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已經享受假期了,或旅行訪友,或省親團聚,或追思先賢,或競渡龍舟,總之,只要不是加班補課,我相信大家都會很開心。
但是開心的同時,我們首先要感謝2000多年前的愛國騷人屈原,用自己的生命給我們換來了三天假,換來了這樣一個民族儀式感很強的節日。
但還有一件讓人尷尬、甚至讓人心痛的事實,我們這三天假來之不易,還得感謝韓國人,你要不信,就聽我慢慢道來。
我們都知道,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精華之一,是全民參與的最具儀式感的民族文化活動。過傳統節日,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對自己民族身份的認同;看著舉國上下歡度佳節的盛景,我們可以強烈感覺到,我們都是中華兒女。
我們有七大傳統節日,他們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這七大節日各個歷史悠久,每一個都有幾千多年的歷史。
還有十大節日的說法,在七大的基礎上加上七月十五的中元節、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節(過小年),臘月最後一天的除夕。此外,還可以加上二月二、寒食節和臘八節。
還有四大節日的說法,那就剩下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還有三大傳統節日的說法,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無論怎麼排,都少不了端午節,可見端午節對於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它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之中,發展出非常豐富的內涵(待會兒詳細論述),有著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魅力。
然而這個麼優秀的傳統節日,卻因為各種原因,面臨著傳承的危機。很多地方出於維穩思想,怕發生群體性事件,劃了兩千年的龍舟,陸陸續續不給劃了。
而祭祀活動,也簡單地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不給搞了。加上內會兒端午不放假,我們的端午徹底變成了粽子節。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了2004年。2004年《人民日報》晴天傳來一聲霹靂,寫了一篇《不要冷落了自己的傳統節日》,說亞洲某國(韓國)要向聯合國就端午節申請代表本國文化「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快,這新聞在全國炸國了,在全社會上上下下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各種媒體的題目也挺有意思。
《羊城晚報》:端午被搶是真是假,記者披露來龍去脈。
《中國日報》:端午節不再姓「中」?
《南方日報》:端午節怎樣才能不被「端」走?
《新京報》:寬容對待「他國端午申遺」。
《聯合早報》:端午節之爭突顯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哀。
《搜狐網》:中國人還過不過自己的節日?
《21cn網》:端午節,你還記得嗎?
《光明網》開始求和:專家說不排除端午成中韓兩國共有的文化遺產。
《國際先驅報道》:誰的端午節?
《南方周末》:你的端午節與我的端午節。
除了媒體,首先作出反應的是湖北秭歸,立刻在2005年的端午節前後,舉辦了「我在屈鄉過端午」的民俗風情文化活動,並申報「秭歸端午節」。
湖南嶽陽也做出了反應,恢復了停辦多年的端午龍舟賽。
當我們幡然醒悟,採取行動的時候,噩耗傳來,韓國端午申遺在2005年11月獲得通過,韓國江陵端午祭,被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雖然老罵韓國剽竊我們的文化遺產,還諷刺韓國說韓國喜歡意淫,喜歡發明歷史,(據某些韓國專家考證,什麼孔子、屈原、耶穌、釋迦牟尼、孫中山都是韓國人),但在傳承文化遺產上,實話實說,韓國人做的比我們好。
