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小圈
QQ: 2077525879
微信: xinjiapoquan001
對于當前自媒體高度~高度~高度發達+狂躁的今天,信息帶來了無與倫比的便利,但隨之而來的“僞軍”也帶來了無法形容影響。
所以當下流行一句話~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大過年大過年期間,一篇名爲《緊急通知!一張微信截圖?足夠把你的銀行卡刷光》的文章在網絡廣泛流傳。
一語驚起千層浪,這樣事關自己錢包的事兒能不讓人亢奮嗎?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真相是什麽?
2016年,微信已經通過技術手段,把將付款截圖發給他人被盜刷的可能性給阻斷了。
所以,騙子根本盜不走你的付款二維碼。
又是烏龍事件?
深扒還是要送源頭做起~
先回顧一下謠文吧!
鄧女士看到朋友圈有人在發“集贊滿28就可以換兒童推車一輛,集滿58贊就可獲得兒童豪華遙控跑車一輛”的消息。
活動力度如此之大,鄧女士想都沒想就轉發了朋友圈。
集滿贊之後,她在挑選什麽款式的跑車時,卻聽說一個好友楊某被騙了3000塊。
鄧女士聯系上楊姓好友後,得知,好友添加了領獎品的負責人後,負責人想方設法的讓楊某發微信付款碼。
並聲稱不用付款,只需截圖以方便對方核實楊某是否重複領取。
楊某連發了三次,手機隨即收到了三張微信支付憑證,每一筆都是999元,才反應過來自己被騙了。
楊某根據支付憑證的收款方,聯系上該公司後,相關工作人員告知她是騙子拿微信支付碼在該公司消費,建議立即報警。
整篇故事一氣呵成,站在受害人的立場上,提醒大衆嚴防受騙,有圖有真相。
文章末尾還有權威分析,讓人想不信都難。
其實這則信息源是微信公衆號“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2016年8月3日的文章。
而規避微信支付碼截圖詐騙風險的iOS6.3.22微信版更新時間爲2016年6月底;
安卓6.3.23版微信更新時間爲2016年8月中上旬。
更新後,但凡使用者對付款碼進行截屏操作,都將收到安全提醒,付款碼也隨即失效。
也就是說,早在2016年,這則消息就不太准確。
至少更新了iOS6.3.22版微信的用戶沒什麽風險。
從文章發布的8月3號到微信推出安卓規避風險版本的8月中上旬,時間差較小。
微信雖已規避風險,可文章依舊在傳播。
時隔兩年,這則消息再度蔓延,來源是某權威網站2018年2月21日的文章。
同時,該網站于兩天後再次刊登文章辟謠,原謠言文章當時並未刪除。
雖微信官方已經出來辟謠,可依舊有不少大號、藍V轉發。
自媒體時代,大衆所閱讀信息准確性並不能得到審核,文章可信度令人堪憂。
而如果權威平台未經核實就散布謠言,也就不能一味責備大衆沒有辨別力,僅僅宣傳“謠言止于智者”了。
爲追求流量,不少個人媒體會不假思索進行轉發,進一步擴大了謠言的傳播。
類似開篇的謠言還有很多,例如前不久的“支付寶掃碼領紅包會被修改密碼”、“信用卡不設密碼被盜刷會獲得賠償”等。
這些謠言內容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會兒是人身財産安全受到威脅、一會兒是“不能不知道”的健康問題等。
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聯合微信安全團隊發布的《微信年度謠言分析報告(2016)》顯示:
謠言比例最高的是失實類報道(31.4%),含括了政策、經濟等內容;
排名第二的是健康養生類(15.1%),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疾病等內容。
謠言之所以有這麽強的傳播力,
-
一方面與它們契合公衆的恐懼心理有關。
-
另一方面,人們對食品安全和信息安全問題缺乏信任感。
誰都會擔心自己的血汗錢被騙,擔心吃下去的東西不安全。
而當謠言披上“科學”的外衣,就更難辨真假。
所以僞科學的相關謠言經常席卷朋友圈。
中國科協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了6.20%。
也就是說,在中國,不具備科學素養的人超過90%。
人們缺乏科學知識,就會相信“你還敢吃螃蟹嗎?
封前速看!”、“壽命長短居然取決于退休時間的早晚!”、“吃大蒜可以防癌”這類荒謬的謠言。
再加上層出不窮的電信詐騙案,相關謠言常引起人們的恐慌。
“萬一是真的呢?”、“就算是假的,提高警惕也沒錯!”是他們常用的句式。
賈玲和魏大勳主演的小品《等你回家》中,賈玲扮演的姥姥就對一些保健品愛不釋手,什麽引力波抗癌秋褲、磁感切割手套……見著就買,可沒浪費不少錢。
但小年輕也別太得意,美國斯坦福大學曾對美國12個州的學生進行相關測試。
測試要求學生分辨美國某新聞網站上哪些內容屬于新聞報道,哪些屬于。
結果,在203個被試者當中,80多人將原生當成了真實新聞的報道,將近40%的比例。
如何提高對網絡信息的鑒別力
1、切莫聽信一家之言
當我們獲取到可疑信息點時,應多方查證,注意消息源,一般,權威網站釋出的信息更加可靠。
2、小心“有利可圖”
天上不會掉餡餅,朋友圈的集贊兌換物品活動,如果門檻較低、獎品又比較豐厚,那就要小心爲妙了。
3、謹防親朋好友
對于親朋好友傳播的信息,人們會不自覺降低辨別意識,從而上當受騙。
4、切勿從衆
從衆心理可以說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特性,但我們要學會去克制。當我們看到一些刷屏式的信息時,切勿盲目傳播,核查信息的准確性很重要。
5、注意信息時效性
近些年,不乏一些“換湯不換藥”的文章,有些雖是事實,卻被改換時間地點,二次炒作。這時,文章早已過了時效性。
6、對于老人,要有耐心
而對于更容易成爲謠言傳播目標的父母們,不妨多一些耐心。
他們轉發的謠言文章,也是他們想要學習新知識,想要和子女的世界對接。
年輕人應該予以父母引導,選擇更可靠的信息渠道。
推薦閱讀
新加坡圈房産專欄作者: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