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帶小島的彈丸之地上,其實隱藏了很多不爲人知的故事,有偉大、有平淡、有心酸、有歡笑,走入這些地方,就好像是把人生百態與世態炎涼都體味了一些,我雖冷眼旁觀,但也時常情不自禁,最終于落筆處百轉千回。
早期的新加坡人,住在木質的亞答屋裏,大約20-30戶人家組成一個小村落,這就是甘榜(馬來語Kampong的音譯)。在這些甘榜裏,沒有像樣的道路,剛不用說上下水,直到1960年代的兩場鋪天蓋地的大火,燒滅了兩萬人的家,卻點燃了政府規劃居住環境的激情,伴隨著新加坡著名的組屋制度,一個個甘榜村落被拆除,一批批村民走進了現代化的房屋。
▲圖片來自網絡
近半個世紀過去以後,新加坡所有的甘榜村落都已經拆除重建,只剩本島的Lorong Buangkok羅弄萬國,以及新加坡離島,烏敏島。
新加坡華人孫朝坤先生在1956年買下了Lorong Buangkok羅弄萬國這片土地,然後以低廉的價格租給華人和馬來人,甘榜村落逐漸形成。如今接替他管理村落裏大小事務的是女兒孫梅虹女士,村民們已經習慣了由這位“頭家”代表大家。
今年已經65歲的孫梅虹女士知道這裏的一切,從鼎盛時期的40戶人家,到1970年代的大水,再到目前的26戶人家,以及形形色色的訪客,她都了熟于心。
進村的路口:
大隱隱于市,這就好像是現在的羅弄萬國,四周近在咫尺的高樓大廈,已經把它包圍其間,站在村落裏擡頭仰望天空,視線中始終無法避開建築物。
它就好像是一個耄耋老人,依偎在青壯年的身邊,但即使這樣一種安靜的存在,也不會一直保持下去,2017年10月,國會議員提出建議保留新加坡最後的甘榜村落,使羅弄萬國又回到了大衆的談資裏。
自制門牌:
羅弄萬國甘榜村落的面積大約是12000平方米,目前的26家住戶中有屋主,也有租客,選擇住在這裏,大多數人是因爲已經習慣了甘榜的生活,不希望搬入樓房,而如今的羅弄萬國也早已經接通了上下水,有網絡覆蓋。
村中的華人房屋:
村中的馬來人房屋:
雖然政府已經表示,近期內沒有重建這一區域的計劃,但是村民們都知道,恐怕離開的一天只是時間問題,有幾位村民已經是80歲的高齡,人生的大半輩子都住在這個小小的甘榜,提起遷移,不免傷感。
村民們喜歡被綠樹包圍的家,喜歡每天雞犬相聞的日子,喜歡大家齊心協力爲甘榜的情感,但卻並不喜歡川流不息的參觀者。目前,除了土地征用的隱憂之外,甘榜木屋最大的問題就是修繕,所使用的鋅板屋頂壽命大約在四年,現在已經越來越難找到替換的鋅板屋頂了。
羅弄萬國甘榜村落距離實裏達公園連道非常近,穿過一小片樹林就來到河道邊,可以想象當年沒有修建河道時,這裏的水患有多麽嚴重。
本文的濃墨重彩處,要給這位村口打鼓的大叔,當天我和葉大姨到達後沒有多久,就開始瓢潑大雨,我們在大雨中走完村落再次回到村口時,突然聽到一陣高亢的音樂聲,循聲找去,原來是一位大叔正在自娛自樂打著架子鼓,他熱情的邀請我們進屋避雨,喝飲料。
大叔說,他的家人都已經搬入高樓,他因爲喜歡甘榜的自在,最重要是能和一群喜歡音樂的朋友一起打鼓唱歌,所以一直跟著重建遷移,一個接一個的甘榜消失後,最終來到這裏。
這將是他甘榜旅程的最後一站,我問如果這裏也拆了,你怎麽辦?他笑笑說,只能和你們一樣,搬進高樓裏,說著我們都不約而同的看了看端端正正貼在牆上的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人要懂得舍,有舍才有得。
本次探訪羅弄萬國,剛巧因爲特殊原因要帶著小胖,又遇上大雨,我只能牽著他走在泥濘的村路上,他也亦步亦趨地緊緊跟著我,葉大姨偷偷拍下了這張照片,她說,你的采訪也挺不容易。
在文章的結尾,我不願留下羅弄萬國甘榜村落的地址,正如我懷著矛盾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我希望爲它留下只言片語,但我又害怕打破它的平衡,對于甘榜,我也是個闖入者。
但是我知道在現代社會裏,它是無法被隱藏起來的,正如這個時代,注定會淘汰一些我們曾經珍視的東西,它們無可避免的會成爲曆史的背影,也終將離這個時代漸行漸遠。
本文圖片源自兩次拍攝,但後來想想也好,呈現了最後的甘榜不同的面貌,感謝一直對我非常支持的攝影愛好者葉大姨,Amanda Ye。
(文:波希米亞檬檬)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