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呀學語,懵懂稚嫩,我們從嬰孩長成少年;一路奔跑,一路歡歌,我們送別青春學會獨立。還記得兒時的小花園嗎?在那裏,你認識了花紅柳綠,你學會跌倒爬起,你一遍又一遍地問著爸媽“爲什麽”,而他們開心地一次次回答你。無論何時,拆開當時爸媽寫給你的信,回到天真燦爛的花季。今晚,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充滿了溫暖與哲思的中國家書!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據史考證,諸葛亮祖上原本姓葛,籍貫隸屬諸縣(今諸城),後移居陽都,爲與本地姓葛者區別,以諸葛爲姓氏。諸葛亮博覽群籍,胸懷天下,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27歲出山輔佐劉備,先後事先主劉備、後主劉禅,54歲在五丈原病逝。其一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們深刻懷念他,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等千古絕句。
諸葛亮家書教子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甯靜無以致遠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譯文:德才兼備之人的所做所爲,是依靠內心甯靜集中精力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安甯清靜就不會有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幹必須通過學習方能獲得。不努力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放縱怠惰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陶冶品性。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就會像枝枯葉落,大多對社會沒有什麽用處。到那時守著貧窮的小屋,悲傷後悔歎息,又怎麽來得及呢?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近代中國啓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主張“興學校、開民智、育人才”,提高全民素質;主張改革科舉,重視兒童教育、女子教育、師範教育;主張普及文字閱讀。梁啓超主張實行義務教育,進行趣味教育。梁啓超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一生著述宏富,其《飲冰室合集》凡148卷,計一千余萬字。
梁啓超寫給子女
莫問收獲 但問耕耘
孩子們:
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條路,將來互得聯絡觀摩之益,真是最好沒有了。思成來信問有用無用之別,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試問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于國家者孰多?爲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麽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曆史減色多少呢?
我也並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人才經濟莫過于此。思成所當自策厲者,懼不能爲我國美術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則開元、天寶間時局之小小安危,算什麽呢?你還是保持這兩三年來的態度,埋頭埋腦去做便對了。
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負你的理想,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工夫,生怕會變成畫匠。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問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特征,我聽見倒喜歡極了。孟子說:“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凡學校所教與所學總不外規矩方圓的事,若巧則要離了學校方能發見。規矩不過求巧的一種工具,然而終不能不以此爲教、以此爲學者,正以能巧之人,習熟規矩之後,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著規矩可以無大過。
你的天才到底怎麽樣,我想你自己現在也未能測定,因爲終日在師長指定的範圍與條件內用功,還沒有自由發掘自己性靈的余地。況且凡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之成就,常常還要許多環境與其附帶學問的幫助。中國先輩說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你兩三年來蟄居于一個學校的圖案室之小天地中,許多潛伏的機能如何便會發育出來,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頓一趟,便發生許多刺激,區區波士頓算得什麽,比起歐洲來真是“河伯”之與“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偉麗之美相比,那更不及萬分之一了。然而令你觸發者已經如此,將來你學成之後,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懷,到那時候或者天才會爆發出來,今尚非其時也。
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矩,盡量學足,不唯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這種工作乃爲一生曆程所必須經過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絕不會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萬別要對此而生厭倦,一厭倦即退步矣。至于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怎麽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爲之分限。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裏是哪裏,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爹爹
1927年2月16日
傅雷(1908—1966),字怒安,號怒庵,生于原江蘇省南彙縣下沙鄉(今上海市浦東新區航頭鎮),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1949年之後,傅雷曆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及書記處書記等職。傅雷學養精深,在美術及音樂理論與欣賞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的全部譯作,現經家屬編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成《傅雷譯文集》,從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現已出齊。
傅雷寫給兒子
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聰,親愛的孩子:
收到9 月22 日晚發的第六封信,很高興,我們並沒有爲你前封信感到什麽煩惱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會有的。我是過來人,決不至于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爲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裏不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裏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才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我們只求心理相對平衡,不至于受傷害而已。
你也不是栽了筋鬥爬不起來的人。我預料在國外這幾年,對你整個的人生也有很大幫助。這次來信所說的痛苦,我都理會的;我很同情,我願意盡量安慰你,鼓舞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經過多少回這種情形嗎?他不是一切藝術家的縮影與結晶嗎?慢慢地你會養成另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以客觀的現實分析前因後果,做將來的借鑒,以免重蹈覆轍,一個人唯有敢于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憶侵蝕。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ruin(創傷、覆滅)。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過感情的,就是要你把這些事當作心靈的灰燼看,看的時候當然不免感觸萬端,但不要刻骨銘心地傷害自己,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吊的心懷。倘若你認爲這些話是對的,對你有些啓發作用,那麽將來在遇到因回憶而痛苦的時候(那一定免不了會再來的),拿出這封信來重讀幾遍。
一九五四年十月二日
來源丨《梁啓超家書》《傅雷家書》《誡子書》 央視新聞微信公衆號
往期精選
科技資訊 | 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強度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感謝您對學聯長期以來的支持和關心
長按圖片即可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