爲辯方證人出庭作證。這麽一折騰,手足情基本是破壞殆盡了!
後來,法庭判決董爰維沒有侵犯董再盛的商標。因爲在董爰維的攤位開張當天,董再盛有送上花籃祝賀,並祝他“生意興隆”,可見他是允許董爰維使用“老大華”招牌的,就不算侵犯商標。
事實上,兩個招牌的圖形有很大不同,讀音也不一樣,就算之前董再盛不允許董爰維定名“老大華”,恐怕也沒有用。
而且“大華”這兩個字,在本地的使用非常廣泛。比方說家喻戶曉的“大華銀行”,還有到處有賣的大華牌醬油,就産自大華食品工業公司。
此外,董再盛的63歲的弟弟董再材和兒子,也有在多個地點經營面攤,以“大華肉脞面”招牌售賣肉脞面。看來不起眼一碗肉脞面,養活了一大家子三代人!
董再盛沒有和弟弟計較,倒盯著曾經和自己是生意夥伴的侄子不放,主要還是因爲董爰維用了他的獎狀,氣不過!
爲此,董爰維辯稱肉脞面是家族生意:一來“大華”由爺爺董允潮留下來的,是家族共用的名稱;二來所展示的獎狀,也是家族生意的一部分,因爲家庭成員都曾爲生意出力。他作爲長房的孫子,使用獎狀蹭蹭家族榮譽,有什麽要緊?
不以爲然的董再盛,不認爲肉脞面是家族生意。而且他在得到美食家頒發的那些獎狀時,爸爸早已把攤位頂給了他,憑啥侄子就能不勞而獲隨便用?
▲“吊橋頭”的大華豬肉粿條面店內告示
法官最後認定:一方面,獎狀是屬于董再盛個人的,董爰維沒有得到他的同意,就在“老大華”廣告中引用,的確有蹭老字號“吊橋頭大華豬肉粿條面”金字招牌的嫌疑。所以,董再盛完全有權制止董爰維使用獎狀,又嘗試刻意把新舊兩個品牌混在一起。
另一方面,董再盛雖然聲稱招牌被蹭了,好像也沒什麽損失,起碼他沒有辦法證明,所以法官最後裁定董爰維必須交出手頭上所有與叔叔董再盛有關的獎狀和圖像,並象征性地賠償他1000元結案。
▲董再盛(右)和一起上米其林榜的了凡雞飯老板陳翰銘合影
可歎因爲一場官司,董再盛和大哥一家從此再無來往。他也自認打官司不管判贏判輸都是輸,輸了親情,只是當時實在咽不下那口氣。
因爲請不到員工,即使被米其林推薦爲星級美食,董再盛也沒打算像了凡雞飯那樣廣開分店。那既然只此一家,就意味著如果大家想嘗一碗將近80年的傳統滋味粿條面,只能去到攤位所在的Blk 466 Crawford Lane #01-12,老老實實排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