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獅城abc』免費關注!
獅城abc(sclife999)——10萬人關注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獅城abc”立即訂閱,高端、有料、诙諧、獨特的好文一觸即閱。
來源:首席財經觀察 、陸家嘴制高點
借借借!買買買!
來啊,消費吧!
1號馬雲爸爸、2號微粒貸爸爸、3號京東白條爸爸、4號平安爸爸……
來啊 快活啊 反正有大把時光
來啊 愛情啊 反正有大把愚妄
來啊 流浪啊 反正有大把方向
來啊 造作啊 反正有大把風光
歌詞裏的世界,唱得人心蠢蠢欲動;
然而,造作之後,是這個世上最深的深淵!
加杠杆透支消費利用好了是個好武器,但首先你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
信用卡881億逾期!
過度消費正在摧毀年輕人的生活!
猝不及防!
剛剛,突然一聲警報傳來,撕裂了甯靜的夜空!
央媽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高達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
而8年前的2010年,這個數據還不過是76.89億元。
8年之間,翻了11倍以上,相當于現在一個月的的逾期總量,就能趕上8年前一年的總量,變化之大,令人咂舌。
比央媽數據更恐怖的是近日網上流傳的一個90後負債數據調查:
據稱:90後負債平均已達月收入的18.5倍,如果按平均工資6917元計算,平均負債可高達12.79萬元。
乍一看,有點聳人聽聞,也不知道真實性有多少,但根據螞蟻金服公布的一個數字,也足以令所有人紮心了。
據螞蟻金服和富達國際發布的2018《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18-34歲的年輕人,平均月儲蓄只有1339元。
是的,你沒有看錯,只有1339元!也就是說,大部分年輕人根本存不到錢。
貧窮,是這一代年輕人最顯著地標簽。
然而,比貧窮更可怕的是,一邊是年輕人一貧如洗,月月光的口袋,一邊卻又是瘋狂的信貸逾期,冰與火之間,這屆年輕人的生活,猶如深淵。
全社會都在不遺余力的助推消費主義
“最起初,我只是想買一只剛上市的iphone。一個月還300,我完全可以負擔的起。誰知欲望和貪念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噩夢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我開通了花呗,借呗等一系列的借貸工具,拆了東牆補西牆。還不起就分期,分期不行就套現。竭盡所能,費盡心機把賬務做的滴水不漏。
我不敢考研,不敢辭職,只能一步一步向前。用房租和吃飯以外的每一分錢來償還透支的每一個明天。”
這是一個典型的,深陷消費貸款的年輕人的故事。
去年,花呗發布了《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數據顯示,在中國近 1.7 億 90 後中,開通花呗的人數超過了 4500 萬,也就是說平均每 4 個 90 後就有 1 個使用花呗。在購買手機時,76% 的年輕用戶會選擇分期付款。
《不給你買 YSL 的男孩,不配說愛你》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娶老婆,一定娶會花錢的那種》
《聰明的女人,舍得爲自己花錢》
《20歲喜歡的裙子,40歲穿上已沒有了任何意義》
……
在社交平台無孔不入、肆無忌憚的煽動下,消費被與身份、階級、品味、智商,聯系在一起。
更別提那句誅心的:“你舍不得買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質感的東西,是因爲潛意識認爲自己配不上它們。”
2016年雙11,天貓在微博上祭出了三觀炸裂的口號“沒有一個姑娘會因爲買買買變窮,尤其是漂亮的姑娘”。稍後,又提出:“婦女能頂整片天,感謝咱們的新中國。男人擦淚不刷卡,那是萬惡的舊社會。”
比伊萬卡還赤裸裸地將“商業女權主義”擺上台面,捏造消費的正義性和緊迫性,煽動人們正大光明的放縱自己的欲望。
僅僅一個月之後,161名女孩裸貸照片流出。這些17-23歲之間的少女爲了籌錢買包、化妝品、電子産品不惜上傳身份證和照片。
某些網貸平台更是赤裸裸的聲明“漂亮的姑娘就能貸到款”,相較于天貓的口號“漂亮的姑娘不會因買買買變窮”,到底是誰在打誰的臉?
