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美食家”一詞,既沒感覺,也不認同,從蘇東坡到汪曾祺,他們終究是文學家——不過是在飲食上非常用心的文學家而已。吃,只是他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日三餐,自自然然,盡管有所追求,但也就是一種業余興趣而已,並不像袁枚對美食的“過分”熱衷,而我恰恰覺得蘇東坡和汪曾祺的飲食境界是超越袁枚的。吃,最好不要走職業化道路;畫家,最好也不要宮廷化。我遇到一些真正懂吃的人,多出自名門世家,他們基本上不寫飲食文字,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2018年7月,我隨白先勇老師去天津,“老美華”董事長韓志永請客,設在“青蓮水岸養生食府”。老美華的手工布鞋舒適,中式衣衫潇灑,沒想到韓先生那天擺的一桌宴,實在精美異常,妙的是並非鮑參肚翅,多是普通食材,可端出來的味道,令人驚喜連連,其中一道蘿蔔,讓我聯想到《紅樓夢》裏的茄鲞,真不知怎麽折騰出來的。那天,白老師吃得不亦樂乎,甚至有點走神恍惚,我們打趣道:“太好吃了,白老師都吃暈掉了。”美食,到了極致,是會讓人忘乎所以,進入一個空虛境界的,人看起來是暈乎乎的,沒錯。有一年,我去北京拜見章大姐,大姐出身不凡,家底厚實,豪氣大方,常請年輕人吃飯,她的年輕同事或朋友,見到章老師就歡呼:“今天不用吃盒飯了!”那天章老師請我在雙子座大廈“福潤龍庭”午餐。章老師是這裏的常客,每次必點文武火牛肉,她興致勃勃地誇道:“這裏的牛肉,全世界最好。”實際上,我不愛吃牛肉,但在這樣的場合,豈能掃老師的興?我當然跟著章老師大快朵頤。奇怪的是,那天我也覺得這家的牛肉好吃極了,不是客套,而是真實感受。這件事,也給我一個啓發,喜歡不喜歡一樣食物,並非“牢不可破”,端看轉變的契機是否到了。 新加坡有一位女畫家,住獨立式洋房,她先生性格靜僻冷淡,不喜歡屋內氣味濃郁。女畫家的拿手菜是咖喱雞和潮州鹵鴨,她就在院子裏搭了爐竈,架上大鐵鍋,用木柴煮咖喱雞或鹵鴨,天哪,香味騰起,四鄰驚動,連狗都隔籬饞吠,此起彼伏,一片歡鬧,有躍躍進院之勢。女畫家說起這茬子事,充滿自豪。她說,每次煮咖喱,都會一碗一碗分給鄰居。這個故事我一直牢記著,覺得美好。我們小時候,鄰居之間也有分享食物的傳統,張家送來一碗餃子,李家不會空碗送回,一定填滿一碗圓子。“隔鍋飯香”,一點不假,鄰家送來的食物總比自家的好吃。好的美食總在私家,總牽私交,美食離不開朋友。我有幸喝到美均姐的老普洱茶、白新春茶莊少東白進火先生的武夷岩茶和鐵觀音、深利美食館蔡華春先生的“鴨屎香”單叢;有幸吃到師母淡瑩送的後院自産極品香蕉、彬生姐自制的亞喳(Achar)、秀梅姐自制的酒釀、蓓青自制的雪媚娘、炳梅自制的八寶飯、“嬿青私房菜”自制的鮮肉月餅。因爲自制、因爲情誼、因爲獨特,都給飲食加了分、添了味。也感謝許夢豐老師時有招飲,尤其六七月蛏子上市季節,莆田餐館便成了許老師舉辦“蛏子嘉年華”的場所。許老師飽讀詩書,興趣廣泛,文史典故隨手拈來,出口成章,一餐飯吃下來,往往精神上的享受大于美食。在吃上,因爲有節制,所以才會有節奏、有情調、有韻致。一味放縱、來者不拒,在我看來是吃的大忌。一個大腹便便的人,自稱什麽都吃,什麽都能吃很多,這算什麽?也許就算這幾年流行的“吃貨”吧。把自己吃成一個相撲運動員,有什麽意思!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吃,還是應該講究一些、精細一些,但不要奢靡、不要作怪。物理學家兼詩人黃克孫教授有次告訴我,他看了一個電視美食節目,一群婦女把一根根豆芽切口,裏面鑲嵌一根雞絲,燴成一道菜。老先生嘲笑道:這道菜挺無聊的。其實,在我看來,不僅無聊,簡直變態,准是清宮裏弄出來的名堂。清朝藝術,也是繁瑣華麗,把雕蟲小技發揮到了極致。感謝陳瑞獻先生爲拙作題寫書名,陳先生是真正懂吃的人,他自己也不寫美食文章,但別人訪問他,記錄了他對飲食的見解,舌粲蓮花,精彩紛呈,是我讀過的最好的美食文章之一。我也要感謝唐吟方先生的若幹幅配圖,清雅深致,爲本書增光添彩。出版一本專門談飲食的書,我是有點惶恐的,覺得底氣不足,如果沒有編輯懷宇兄的推動,我是不敢的。不管怎麽說,要感謝李懷宇先生,他給了我莫名的勇氣,讓這些飲食文字輯集出版。書名叫《南洋滋味》,因爲書裏第一輯寫的都是與南洋有關的飲食;南洋之外的則收在第二輯裏。對我而言,文學總在加持著美食,也延伸著美食的意味。我每一次的尋味,內心都暗藏著一個非常自我的因素,是爲了實現自己的一個願望,而這個願望繞來繞去都離不開文學經驗。所以書裏有些文章,只是在談文學時,附帶提到飲食,譬如《陪白先勇去看毛姆》、《張充和與“寶洪茶”》、《辛楣請客》這幾篇。