韓國在申請報告中承認,端午節發源於中國,但他們也理直氣壯地說,端午傳到韓國1500多年了,並且在韓國傳承和發揚的很好。
不只是端午,什麼拔河啊、中醫(韓國人稱韓醫),什麼雕版印刷啊活字印刷啊,韓國人申遺都跑在了我們前頭。
而且不只是韓國,日本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也比我們強。當我們還在為自己的中醫是不是騙子而撕逼的時候,日本已悄悄從《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中找了幾百個方子,申請了幾百項中藥的國際專利,製成藥品,然後賣給中國人,然後收取中國人的專利費。
韓國申遺的通過,無疑是打了我們民族的臉,我們該醒醒了,我們必須得承認,我們對自己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的不夠好。
人們開始思考,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甚至傳統文化是不是批判大於繼承了,而對於外來文化,是不是過於盲目推崇了。
由於我們的教育,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時候過於批判,甚至有點兒過猶不及。這一點,淡總也走過彎路。
我以前不懂事,可以說是年少輕狂,崇尚科學,是一名堅定的唯物主義無神論者,經常把各種祭祀等活動統統歸結於封建迷信。但是後來,我岳父幫我改變了這種看法。
其實他也不信神,更不相信有鬼,但是他敬神。他說,你看門神寫的秦瓊和尉遲敬德,其實是唐朝的英雄而已。還有關帝廟,供奉的其實就是關羽。人們懷念他,懷念他的忠義,懷念他的勇武。
而且,他過年的時候,對迎送祖宗這個環節尤為重視。雖然他不信神鬼,但他把這一套禮數操辦的非常認真。因為他說,他是在迎送他的爸爸媽媽,他的爺爺奶奶,以及他的太爺爺太奶奶……
從那以後,我開始重新審視這種祭祀活動。我們老家那座山叫大伾山,年年都有盛大的古廟會,山上到處是廟,香火很旺。等我再次審視的時候,我發現,山上供奉的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比如禹王廟,供的是治水的大禹;呂祖祠,供奉的是呂洞賓;三豐洞,供奉的是張三丰;藥王廟,供奉的是孫思邈;中軍亭,紀念的是瓦崗寨的風雲人物。這些所謂的神,都曾經是各個時代的弄潮兒,都是當時大名鼎鼎、叱吒風雲、執牛耳的人物。
我們老家還有個小土崗,崗上有座廟,叫做越王廟,不過紀念的不是臥薪嘗膽的勾踐,而是我們那兒出的一個明朝宰相王越。
因為他當宰相的時候,恩澤鄉梓,對老家人非常好。老家人非常思念他,感恩他,籌錢蓋廟,王越在我們那,方圓十里已經成神了。每年春節,方圓十里八村的,都要隆重出會,去崗上祭拜他。
這幾年,黃帝祭祖大典、炎帝祭祖大典,以及各種祭祖、修家譜,反映了中國人對祖宗的尊敬與懷念,以及對自身身份的強烈認同。
而傑出人物的神化,更反映了中國人的價值取向,道德高、人品好、有功德,就可以獲得尊重,甚至神化。
不怕大家笑話,這幾年我也開始上墳、燒紙、祭拜,而且我還帶上孩子,我要告訴他,我在追思我的爺爺奶奶,我在追思我們的祖先。
而且我對老家的傳統的殯葬禮儀,有了更新的認識。我以前覺得凈整些沒用的封建迷信,這就是形式主義,還不如死前多孝順一下。
現在我覺得,生前的孝順和死後的儀式都很重要,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一個民族,都必須要通過一些必要的並且莊重的儀式,讓成員在儀式感中產生強大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不能用一個「大操大辦」的棍子,一棒子打死。
比如端午節,本來有著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可以讓全民參與其中,是中華民族少有的有集體儀式感的節日。
第一項內容,全生避害。在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遍插艾草,寓意就是驅蟲避邪。其實在古代還有飲雄黃酒和採藥的習俗。
現在雖然驅蚊有了滅害靈,蚊香甚至電子蚊香,插艾草驅蚊蟲的意義不大了,但美好的寓意仍在,還可以凸顯端午節的儀式感。但我估計插艾草的會越來越少。
第二項內容,祭祀。端午節也是祭祀先人和先賢的節日,比如楚地紀念屈原,吳越之地紀念伍子胥、勾踐等等,各地有各地不同的先賢。
