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至6月2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正式訪問德國並舉行中德總理年度會晤、赴布魯塞爾舉行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對比利時進行正式訪問。這是李克強就任總理以來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第9次正式會面,也是他4年內與歐盟領導人的第5次正式會晤,與比利時領導人的第4次會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歐領導人會晤相比往年提前了數個月舉行,而在美國的外交、貿易和氣候政策越來越同歐洲的核心利益發生衝突的大背景下,此次峰會格外引人關注。
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天在推特上再次「炮轟」德國
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公開批評大西洋另一側的歐洲盟友的貿易和軍事政策。德國媒體稱,華盛頓新的外交政策正在顛覆二戰之後西方以價值觀為導向建立起來的外交體系,不僅讓自身的盟友難以捉摸,華盛頓政策朝令夕改的特點,在柏林和北京看來都是「不可靠」以及「目光短淺」的表現。而不久前在西西里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之後,德國總理默克爾甚至在公開發言中暗批「美英不再是可靠盟友」。
德媒:歡迎來到「中歐」新時代
德國《經理人雜誌》網站5月29日刊登題為《歡迎來到「中歐」》的文章,作者為德國多特蒙德工業大學經濟政治新聞學教授亨里克.米勒。
德國《經理人雜誌》網站5月29日《歡迎來到「中歐」》文章截圖
全文如下:
進入21世紀的這十多年是以美國和中國幻想當中的合作為特徵的。英國經濟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將這個幾乎不可能的聯盟稱為「中美國」(Chimerica)。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這種模式開始陷入壓力之下:經濟上,但也在政治上。很多人將中國延續至今的對美國的巨大貿易順差視為對美國就業崗位的威脅。而北京的領導人則認識到,中國作為超級大國無法再繼續長期進行廉價出口,而是必須給本國國民帶來更多的消費可能。
眼下事情又增加了變數。這裡我們說的正是特朗普。這位現任美國總統在選舉期間已經威脅要對中國大規模徵收懲罰性關稅。雖然他在與習近平會晤後幾個星期後放緩了他的措詞,但威脅的意味仍然在內。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累計順差已經下降顯著,但對美美國順差仍然是巨大的,幾乎五倍於德國的對美順差(2011年至2015年,中國每年的對美貿易順差均超過3000億美元——觀察者網注)。
而歐洲則震驚於特朗普竟公然讓大西洋對岸的夥伴難堪。過去幾天來,他在與歐盟領導人會晤、出席北約和七國集團峰會時再次表明,美國不再是可靠的夥伴:不管是氣候、國際貿易還是共同安全——這位美國總統及其手下官員都沒留下什麼懸念:他們並不把全球合作放在眼裡。
特朗普放棄美國傳統上的領導角色——這造成了動盪不安。一個後果是:世界經濟政策重新整理分類。另外的兩大經濟體——歐盟和中國尋找可以與自己一起解決國際問題的新夥伴。
新一屆歐盟中國峰會將於6月1日和6月2日舉行。屆時,中歐領導人將舉行會晤。議程是全面廣泛的:貿易、氣候變化、移民、外交和安全政策等等。德國經濟界的很多人都希望峰會能令中德這兩個貿易超級大國進一步接近。
現在「中歐」(Chinopa)時代到來了嗎?
