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賽學校(Rosyth Primary School)小學生在上華文課。(海峽時報)
作者
蘭陵生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展開的教與學國際調查顯示,新加坡中學教師每周工作時間長達46小時,比全球平均值的39小時,高出七小時。
調查也顯示,我國中學教師每周花在教學的時間,從五年前的17小時,小增至18小時,但作業批改時間卻從8.7小時小幅度減至7.5小時,而備課時間也從8.4小時小幅度減至7.2小時。
日前《聯合早報·交流站》的《華文教師備課與教學》一文中,以上述數據開篇,進而論述了我國華文教學的種種,尤其針對小學,因爲小學基礎不打好,中學更難進步,因此小學華文教師責任重大雲雲。
小學生該背誦古文古詩嗎?
作者提到現行小學課本《歡樂夥伴》從小二開始,就介紹簡短的古詩,培養小學生喜愛古典文化,並認爲是極佳的嘗試。
這點個人認爲有待商榷,中國古詩無論在字面上和情景上的難度是衆所皆知的,即便相對簡單如李白的“靜夜詩”,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就已經不容易讓從小在熱帶國家長大的我國小學生,感受到什麽叫“地上霜”;更遑論要他們體會之後的“低頭思故鄉”,並産生共鳴。到頭來,往往就只能囫囵吞棗,硬是接受了一首與他們生活背景完全南轅北轍的古詩罷了。
我國是英語普及的社會,絕大多數小學生平時都口操英語,小學生在華文學習上正處于起步階段,這個時候讓他們讀遣詞用字上經常別有用意的古詩,還要解釋給他們聽古詩裏的字詞的各種特殊用法,合適嗎?恐怕只會加劇小學生對華文難學的印象吧?
就像小學英文課,也不會讓小學生學習莎士比亞艱澀的原文吧?
文章作者還提到說“詩歌是韻文,朗讀是重點,如能進一步訓練學生背誦,效果更理想”。個人認爲,這更是忌諱,如今網絡盛行,現代就是個速食時代,上網浏覽講求快狠准,小學生怎可能會耐著性子反複背誦你這些對他們來說一知半解,又難以體會的古文古詩?如果硬要他們背誦,只會産生令他們排斥的反效果。
小學一年級華文課本《歡樂夥伴》封面。(教育部)
新課文活動太多 反而不是好事
順帶一提,現今的小學華文課本,比起舊版本,增加了許多“課文後續活動”,旨在讓教學可以更全面,但殊不知這反而剝奪了教師發揮創意,給他們創造自己額外教案的機會。
怎麽說呢?就有家長指出,如今的小學課本內容雖增添了不少,卻令到教師上課時像在趕火車,只爲了能夠把所有“活動”都進行一遍,結果反而無法做到更詳細深入的解說和指導。
課程發展署改編課本的用意當然是好的,但也應該斟酌一下教課時間,是否允許教師進行這麽多的課文後續活動。同時,也應該指導教師如何選擇性地適度使用這些“課文後續活動”,更要想辦法讓某些“怕輸”的家長知道,不一定要完成所有的活動。
對譯法或許更適合我國華文教學
文章作者也提到,目前兼通中英雙語的華文教師,尤其是年輕一輩的,經常會以對譯法來解釋詞語,也就是直接用對應的英文,來解釋特定華文詞語,作者對此持反對意見。
個人則認爲,這情況其實無可厚非,尤其是在英語挂帥的我國,學生華文程度基本上已經不好,如果教師還兜兜轉轉地以一大堆他們聽了似懂非懂的其他詞語,來解釋另一個華文詞語,很多時候效果更糟。但如果對學生講一個他們懂得的相應英文詞語來解釋,學生很多時候立馬就明白了。這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很多解釋的時間,“多出的時間”就可以做別的課堂用途。
這是我當年當華文教師時的經驗之談。我本來也很抗拒語碼夾雜,用英文來解釋華文,也一向堅持以華語講解華文,但當你花費了很多時間,卻只是事倍功半時,就會覺得,方法因人而異,達到最終結果還是比較重要。
反正華文還是有很多英文無法翻譯或解釋得通或准確的例子,比如成語、諺語、慣用語、歇後語等等,也不怕沒機會只用華語講解。
時代已經變遷,更因爲國情所致,如果我們還不變通,教導下一代華文的路,只會走得更艱辛。
不過使用對譯法,還是要注意翻譯的問題,因爲沒有兩種語文可以完全被翻譯得准確無誤的,這點華文教師必須時時提醒學生,包括提醒自己。
投其所好,提高興趣
那或許你會問,有沒有其他建議,可以讓華文教學更有效率?
個人淺見,華文作爲一種語文,要進步,就是要多接觸。爲什麽我國人民,包括學生,普遍英文比母語好?就是因爲大家接觸英文的機會多很多啊。
基于社會環境的局限性,接觸華文的機會很少,這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要在這局限性上“耍手段”,就是要提高學生對華文的興趣。
當年在進行華文教學時,會一定程度上“投其所好”,就像父母爲了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會學著去了解孩子喜歡的事物,開發與孩子的共同語言和興趣。教學也一樣,如果教師一直擺著一個高高在上的姿態,試問要如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又怎會對這個不好親近的老師所教的課産生興趣?
當年采取的方法,主要就是“動用”流行文化,在課堂上播放華文樂壇流行歌手的歌給學生聽,然後讓他們分析歌詞;截圖漫畫來講解詞語運用;用中文電玩來提高華文的“可玩性”等等。
對于小學生來說,華文教師也可以適度在課堂上玩一些華文文字遊戲,比如以“日”或“曰”字加一筆,可以形成多少不同的字?讓他們搶答,借此增添上課的趣味性,也讓學生們認識到華文這個語文本身,其實可以很好玩。
現今的小學華文課已走向多讓學生通過互動式活動吸取知識,及使用資訊科技資源加以強化學習。維新小學的華文老師在華文課上讓學生玩“拍一拍”遊戲。白板前大熒幕上投影了幾個框在蒼蠅圖案內的課文生字,老師念出生字,學生便爭先拍打相應字樣的“蒼蠅”,從而鞏固認字能力。(聯合早報)
開放心態接受新時代教學
總的來說,不要墨守成規,拘泥于教導華文就是要灌輸學生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思想,這些對學生來說,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也是會讓他們腦袋“關機”或“當機”的“罪魁禍首”。
我們在要求普遍接觸英語的學生open-minded(開放的心態)來接受華文教育的同時,華文教學者自己也應該open-minded地接受更時代化的華文教學途徑。
至于前文所說的教與學國際調查顯示,我國中學教師備課時間減少,根本無關緊要,因爲備課充不充足,無關時間長短,就像加班並不表示效率高一樣,重點在于有沒有好好利用時間,做有效率的事。
反正我國中學教師的每周工作時間,已經高于全球平均值七個小時,如果還執著于以備課時間長短,來衡量華文教師的付出,那也未免苛刻了。
【更多好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