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小圈
QQ: 2077525879
微信: xinjiapoquan001
今天小圈兒說的新加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很多小夥伴們的印象中,或者是新加坡多年來始終如一的宣傳中,新加坡就是一個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國家,這些所謂的傳統文化或者叫民俗文化,是不是能申“非遺”呢?
其實,小圈兒還是有點小問題滴,畢竟雖然經過了歲月的磨砺和各種文化的融合發展,但新加坡的傳統民俗應該都是各國傳過來的,並不原汁原味,只是換了個說話而已,根子並不在新加坡…
但今年,新加坡一反常態,要拿出6600萬元實施首個文化遺産發展總藍圖,今年將開始推行“新加坡文化遺産計劃”中的首個五年計劃,看到這裏不知道納稅人們都有神馬感受?
那麽今天就跟著小圈兒詳細品讀一下新加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新加坡在今年2月22日正式成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締約國,通過簽署這一國際公約,確保新加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以代代相傳。作爲締約國,新加坡下來將致力于讓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
那麽新加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哪些呢?
據說,包括各族群的傳統藝術、民間習俗、節日慶典、宗教儀式、本地歌曲,還有傳說中的饕鬄傳統美食等。
這些有資格嗎?回顧一下往期吧!
2008年時,中國的昆曲、古琴藝術,日本的能樂、歌舞伎,韓國的清唱板索裏和宮廷宗廟祭祀禮樂成功申請入遺。韓國在同一年讓“江陵端午祭”入遺曾引發爭議,但中國隔年成功讓“端午節”也入遺,平息爭議。
像日本和食、韓國泡菜、中國書法、篆刻、剪紙、針灸,珠算、京劇、粵劇、南音等,都是被列入聯合國名錄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
不過,目前新加坡還未決定推動哪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入遺,當務之急是先廣泛征詢新加坡公民的意見,攜手草擬一份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産清單。最終被選定的入遺項目,必須能反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質,被大家共同珍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申遺的目的是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和相關文化遺産的能見度,最終目的是與國際社會分享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這次,“新加坡文化遺産計劃”由四大主題組成,分別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珍藏”和“我們的社群”。
新加坡作爲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社會,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産非常豐富,甚至多到不勝枚舉。過去,洗腳比較偏重于保護看得見的物質文化遺産,但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一些傳統習俗、宗教儀式、古老手藝、民間藝術等,正因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逐漸消失。
今年初新加坡曾以投選方式,了解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什麽。結果有3000多人參與了投選,當中27%選了食物,18%投選習俗與節慶,另外18%認爲傳統表演藝術…
有民俗專家指出——
食物雖重要,但是傳統文化學會更關注那些鮮爲人知,即將失傳或已經消失的本地傳統習俗和民間手藝,例如不同華人籍貫的婚喪習俗,廟宇的宗教儀式等。所以應在這些習俗、儀式完全消失前,展開研究和記錄工作。
有些習俗雖還有人在傳承,但已忘了背後淵源與由來,因此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完整的記錄這些習俗,不能等到失去後才來行動。
蹈火儀式就屬于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
“拉面車”知道嗎?
“拉車面”是早期人力車夫和三輪車夫的經濟餐食,是在蝦米熬出的湯汁中加入熟面,除了青菜便沒有佐料的面食。
在新加坡,很多華人所傳承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果追本溯源,幾乎都可以說是源自中國。以南音爲例說,這種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民間藝術源自中國閩南地區,而新加坡的南音確實是隨著早期移民來到新加坡。很多老人記得小時候住在“苦力間”,很多苦力思念家鄉時便吟唱起南音,當時也能在喪禮上聽到南音。
然而,新加坡著名南音團體湘靈音樂社在南音注入很多本地元素,例如加入印度塔布拉鼓或馬來鼓等,俨然有別于中國的南音。湘靈的南音,算不算是新加坡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就值得思考…
還有新加坡的海南雞飯舉世聞名,這道傳統美食最早源自海南文昌地區。新加坡的海南人、福建人和廣東人煮雞飯的方式略有不同,例如海南人最早用老母雞的雞油來煮雞飯,廣東人會加入香茅,福建人則加入煎過的蔥油,甚至一些齋堂用煎過的香蘭葉和姜來煮沒有雞的雞飯。
由此可見,無論哪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傳承的過程中總會受其他文化影響,也會因外在環境或條件的改變而試著變通。
申遺步驟有哪些?
①成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締約國。新加坡已在今年2月22日簽署公約。
②廣泛征詢意見,國家文物局與國人攜手草擬一份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産清單。文物局下來幾個月會上載清單,並不時更新清單上的項目。
③從清單選一項最能代表新加坡多元文化特性,最能凝聚國人,同時獲大家認同和珍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來申遺。
④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要求把相關項目列入世界名錄中。提出申請時得呈上各種研究報告和資料。
⑤等候教科文組織定奪。
推薦閱讀
新加坡圈房産專欄作者: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