毒橫行,瘋狂助推消費主義!
但對商家來說,深淵不是它們最關注的的,利益才是它們的可愛朋友。
爲了利益,它們往往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攪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毀掉整整一代人,也在所不惜。
轟然間,消費主義觀念突然橫行,正在掃蕩著全社會。
且不說那句殺人誅心的:“你舍不得買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質感的東西,是因爲潛意識認爲自己配不上它們。”
暗示你,不無腦買,就是低級、low!
也不說那句別有用心的:“婦女能頂整片天,感謝咱們的新中國。男人擦淚不刷卡,那是萬惡的舊社會。”
赤裸裸將“女權主義”和消費挂鈎,煽動人們的欲望,掏自己的口袋,賣他們的産品。
更不用說那句莫名其妙的:“沒有一個姑娘會因爲買買買變窮,尤其是漂亮的姑娘”
仿佛那些被債務纏身的人們,不是因爲買買買變窮的一般。
單只說那句心機暗藏的:聰明的女人,舍得爲自己花錢。
悄無聲息,將自己的營銷和人的智商聯系在一起,暗示你不買買買,等于智商低。
更何況那句明目張膽的: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心情不好那就買吧,有沒有用無所謂,反正商家有的賺,管你死活呢。
還有那些毫無邏輯的:“娶老婆,一定要娶會花錢的那種”;“不給你買 YSL 的男孩,不配說愛你”
至于“花呗”、“借呗”、“白條”這些居心叵測的命名,就更是爲傳達輕佻膚淺、隨心所欲、不負責任的價值觀,不遺余力了。
它們在瘋狂的煽動人們無腦消費,甚至將消費與身份、階級、品味、智商、愛情、親情統統聯系在一起。
仿佛不消費、不花錢,你就十惡不赦、傷天害理,消費、使勁花錢,哪怕是借貸、哪怕是裸貸,哪怕是賠上一生,你都是光明正大、前途無量的。
這哪裏是有毒、毀三觀,這分明是用心險惡。
爲了掏空你的口袋,他們不僅不要臉皮,連智商都不要了。
有錢就花,沒錢就借
是爲你量身打造的消費陷阱
去年,螞蟻金服旗下的花呗推出《年輕,就是花呗》。視頻中三個年輕人,因爲借貸,一個買了心愛的高檔汽車,一個四處旅行、一個借錢創業了,個個光鮮亮麗,最後一句詞收尾:活成我想要的樣子。
仿佛幾千元、一萬元的借貸,就能讓你買一輛高檔汽車、就能讓你全國各地到處浪、就能讓你創業成功一般。
作爲互聯網大數據巨頭,他們完全知道花呗、白條的錢都去哪了,但他們依然在赤裸裸的洗腦,宣揚消費主義,莫名其妙的和創業、旅行、人生挂鈎,掏空你的口袋,做自己的生意。
可怕的是,這一個個劇毒的,已經成了很多年輕人的價值觀,爲他們創造了一個個美好的幻象,虛無缥缈的空中樓閣。
但當幻象破滅時,是800多億的信用卡逾期,就是幾百萬、幾千萬的年輕人被掏空的口袋,是深陷消費貸深淵無法自拔,走向輕生的無數生命。
與之相仿的是,京東白條《致憋尿前行的年輕人》告訴你不用再忍耐四次相親都穿同一件衣服,在機場星巴克吃泡面,和兩億人同一天放假,號召年輕人使用京東白條消費,“願所有忍耐的年輕人不再錯過生活”,“有白條的地方就有更好地生活”。
兩支貌似積極的都在極力消費年輕人的痛點,將提前消費描繪成爲正義的、必要的、有追求的。它挑逗著搭地鐵、吃外賣、租房子的普通人:戴上AKG耳機,說走就走滿世界浪才算對得起自己。
然而,花呗和白條的本質皆爲小額消費貸款,其針對的人群是資金有限,沖動消費的大學生群體。指望萬八千的額度談什麽開創事業、環遊世界,提升自己,都是大寫的扯淡。
據阿裏發布了《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數據顯示:
對于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個難以歸還的債務;