「中美國」以一種默默合作的方式將逆差國(美國)和順差國(中國)聯繫在一起,與這種模式不同,歐洲和中國都屬於順差地區。這徹底改變了政策上的出發點。以一種幾乎具有磁力的方式將兩者聯繫起來的不是商品和資金的相互交流,推動合作的也不是貿易平衡,「中歐」只能在清楚明確的約定基礎上才能正常運轉。這意味著:共同項目必須符合雙方的經濟利益。
中國和歐盟在下面這兩個領域尤其具有加深合作的可能:國際貿易和氣候政策。
世界貿易的很大一部分是在歐盟與中國之間進行的。維持世界貿易秩序穩定對於雙方來說幾乎性命攸關。特朗普似乎對國際協議的微妙之處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衝突解決機制毫不關心,而歐盟和中國卻可以挽救這一體系並防止它走向混亂的保護主義。
美國曾經作為西方的領導力量守護了二戰後的世界經濟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如果美國不願(或者不能)再扮演這一支柱性角色,歐洲和中國必須共同填補全球規範的真空。
在氣候政策上,雙方也有著相似的利益。在特朗普政府淡化氣候變化的影響並計劃細心呵護污染嚴重的舊工業的同時,歐洲和中國則對繼續2015年底通過的《巴黎協定》所描述的道路感興趣。
可再生能源生產率的迅速提高代表著未來巨大的競爭優勢: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將極其便宜,化石能源在某個時刻會幹脆不再具有競爭力。要實現這一願景就需要規划上的確定性:設備、網絡、存儲技術、電力的流動性——這些都要求長期投資。相反,能源和氣候政策上的逆轉或者是忽左忽右的路線會破壞核算的基礎並阻礙技術創新的道路。中國和歐盟可以一起為退出化石能源作出貢獻——不管特朗普出什麼牌。
2015年6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第十七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
然而,有一點也是清楚的,「中歐」是一個非常不對等的組合:中國目前在所處地區以及地區之外要求領導權。藉助「新絲綢之路」(一帶一路)這樣的計劃,中國可能會試圖擴大其主導地位。相反,歐盟是一個由較小國家組成的相對鬆散的聯盟,它沒有強有力的核心,並日益受到英國脫歐和近年來的危機導致的裂痕的削弱。
換句話說,對中國而言,從當前形勢來看,歐盟未來是否還是一個可以認真對待的夥伴是個問題。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中歐合作做大共同利益蛋糕
新華社記者黃泳 翟偉 鄭江華
「中國的發展沒有動別人的奶酪,而是做大了共同利益的蛋糕。同樣,中歐合作也做大了共同利益的蛋糕。」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楊燕怡大使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即將赴布魯塞爾出席第十九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楊燕怡說,這次會晤將是李克強總理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第三次面對面溝通。雙方將就中歐總體關係交換看法,共商雙邊關係發展大計,推動中國和歐盟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關於中歐關係近年來的發展,楊燕怡特別談到「一帶一路」建設對中歐關係的積極作用。她說,自2015年第十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做出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歐洲發展戰略的決定以來,「一帶一路」建設在歐洲方向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給中歐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對亞歐大陸的互聯互通和共同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楊燕怡表示,中歐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倡導的「五通」開展了有益的交流合作。特別是在設施聯通方面,雙方建立了中歐共同投資基金和「互聯互通合作平台」,促進「一帶一路」倡議和「泛歐交通運輸網」之間的合作,將匈牙利-塞爾維亞鐵路建設作為中國同中東歐國家合作和中歐整體合作的重要內容,促進中歐數字合作,開通中歐貨運班列,中方還同歐盟成員國加強在機場、港口等地的設施聯通合作。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楊燕怡(圖片來源:euractiv.com)
「所有這些對推動中歐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的聯通,釋放各自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楊燕怡說。
在談及中歐貿易時,楊燕怡表示,中國和歐盟互為重要貿易夥伴,一直在積極促進相互貿易和投資。去年,中歐貿易額達5470億美元。截至今年3月,中國對歐盟累計直接投資733億美元,歐盟對中國累計實際投資1146億美元。自2014年啟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以來,雙方都致力於盡早達成一致,共同創造有利於雙向投資和開放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條件。
「中歐的上述努力同『一帶一路』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大方向相一致,是建設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說。
楊燕怡指出,在雙邊經貿關係不斷發展過程中,中歐間除了共同利益,也存在分歧和不同利益訴求,這是正常現象,關鍵在於如何管控、處理好分歧。她認為,雙方首先應聚焦共同利益,拓展務實合作。其次,雙方應堅持通過對話協商,共同管控貿易摩擦。
楊燕怡還強調,中歐雙方應正確看待相互競爭,應拋棄「一國成功必然意味另一國受損」、「中國發展將挑戰歐洲未來」等觀念。她表示希望歐方保持市場開放,努力維護穩定、開放的國際貿易環境,勿將經貿問題政治化而給雙方經貿投資合作帶來障礙。
楊燕怡說,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體制和規則面臨挑戰。在此形勢下,中國和歐盟作為兩支重要力量,要肩負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責任,在關乎世界和平與發展、全球治理和國際規則等重大問題上釋放積極、明確和強有力信號,發揮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全球性影響,體現中歐合作的世界意義。
「隨著中歐合作規模擴大、水平提升、質量提高,雙方共同利益的蛋糕將越做越大,給雙方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培育更有競爭力的消費市場,並讓中歐民眾深切感受到開放合作才是分享經濟全球化益處、過上美好生活的正確選擇。」楊燕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