第三項內容,端午的標誌性飲食,比如粽子,這一點傳承的最好,我就不說了。
第四項內容,競技娛樂,比如龍舟競渡。(歡迎大家描述自己家鄉的端午習俗和文化活動)。
龍舟龍舟,龍自古是中國人的圖騰,又是掌握降雨的神。所以賽龍舟的意義是祭祀水神,有期望風調雨順的寓意,但各地又發展出更豐富的含義。
按說淡總是北方人,小時候只在電視里見過龍舟。但2014年有幸在蕪湖對面的無為縣的裕溪河(一位pao友邀請過去的),近距離體驗了龍舟競渡的火熱場面。
當地每到端午節,各個村子各個家族,都會派出自己的龍舟隊,在裕溪河裡斗。這種競技很奇特,沒有裁判,沒有規則,沒有分組,全靠自發,說白了就是說看你不順眼,就跟你斗一把。
pao友分析,在這樣的競技中,讓村子裡的人或者家族的人更加凝聚,展示了村子裡的軟硬實力(身體硬實力和精氣神軟實力),在古代通過這種比拼為村子為家族贏得名譽,說不定鄰村的姑娘就願意嫁過來。
這種龍舟競渡很有意思,沒有像奧運會那樣設置50米、100米或者10公里等項目,很可能10米就分出勝負,只要對方認慫,這比賽就結束了。
據pao友說,有一年兩條龍舟槓上了,一條實力強,另一條實力弱但是不肯認輸,在後邊死命追趕,結果硬生生把前面那條船追到了長江里……(裕溪河是長江的支流)。
蛋總比較幸運,不僅看到了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還看到了下面的群眾喜聞樂見的一幕。
淡總第一次近距離看龍舟,被龍舟文化濃郁的歷史魅力所吸引。但是,龍舟文化也面臨失傳的危險,你別看電視里有,那都是文化樣板項目,真正的龍舟文化,就是村子裡這種自發的龍舟賽。
因為,淡總看到划龍舟的人,多是中老年人了,很少有年輕的面孔。因為整個以血緣為紐帶的村落,正在沒落,年輕人都去了城裡,忙工作忙家庭,忙著還房貸。
而城市裡的各級政府,都不會普遍地組織這種活動,一個是經費,一個是維穩。而且,就算是組織了,群眾參與度不高。比如,我們對自己所在小區、對自己所在街道能有多少集體榮譽感?
第五項內容,家庭人倫。聚合家庭情感,強化家庭成員倫理意識,是中國傳統節日的要素,端午節也不例外。
我們老家的習俗叫做「瞧五月」,就是在端午節前後,回娘家探親,那場景就跟歌曲《回娘家》里唱的一樣,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了一個胖娃娃。
這裡要表揚一下蛋嫂,帶著兩個胖娃娃,輾轉三次高鐵回娘家了。我因為有些事情未能成行,內心是有愧的。
但是由於計劃生育政策,中國傳統的家庭和家族結構,被弄得支離破碎。控制人口有利有弊,但是問題出在各民族不能一視同仁,結果現在弊端盡顯。
回到端午節,端午節有這麼多豐富的內涵,結果被韓國搶了去,說實話是打臉,我們要重新審視一下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不是過於冷落了。
冷落自己文化的同時,各種外來文化,卻在我中華大地大肆的攻城略地,比如越來越多的十字架,越來越多的豪華圓頂的某某寺,讓人不得不痛心疾首。
被韓國打臉後,湖北秭歸和黃石、湖南的汨羅以及江蘇的蘇州,三省聯合打包,由湖北代表中國向聯合國申遺(2009年獲得端午申遺成功)。
端午被端走,上邊的大boss們臉上也無光,開始考慮如何保護傳統節日,不能只靠申遺。於是也開始考慮列為法定假日,於是從2008年的端午節正式開始放假。
所以從某種意義,端午節的假期要感謝韓國人,我們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終於有假了。
但是蛋總覺得遠遠不夠,因為那啥教和那啥教,人家一周至少一次,通過禮拜,通過各種宗教活動,通過飲食習慣(比如清真),通過各種各樣的儀式感,加強著群體認同。
更令人髮指得是,春節期間,漢族人正常的祭祖活動,在某族自治區被當做非法宗教活動……
相比之下,在傳統文化方面,郭嘉管得太嚴而又做的太少,加上某些勢力的蓄意破壞,我們民族性的儀式感的活動太少了,尤其是法定假日太少。也正式因為假少了,好不容易過一次,反過來又加重了過節負擔。
因此,希望我們的元宵節、七夕節、中元節、重陽節、臘八節、祭灶節都能放假,通過這種方式,提醒大家傳統節日就是好(淡總不厚道地笑出了聲)。
只有保護好傳統節日,才能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會更加凝聚,中華文化才能抵制住外來文化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