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選學校成立40年的特選40(簡稱SAP40)推介活動于2019年2月23日舉行,26所特選學校的學生代表一同朗誦本地知名文化人梁文福博士創作的詩歌,述說一代人對特選學校的情懷和期許。(聯合早報)
作者
廖麗穎
特選中學成立40周年,算是本地教育界的盛事,教育部長王乙康出席了紀念活動,在演講中肯定其貢獻,並爲其辯護,顯示社會上還是有一股不小的質疑聲音。
王乙康(前排中)今早,我們慶祝了特選學校的四十周年。馬炎慶高級政務次長和劉燕玲高級政務次長也同我參加了慶祝活動。他們也都是特選學校的校友。(王乙康面簿)
追溯曆史,這股質疑特選中學的聲音,離不開當年人民行動黨同受左派政治影響的華文教育之間的恩怨,其中也包括受英殖民地教育的精英,對共産主義的恐懼心態,進而否定華文教育的價值。
這些都已經隨著時代的改變而基本失去了意義。本地的華文教育已經走入曆史,僅存的特選中學也獨木難支,新加坡華文水准江河日下,也不是什麽秘密。倒是《聯合早報》社論在評論時,反省了用經濟理由來支持母語教育的做法,有一些新意。
無論中國有沒有崛起,對于新加坡華人而言,母語教育的功能更多在于培養身份認同。但是這也因爲此前錯誤的語言政策,而變得荊棘滿途。當年無論是殖民地英校還是民辦華校的畢業生,維系華社身份認同的反而是各籍貫的方言。
不懂華語的公務員能夠通過方言,保持其草根情感聯系。隨著方言被強力打壓而式微,這個語言紐帶也斷裂了。今天的“英校生”對特選中學的質疑,因此反而存在不易妥協和溝通的斷層。
在我看來,特選中學已經變得有點像馬來西亞的土著經濟政策,原先的良好用意是要幫助土著,拉他們一把,以便可以平起平坐同華族和印度族競爭,不料適得其反,變成對土著的“養懶漢”措施,形成他們不思進取的心理拐杖,而且打死不願丟棄。
特選中學原本是要維護新加坡的華文水准,可是不但對整體華文水准的保持絲毫沒有作用,連特選中學學生的華文水准也不如當年的華校生。
爲慶祝特選學校成立40周年,學而優語文中心語文總監梁文福博士應邀寫了一首詩,題爲《特選的孩子》。(學而優語文中心面簿)
同時,特選中學的存在讓社會産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以爲新加坡的華文水准能夠靠它們來維系,殊不知這其實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更糟糕的是,社會似乎對特選中學産生一種拐杖心態,不願意去正視整體華文水准滑坡的現實,還幻想特選中學跟傳統華校一樣,是本地華文水准的中流砥柱。
長此以往,不但無助于逆轉本地華文水准的下滑,更妨礙政策反思的動力。王乙康針對質疑特選中學的聲音做出辯護,就是這種本能反應的表現。
當然,反思和質疑是兩回事。質疑特選中學的聲音基本上仍然對華文教育存在曆史殘留的敵視態度,可是反思的出發點則是試圖改變本地華文水准退步的現狀。從這個角度講,維護特選中學,其實就是繼續拄著拐杖,不願意獨立行走的錯誤心態。
【更多好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