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學聯 | 所有留學新加坡學者學生最應該關注的公衆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新加坡學聯特推出“獅城自學子風采”欄目,邀請了一批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與大家分享在人生成長、留學生活、科研經曆等方面的心得,引領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爲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
今日受邀前來爲我們分享故事的主人公是來自江蘇的國慶。作爲一位已經取得博士學位的90後,他有什麽感悟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看吧:
2017年9月,我完成了自己博士畢業論文的答辯。科研生涯也即將邁入新的階段。很榮幸能夠能在新加坡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這個平台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
雖然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經曆和方法,且條條大路通羅馬,而大家也總能找到一些共同點去相互學習和借鑒。
對未知的“渴望”
遙想4年前申請新國大博士研究生的時候被問到“爲什麽想要讀博士”,我當初的回答是:“我渴望去思考和探索新的問題”。
科學研究是對未知的知識的探索,對新的知識的渴求是研究者們不懈的動力。不同于測試,我們只需要去解決考卷上的問題。科研更重要的是自己提出問題,也就是自己給自己出考題:什麽樣的“問題”是有趣的,什麽樣的“問題”是前人沒有討論的”。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好的“問題”不一定是複雜的。那些“simple but deep”的題目往往更有價值。
多和別人交流合作
要做好學術研究毫無疑問需要多讀各種參考文獻和書籍。掌握的知識越多自然能處理的問題也越多。然而一個人能涉獵的知識必然是有局限的,特別是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
多和別的研究工作者交流一方面可以學到新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自己“think out of the box”。加強和別人的合作也可以讓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所以做研究切忌把自己封閉起來一個人“埋頭苦幹”。簡而言之要學會“Work Smart” 而不是單純的“Work Hard”。
以上兩點其實都可以概括爲:擺脫中學和本科生階段的“考生”的思維和學習慣性。
最後,祝學弟學妹們找到自己喜歡的課題並在各自的領域取得成功!
獲獎者簡介
常國慶,男,1990年出生,江蘇人。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取得博士學位(2017年)。博士期間研究課題爲:拓撲金屬的理論預測和分類。博士期間共發表第一作者論文9篇,其中”ScienceAdvances” 2篇,“PhysicalReview Letters” 5篇,“Scientific Report” 2篇。期間曾獲“2016年度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和“2017年度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最優秀畢業生獎”。
相關鏈接:
這五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都被誰拿走了? | 十九大時光
長按圖中魚尾獅,識別二維碼
關注新加坡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官方微信
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