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網友投稿我們在幼年所受到的傷害,往往會在成年後持續影響著自己。我的一個弟弟,就因爲在中學時受到嚴重的“校園霸淩”,至今無法與人建立起深層次的親密信任關系,30多了還單身一個人。精神健康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這也是我寫下今天這篇文章的原因。
前段時間朋友圈刷屏的“中關村二小校園霸淩”事件,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孩子、家長、學校三方各執一詞,持續爲吃瓜群衆提供著飯後素材。
“校園霸淩”,在世界範圍內其實都是一個普遍現象。我小時候,雖然上的是重點小學和中學,校園裏卻也不乏霸淩現象,甚至于就讀的重點班就有好幾個霸淩施加者,仗著自己學習成績還不錯,得到了老師的保護,在學校裏橫行霸道,打人擂肥欺負女生,無惡不作(注:“擂肥”是當地方言,泛指通過恐嚇、威脅等手段非法獲取他人錢財,一般定性爲搶劫或敲詐勒索)。
如今,昔日霸淩施加者的手段一樣都沒有變少,還因爲社交媒體的興起,出現了傷害更加隱秘,但危害力卻更大的網絡霸淩手段,中國和外國都有發生受害者因爲不堪網絡霸淩而輕生的慘痛案例。正因爲此,Facebook在今年推出了全新的安全中心與霸淩防制中心,與耶魯情商中心合作,提供青少年/家長/教育工作者處理霸淩、被霸淩的建議與方法。
在新加坡,“校園霸淩”同樣令人關注。 2015年,就有一個“校園霸淩”事件占據了媒體頭條——前RGS(萊佛士女中)學生Cheryl Tan,聲稱因爲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不得已退學並到英國完成了A Level的學習,狀告學校的不作爲,並向校方索償22萬新幣的損失。
雖然這個案子最後被法庭駁回,但從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校園霸淩”並不如一些人想的那樣,只是在較差的學校才會有,像RGS這樣的名校,同樣存在。
根據新加坡兒童協會所做的調查,每9名青少年中,就有1名曾經遭受過網絡霸淩,每4名中學生中就有1名遭受過霸淩,而在小學中這個數字也不低,每5名小學生就有1名遭受過霸淩。
這個比例遠遠高于一般人的想象,而這個數字,其實與歐美國家所做的調查相當,可見“校園霸淩”發生的頻繁程度和嚴重程度不容忽視。正因如此,新加坡兒童協會建立了一個叫做bullyfree.sg的網站,給孩童以及家長提供了有關“霸淩”的相關信息,從受害者、加害者和旁觀者三個角度來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前不久我曾提到過一個叫做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能力學習)的計劃,簡稱SEL。這個源于美國的情商教育計劃,通過系統的教學,關注和引導兒童在自信心、獨立性、問題解決、責任感、自律、情緒管理、挫折抵抗、同理心和人際交往等九大方面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情商,促進學業進步,同時也能有效減少學生的不良行爲,從根源上讓霸淩遠離學校。
耶魯大學情緒智能中心的副總監蘇珊·瑞爾斯(Susan Rivers)就曾撰文指出,訂立各種反霸淩的規定來“禁止霸淩”可能短期有效,但是長期來說卻是一種災難。他們認爲,霸淩的根源就是缺乏情商,也就是不認識情緒、不懂得溝通、也不會管理情緒。各項研究也一致指出,反霸淩要從情緒教育做起,協助學生察覺、認識、表達和控制情緒,尤其是表達負面情緒,以及同理他人情緒,更爲重要。
雖然新加坡教育部已經在2005年推出SEL架構,鼓勵學校培養學生的SEL五大技能——自我層面的認識、社會層面的認識、自我規範、人際關系處理與負責任的決定,我們真正看到其積極影響,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惟願“校園霸淩”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終有消失的一天,惟願小弟的悲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