但對商家來說,這不過是一組財報數據。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201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爲與品牌認知調查報告》,普通高校的學生支出中,購買衣物僅次于飲食消費,其次是社交娛樂、通訊交通,學習培訓則排在最後。
去年雙11,高校學生消費總額超過30億,人均1個包裹。在知乎上匿名寫下自己深陷網貸泥潭過程的孩子們,無不是把錢花在了電子産品,戀愛開銷,衣服鞋子上。
此外,數據還顯示,中國大學生的人均年消費能力已達到近20000元,年消費總額達到6000億,超過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對于這樣一片龐大洶湧的藍海,足以讓各路商家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分一杯羹。
作爲大數據巨頭的阿裏們,對于花呗、白條的資金去處心知肚明,他們打出的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
這幾千塊不多不少的額度一只溫柔的小手招呼著3000萬蠢蠢欲動的亞當和夏娃從一支手機、一支口紅開始一步步放出心中的猛虎,走向欠債-還款-欠債的泥潭。
一旦逾期支付,消費貸外包的催債公司會打電話給你的父母、同學、支付寶好友,讓你陷入恐懼和羞恥。包括“花呗”、“借呗”這些産品的命名也是居心叵測,傳達出的是輕佻膚淺、隨心所欲、不負責任的價值觀。
“馬蒂爾德陷阱”
你的毀滅之路
這個似曾相識的故事,莫泊桑在130年前就已經寫過了。那篇小說叫做《項鏈》,嫁給小職員的瑪蒂爾德原本過著樸素、安穩,符合自己身份的生活。
然而,覺得自己是爲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華而生的她,嫌棄著寒伧逼仄的家居,三天一換的餐布,粗糙俗氣的衣料,一鍋肉湯就能滿足的丈夫。
她夢想著上流社會那些披著古代壁衣的大客廳、擺著無從估價的瓷瓶的精美家具、豐盛精美筵席上光輝燦爛的銀器皿,在熱烘烘暖爐旁圈椅上打盹的侍應生。
最終,因爲弄丟了一條爲滿足虛榮心而借來的鑽石項鏈,馬蒂爾德付出了十年的艱辛勞作。
高利貸滾成的數目令她不得不一面回收借據,一面另外立幾張新的借據展緩日期。日複一日,沒有片刻的喘息,亦恥于將這一切告知親友。
這跟今日深陷校園貸泥潭的年輕人何其相似。
當你像130年前的瑪蒂爾德一般,過著普普通同、力所能及的生活,忽然有人告訴你漂亮的女孩都自帶燒錢屬性,出門一定要帶自己最貴的口紅,月入5000也能看起來像月入5萬,換個iPhoneX才是跟得上潮流,盡管你的腎7也才用了不到一年。
隨著營銷者把幸福的標准越調越高,全盤接受的你會變得越來越不幸福。
花出去的錢,看起來似乎投資在自己身上,並沒有浪費,但實際上是,你爲了這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毀了自己上升的道路。
根據宮部美雪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火車》中,小市民姑娘新城喬子一心憧憬著電視、小說、雜志中描繪的生活品質,沉浸在靠信用卡刷出的,富庶的幻覺中。
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後,新城喬子負債累累,四處逃亡。
我從小就是酒桌上長大的,見過的人情世故多了去了。我是覺得真正靠自己打拼上去的有錢人是有一定內涵的,他不會改變自己的本質,不會只知道揮霍,用我爸的話說就是有錢也只是讓你擁有改善自己生活的能力或選擇夢想的權力,這不正常影響你的生活軌迹,你還是要不斷學習,不停前進。因爲有錢而改變自己原有生活軌迹這不是有錢的意義。
你的未來,只能你自己負責!
