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學聯 | 所有留學新加坡學者學生最應該關注的公衆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新加坡學聯特推出“獅城自學子風采”欄目,邀請了一批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與大家分享在人生成長、留學生活、科研經曆等方面的心得,引領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爲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
于濤,一位謙虛、幽默、隨和的生物學研究者。此時此地,他爲我們帶來了一些科研路上的感悟:
寫這篇經驗的時候,正值自己在臨近畢業的選擇中,也算是好好總結一下這個章節。如果能給新來的小鮮肉們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或者是啓發了一些思考,便是錦上添花了。
我所期待的學術圈
讀博之前,我一直覺得做學術就安心做學術,有正常的學術交流是必須的,但順其自然就可以,沒有必要刻意去建立一些關系和人脈。
回想起來,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源頭在于過分唯物主義的認知體系。對應到學術上,就是以爲學術成果本身的絕對價值是不可撼動的,並且不隨著推廣方式和人脈關系而改變。但很顯然,這並不是世界本來的面貌。即使是放在特別長的時間維度上,也只有少數有特別高的絕對價值的東西是符合這樣的唯物主義的,比如屠呦呦的青蒿素。
更多更多的情況,你所研究的東西,需要你努力去推廣,而建立必要的人脈關系,尤其是能夠讓圈子裏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知道你在做什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雖然這與我所期待的學術圈有點不太一樣,但總的來說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本身並不讓人厭煩,或者從某種角度來說,應該漸漸喜歡這個過程,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做的東西好的話。
付出與收獲
貌似經過這幾年媒體中社會論調的改變,很多人也都開始接受了付出不一定有收獲的現實。作爲一個生物狗,對此體會尤其深刻。
有小夥伴就會說了,你已經收獲不少了吧,還出來說這個,裝不裝。那其實是你沒看到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的地方。如果我前兩年每個星期工作超過80個小時,其實這樣的收獲也不是很多對不對。畢竟一篇cell也就是個co-first,畢竟自費留學生獎也不能承諾一個好的博後的位置。
那與此相對應的一個論點就是,如果你不付出的話,就一定沒有收獲,即付出給你帶來的是收獲的希望。又有一個進一步的論點就是拉長時間維度的話,你付出的東西,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給你帶來回報。
與此並行的一個論點是即使沒有獲得期待的收獲,但你的付出對你産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你更加成熟自信。
總得來說,這碗雞湯就是你得保持一個好的態度,不能因噎廢食。
昨天某著名教授跟我說,他感覺在學術圈成爲PI的人,不是靠多麽才華橫溢,多麽埋頭苦幹,而是總是失敗,卻還願意努力去迎來那一次成功的喜悅,是這樣一種態度。
專業
這段並不是要寫要選什麽專業,想說的是professional的意思。這也許是我整個讀博期間最重要的收獲。
不太清楚其他人是什麽樣子,我來新加坡之前的感觸是,見過的實驗室裏面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在工作時間偷偷做一些明目張膽的閑事,比如打個遊戲,看個視頻,諸如此類。並且可能還有理由,比如自己每天晚上十一點才離開實驗室,只是把自己休閑的時間稍微提前了一點,沒什麽大不了。來了新加坡之後的體會是,新加坡人特別在意工作時間的工作態度,即你是不是professional。比較簡單的理解就是,當你玩的時候,會影響周圍同事的工作熱情,因此老板特別在意。對于個人而言,其實能夠特別自制的人還是比較少的,如果不利用這種外部給予的規則去保證工作時間的效率的話,等到了沒人管的下班時間,不是很多人能保證那種時間的工作效率。
這也可以算是一種態度,或者把它當成約束自己的工具,在工作時間,只做與工作相關的事。
遺憾
總結自己的時候,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往往是自己還有什麽本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倘若是某一個具體的選擇的話,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總結得沒有上升到本質。倘若真的抽出其中的本質,有時候又會發現自己一些醜惡並難以改變的點。雖然工作時間很長,但可能精神上是懶惰的。雖然坦然接受了自己沒有收獲的,但可能內心還是貪婪的。
讀博之後,我就開始對這樣的總結産生懷疑。我們學習曆史的話,可以去找共性,所以有助于歸納有利與有害。我們審視自己,永遠只是個例,這件事情好像只有在産生一個目標之後才有意義,因爲爲了達成目標,我們可以學習需要些什麽,在這樣的前提下去挖掘自己以前的一些優勢和劣勢,並試圖調整。
我現在的目標是找博後,這樣總結起來的話,可能沒有建立比較廣的人脈算是一個遺憾吧。這個問題的另一半要坐落在感情上,便又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討論,也與本文主題無關了。
曆史就是一個循環,該走的彎路,你們還是得走,我不希望也不認爲本文可以幫誰少走彎路。但如果你有了一些進一步的思考,也許你會更能理解和享受這個過程,即使有時是彎路。
據說還要寫個人生格言,這種東西一直在變,而且總覺得找不到一句合適的來概括自己想表達的全部。
寫到這,突然就放一個:
一直在變。
當作隨意的格言好了。
獲獎者的自我介紹
姓名于濤,性別男,201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本科畢業,Gap一年,2013年開始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理學博士學位,如果答辯順利的話將于2017年底畢業。研究課題對于非本專業人士比較不太友善—SUMO化抑制內源反轉錄病毒的機制研究。翻譯一下大概就是我們的DNA裏面有一部分其實來自于病毒,在發育過程中,需要抑制它們的活性,我們發現有一種蛋白質的修飾就是所謂的SUMO化可以抑制這些病毒,于是展開了進一步的原理的研究。(翻譯完了估計還是不太通俗,反正我爸媽還聽不懂=。=)博士期間得過國家自費留學生獎學金這個獎,發過一篇Cell和一篇review,做過兩次學術報告,其中一次得了最佳短報告的小獎。
(獲獎者備注:好像寫得一點也不正式,因爲醞釀了一下寫經驗交流的情緒,瞬間口語化了。)
長按圖中魚尾獅,識別二維碼
關注新加坡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官方微信
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