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學聯 | 所有留學新加坡學者學生最應該關注的公衆號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新加坡學聯特推出“獅城自學子風采”欄目,邀請了一批自費獎獲得者與大家分享在人生成長、留學生活、科研經曆等方面的心得,引領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爲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
獲獎者簡介
朱允廣,男,1987年出生,山東聊城人。
教育經曆:學士(江蘇大學2010年),碩士(浙江大學2013年),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四年級)。
博士期間主要研究工作:氧化還原锂空氣液流電池的設計與研究,重點解決空氣電極的氣孔堵塞和電極鈍化問題。曾獲得國家自助留學生獎學金,浙江大學優秀畢業生,國立勵志獎學金等。學術成就:IES Prestigious Engineering Achievement Awards 2013,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 (ICMAT 2017)最佳海報獎,新加坡國立大學材料系最佳論文獎(2016年)。目前,以第一作者發表科技論文11篇,合作科技論文9篇,總影響因子120+。
從我最初接觸科研到提交博士論文,已經七年有余了。
這七年裏,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心理上,我都變了很多。人生最寶貴的七年心無旁骛地沉浸于學術研究中,或許有人會質疑是否值得,但我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這的的確確,就是我想做的事。回首七年科研路,感觸頗多,在此,我希望能以最樸素的話語,給未來想從事科研的學弟學妹們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難能可貴平常心
與其說讀博士是爲了提升個人的專業研究能力,不如說是爲了培養平靜的心態,和堅強的毅志。
我的科研路並非一帆風順的。碩士期間,我的科研成果並不多,所幸也未曾白費光陰,爲日後打下了進行科學研究的結實基礎。在碩士導師的推薦下,我進入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UTD)的Yang Hui Ying教授課題組做研究助理的工作。擺脫了學位壓力,以更加平和的心態對待科研,我卻在此期間奇迹般地做出了許多成果(5篇科技論文)。因此,我更確信科研的最佳心態是平常心。因此,我建議新博士生一定要保持平常心,不要把科研看的太簡單,保持敬畏之心;但也不要把它看得太複雜,無需時刻緊繃、戰戰兢兢。
勇于探索,持之以恒
後來,我成功進入了新加坡國立大學(NUS)Wang Qing教授課題組攻讀博士學位,從事锂空氣液流電池方面的研究。在零基礎的條件下,我邊上課邊做文獻調研。經過半年的調研,終于確定了研究體系和研究目標。在此我要感謝我的導師能給我充足的時間讓我進行調研和思考。
對于一個新的體系,探索的道路絕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種條件下,堅強的毅志將起到重要作用。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失敗讓我逐漸地積累了器件設計經驗。當克服了所有問題,實驗的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而後來的三年時間,我都是基于第一年的器件來做相關研究工作的。值得驕傲的是,這種锂空氣液流電池及研究我們是首創。
科研亦非孤島:論交流的重要性
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實驗室的生活占據了我大部分的時間。實驗室同事的團結至關重要。一起吃午飯和晚飯,是同事間溝通交流的好機會,我們經常利用這些時間來討論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我從中與同僚的交流中獲益不淺。與不同研究背景的人聊天,不僅有助于拓展思路,也使得我能比較快的了解和掌握一些自己不擅長或不熟悉的研究方法或技術,這從而進而促進了我科研成果得以快速而大量地開花結果。
說到溝通交流,另一個重要的渠道就是參加國際會議。我博士期間共參加了四次國際會議,次次收獲頗豐。例如,在芝加哥的锂離子電池大會上,我了解到锂電池領域的研究方向和熱點,從而找到了我未來研究的方向。另外,通過會下的討論,我結識了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科研朋友。在後來的研究工作中,我時常會同這些朋友溝通交流,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思維方式。所以,希望未來的學弟學妹,有機會一定要多參加國際會議來提升自己。
生活,在科研之外
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博士工作的的確確算不上輕松惬意,正因爲如此,我們更要比誰都懂得放松玩樂、管理生活。
由個人經驗來說,當我覺得壓力太大了、工作太累了,最能幫助我重振旗鼓的,是一次短期的旅行。三五天的遊玩能使我徹底放松身心,爲自己充滿電,假期後,便能夠更加心無旁骛地投入到科研當中。事實上,博士期間,我和小夥伴們抽時間一同遊玩了許多東南亞的周邊國家,以及中國台灣。所以,科研之余,也一定要記得享受一下年輕人該有的生活。
感謝
最後,我想感謝一些人。首先,我要感謝一直陪在我身邊默默支持我的妻子董偉玲。爲了我,她也選擇了在新加坡讀博士。她是,並將一直是,我最忠實的支持者、最默契的夥伴、最堅固的後盾。
然後,我要感謝我的老師與朋友們;’我的成果離不開時刻幫助我的良師益友。非常感謝博士期間給予我極大支持的導師Wang Qing教授,他的科研態度會一直影響著我。另外還要感謝Yang Hui Ying教授(SUTD)和Stefan Adams教授(NUS)的幫助和鼓勵。再次,我要感謝實驗室的兄弟姐妹,在博士期間,你們帶給我莫大的安慰、幫助與快樂。
長按圖中魚尾獅,識別二維碼
關注新加坡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官方微信
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