大家只知道蘇轼發明了“東坡肉”,也知道他愛吃“竹筍焖豬肉”,殊不知他晚年一改習氣,最愛吃蔬菜水果,偶爾吃肉,也只吃“三淨肉”。東坡居士的飲食曆程,值得借鑒。人的胃口,終究要退化,隨著年紀的增大,一定是越吃越少、越吃越素。記得父親晚年臥床七年,胃口不佳,以前最愛吃的魚肉都推到一邊,只留下玫瑰腐乳,用來配粥。不免興起感慨:人只要健康,吃什麽都香。各位看官,趁年輕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且吃且珍重:細水長流,滋味不敗。 編輯推薦:
本書精選有關南洋美食與曆史、文化的文章,內容富有文化底蘊,筆調輕松自在,爲讀者講述了一個個關于美食和名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提倡的生活態度,分享了作者悟出的人生哲理。 另外,特請著名畫家唐吟方畫了十幾幅插畫,讀來賞心悅目。 內容簡介:
本書爲“美食家”叢書的一種。精選作者有關新加坡、馬來西亞飲食的文章,展示“南洋滋味”,包括肉骨茶、榴梿神話、椰花酒、南洋茶餐室(不同于港式茶餐廳)、娘惹菜、古早味的潮州菜生腌螃蟹、老南洋的茶葉店等等。內容也涉及美食家蔡瀾、作家白先勇與南洋的美食之緣,講述了南洋美食與曆史、文化的關聯。 作者簡介:
何華,祖籍浙江富陽,出生安徽合肥。上海複旦大學中文系學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現居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者。出版散文集《試遣愚衷》、《買金的撞著賣金的》、《老春水》、《在南洋》、《一瓢飲》等。 媒體評論或名人推薦:
吃吃喝喝是人間俗事,何華卻寫出了幾縷文氣,滋味悠長。——白先勇何華用新移民的視角寫南洋、寫飲食、寫吃吃喝喝中蘊藏的人文故事,頗值一讀。——王潤華 目錄:
輯一·在南洋003 我的南洋茶餐室情結008 陪白先勇去看毛姆012 “深利”的生腌螃蟹015 但願荊钗布裙去度時光018 和白進火一起喝茶022 金寶小鎮遇六安025 嵌在時光裏的“老福源記”028 獅城早午餐031 榴梿神話035 南洋椰花酒039 梅園古早味043 下一站:怡保047 那一晚,白先勇和我們一起“瘋”050 小美食053 李光耀母親的“米暹”056 十年修成林金城060 蔡瀾與美食065 擂茶飯:蔬菜的清歡068 廚房有人070 印尼苦果餅072 從“白熊”到Shashlik輯二·在人間077 佛門大滋味092 蘇曼殊與八寶飯095 王褒的遊戲之作098 張充和與“寶洪茶”103 上官雲珠·茶·韻106 辛楣請客110 從“茶蝦飯”到王祯和113 永和豆漿和“蔡李陸”118 飛機上的“小春園”120 跟著趙文瑄尋味123 大隱小隱126 舒國治的《台北小吃劄記》130 餐桌回憶錄134 歐陽修誇過的“浮槎之水”137 皖西訪茶記143 從冶堂到竹山146 那些坑裏的茶150 施茶153 我去三潭摘枇杷156 祁紅屯綠161 徽州粿及其他164 那些丸子圓子們167 向豆腐學習171 南瓜是個好東西175 無蛋不歡(二帖)180 瓦壺、錫罐與瓷杯184 山西五谷香186 拉薩的茶館188 高郵是個好地方191 《千羽鶴》裏的志野茶碗195 巴黎的“兩只蜜蜂”198 傑弗雷·巴瓦的咖啡館201 在印度喝茶204 夜滋味209 《金瓶梅》裏的“食”213 因見秋風起《南洋滋味》6月15日開始在POPULAR LazMall上架 ,有興趣的讀者可直接通過 lazada.sg/shop/popular-official-store 網購。或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預訂。
此外,淘寶、京東、當當,都已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