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小圈
QQ: 2077525879
微信: xinjiapoquan001
今年23歲的年輕人,到了2060年將步入65歲,與新加坡人口結構息息相關的稅收、養老金和退休年齡,你又了解多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的嬰兒潮、醫療和教育素質提升連帶降低死亡率,造就新加坡在1960年至2000年的“人口紅利”,也就是由勞動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高而帶來的經濟發展。
這股強勁的勞動力爲新加坡當時的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平均每年貢獻2.9個百分點。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勞動隊伍老齡化開始抵消這波紅利。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1月18日發表的研究報告預測,從2011年至2060年,新加坡的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率將因人口老齡化,每年被拉低1.5個百分點。
爲了解公衆對跨代關系、稅收和動用國家儲備金等課題的看法,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去年11月和12月,對2000名21歲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進行民調。
在陷入絕望前,讓我們來看看這項調查結果,了解如何創造“長壽紅利”、不同世代如何看待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沖擊。
職場:年輕人也意識到年齡歧視
很多人一聽到“人口老齡化”,首先就會想到不斷攀升的醫療支出以及難以負擔的養老壓力。然而,隨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准的提升,人口老齡化也會帶來“長壽紅利”。
新加坡人均壽命在全球名列前茅。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預計到了2030年,65歲和以上的健康國人有近86萬人,與2015年相比將多出45萬人。
未來這批健康年長者的教育程度相信也更高,可進一步提升生産力。
然而,針對“55歲和以上的年長員工在找工作時不會面對年齡歧視”,調查發現有66%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55至64歲年齡層更傾向不同意(72%),25歲至54歲的年輕受訪者中也有近三分之二不認同。
這個結果顯示,年輕人意識到雇傭市場中存在年齡歧視,對年長員工感到同情,料也擔心自己年老後會面對同樣問題。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指出,“長壽紅利”需要有效的政策和監管機構,充分發揮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社會風氣和行爲也不可或缺。另一方面,過于依賴個人對人力和經濟資本的投資,則將加劇收入和財富差距。
相較2005年和2015年數據,新加坡男性人均壽命從77.6歲增至80.5歲,女性壽命則從82.5歲上升至85.1歲。
另外,新加坡男性的“健康壽命”從70.6年增至72.3年,女性則從73.3年上升至75年。“
健康壽命”是個人在身體健康情況下生活著的預估年數。
值得關注的是,新加坡人均壽命增長幅度超越“健康壽命”的漲幅,顯示國人在身體不健康情況下生活著的年數也在增加,主要受慢性疾病如精神疾病、殘疾和行動不便所苦。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建議,當局日後制定醫療政策時,除了關注人均壽命,也應縮短人均壽命和“健康壽命”之間的距離,通過公共衛生介入以及推動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達至“長壽紅利”。
稅收和分擔社會風險
增加稅收和成立社會風險承擔群(social risk pooling)是應對老齡化問題的機制之一。公積金終身入息計劃(CPF Life)和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是新加坡通過風險承擔群,分擔社會風險的兩個例子。
調查顯示,新加坡人對于“是否願意支付更高稅務,資助在護老領域更高的社會開支”這一課題,存在分歧。
近四成(39.8%)的受訪者不同意爲此調高稅率,但也有33.7%表示贊成,其余26.5%則持中立態度。
相比其他年齡層,45歲至64歲的中年受訪者更傾向于反對調高稅率。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指出,這個年齡層的稅務負擔最大,也最不確定如何負擔退休後的生活開銷。
推薦閱讀
推廣
新加坡圈房産專欄作者: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