營銷,正在把幸福的標准調得越來越高,但全盤接受的你,只會越來越不幸福。
總有人說,我的錢都花在了自己身上了,又沒有浪費,你憑什麽說我。
沒有人能夠說你,也沒有人願意說你,當這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毀了你的未來,毀了你上升的道路時,只有你自己能夠承受。
要知道,一旦信用預期,那些催債公司會把電話打到你的父母、同學、朋友,以及所有的親戚那裏,讓你受盡恐慌和恥辱,從此再也擡不起頭。
有些人可能甚至因此抵不住壓力,走上了絕路。
今年1月,武漢理工大學的一名研究生突然自殺身亡,轟動全國。
他因通過向17個APP借貸,欠款多達五萬元,深陷借新還舊的深淵,無法自拔,最後走上不歸路,枉費了父母、國家、學校20年辛辛苦的栽培,留給這個世界一地雞毛,留給父母半生哀痛。
類似的事情,在全國可謂時有發生。
就像一位深陷消費貸的年輕人所說的:
“最初,我只是想買一部剛上市的iPhone
月還600,完全可以負擔得起。
後來想買的越來越多,
于是,只好開通了信用卡、花呗、借呗、各種網貸,
拆了東牆補西牆,分期不行就套現。
很快,我的工資就跟每月還款額持平了……”
我不敢考研,不敢辭職,只能一步一步向前。用房租和吃飯以外的每一分錢來償還透支的每一個明天。
一時的享受和僥幸,固然是銷魂蝕骨般的舒爽,但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如洪水出籠般狂飙,難以抑制,寅吃卯糧、透支信用的代價就是讓未來沒有未來。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過度消費只會給你的人生帶上枷鎖,從此再無翻身之地。適度消費,才是你一生幸福的開始。
據新華社在2017年對44個城鎮、近1萬名消費者展開的調查,約八成的受訪者認爲,在未來五年內家庭收入將出現明顯增長,中國消費者的信心達到近10年來的新高。
與之相反的是,在歐美,一次次的經濟危機、泡沫崩潰,一次次的消費主義反思令人們的消費觀趨于保守。
在一項針對美國年輕人的調查中,60%的受訪者沒有單件價格超過2000美元的産品,超過一半的人在電子産品上的花費沒有超過500美元。
盡管學生信貸是美國消費信貸中體量最大的品類,但其主要方向是協助完成學業而非物質消費。
尤其是出生在1980年後的千禧一代對債務非常敏感、謹慎,不再像父輩那樣依賴信用卡。
去年,螞蟻花呗在發布了一項年輕人消費報告後洋洋得意的宣稱:90後們雖然熱愛買買買,但剁手時並不任性, 99% 的人都能夠按時還款,還是挺靠譜的。
這種“靠譜”的代價是什麽呢?
花一萬五,還掉五萬。花五萬,還掉九萬。花呗、借呗、網貸平台挖了一堆太深的坑。兩年後,當你面對苦心維持的資金鏈終于斷裂時,你將回想起朋友對你說“有個平台叫花呗”那個遙遠的下午。
在《火車》的原文中,宮部美雪說:“金錢的桎梏甚至能套住街道的足踝,遑論是人的,其套牢的程度會更加嚴重。被套住的人願意就這樣幹枯至死呢,還是肯努力揮舞意志的刀刃,斬斷足踝逃脫而去?”
在于外國人接觸時,我訝異于他們毫不尴尬、脫口而出的“I can t afford it ”。
“I can t afford每周三次外出用餐”,“I can t afford每年兩次出國旅行”,“I can t afford 兩百美元的大衣”……
“I can t afford it ”在英文世界從來不是一句羞于啓齒的話,繞開消費主義的泥沼與桎梏的辦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理直氣壯地大喊一聲:老子買不起!
歡迎小夥伴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社會各界人士熱議的公衆號,您關注了嗎?
溫馨提醒:微信改版後,爲了方便大家更快速找到【獅城abc】,請動動小手置頂本公衆號或者設爲星標哦~麽麽
往後余生
祝您一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