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脞面
摘了米其林一顆星的面條
Bak Chor Mee
肉脞面(Bak Chor Mee)是潮州話,字面意思是肉末面條。這原本是一種帶有少許湯汁的食物,面有mee pok和mee kia的選擇。而現在比較流行和常見的是吃法是幹拌面,加少許豬油,用一點點湯汁拌面。
肉脞想要做得好需要很講究,肉一定要半肥瘦,好肉脞的口感像棉花,充滿油脂香,紫菜和扁魚幹用炭火烤過,加上完全沒腥味的豬肝,面條的醬料是靈魂,要用新鮮豬油+黑醋+醬油+辣椒醬,面條寬而薄,特別能吸收醬汁精華,把所有東西攪拌均勻後,吃到一滴湯都不剩,這就是一碗讓人魂牽夢萦的肉脞面。
這種食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潮州早期移民,而且並不像辣椒螃蟹、雞飯和肉骨茶這類已經風靡海外,知名度極高的食物,肉脞面似乎只有長期生活在新加坡的人才會知曉並喜愛,算是進階版本土特色美食了。
肉脞面的版本經過長期進化,現在裏面的食材已經非常豐富了,有香菇、魚丸、豬肝、蝦、貢丸、豬肉片、雲吞、肉末等,每家版本又有不同。肉脞面以其濃郁的香味征服了許多老饕的胃。據說很多新加坡人回家鄉第一件事,就是先吃碗肉脞面,再打車回家。
米其林面
掌門人眼神銳利,淡定從容。時光在這裏,好像凝固了一樣,什麽都沒變,還是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
這個曾蟬聯新加坡米其林一星的市井美食,是招牌“吊橋頭”的大華豬肉粿條面。1939年,董再盛的父親,潮州籍的董允潮,在吊橋頭咖啡店開檔賣起了中國潮汕一帶常見的肉脞面。做過豬販的他,算得上經營這種風味美食的鼻祖。
二戰時期,因爲面粉來源短缺,肉脞面的小販就開始變通,用米制成的粿條代替面,慢慢就發展成了本地特色的粿條面。當時在攤位上幫忙老爸的,就是現任老板董再盛。從10多歲起,就開始跟著爸爸賣面,慢慢練就一手好廚藝,後來就順理成章地子承父業。
期間攤位經過三次搬遷,終于在2005年,這碗古早風味面在現址Blk 466 Crawford Lane固定了下來。董再盛還很有維權意識,在2004年10月把招牌正式注冊成了商標。一輩子就打了這麽一份工的他,兢兢業業做出來的一碗碗粿條面,2016年更被評爲米其林美食,之後再次蟬聯。
三代恩怨
低調守著爸爸留下來的攤位幾十年,董再盛在2010年高調了一次一一起訴侄子董爰維冒用他的獎狀,爲自己新開的攤位打,兩人後來對簿公堂。
2008年,當時31歲的董爰維,在Vivocity開檔售賣肉脞面,取名“老大華”。爲了拉擡人氣,他在報章上打的中,就用到了董再盛之前得的獎狀。他是在2006年和叔叔一起經營另一個攤位時,拿到那些獎狀做宣傳的,他在新攤位用了獎狀的掃描件。
董爰維的父親董再豐,是肉脞面創始人董允潮的大兒子,大概是他當時醉心于舉重事業的緣故,才輪到弟弟董再盛去到家裏的攤位幫忙,後來更接下生意。董再豐曾是本地著名舉重運動員,1969年曾榮獲新加坡“年度最佳”稱號。
董再盛不滿董爰維用他得的獎狀,爲新攤位進行宣傳,在多次和侄子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就一紙訴狀把侄兒告了,說他的攤位魚目混珠,侵犯並冒充了自己的商標。開庭後,董再豐有作爲辯方證人出庭作證。
法官最後認定:一方面,獎狀是屬于董再盛個人的,董爰維沒有得到他的同意,就在“老大華”中引用,的確有蹭老字號“吊橋頭大華豬肉粿條面”金字招牌的嫌疑。所以,董再盛完全有權制止董爰維使用獎狀,又嘗試刻意把新舊兩個品牌混在一起。另一方面,董再盛雖然聲稱招牌被蹭了,好像也沒什麽損失,起碼他沒有辦法證明,所以法官最後裁定董爰維必須交出手頭上所有與叔叔董再盛有關的獎狀和圖像,並象征性地賠償他1000元結案。
可歎因爲一場官司,董再盛和大哥一家從此再無來往。他也自認打官司不管判贏判輸都是輸,輸了親情,只是當時實在咽不下那口氣。
因爲請不到員工,即使被米其林推薦爲星級美食,董再盛也沒打算廣開分店。那既然只此一家,就意味著如果想嘗一碗傳承80年的傳統滋味,只能到攤位所在的 Blk 466 Crawford Lane #01-12 老老實實排隊啦。
往期回顧
獅城美味丨最溫柔的一抹椰子香
獅城美味 | 獅城撸串二三事
獅城美味 | 意外成就經典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