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說過
新加坡是一個美麗的花園城市
一個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諧聚居的美好國度
可你卻不知道
這裏還有很多“異國他鄉”
小印度、小阿拉伯、小緬甸、小荷蘭、小泰國、
多元的民族和文化
造就了新加坡的獨一無二
來到新加坡,感受多元文化的精彩!
第一站:小印度
什麽是小印度的氣質?!是震耳欲聾的寶萊塢music,是色彩斑斓的精美建築,是精美的宗
教廟宇~~
維拉瑪卡裏雅曼興都廟(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
維拉瑪卡裏雅曼興都廟,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教寺廟之一。裏面供奉著維拉瑪卡裏雅曼(又名伽梨)女神。關于這個女神,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二戰日軍空襲期間,許多人跑進寺廟避難,祈求伽梨女神的庇佑。不知是純粹碰巧還是命中注定,寺廟和所有神像在空襲中無一受損。
#了解小印度#
起源:
小印度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代早期。這裏的先民大多是來自大英帝國的囚犯或廉價勞工。重獲自由後,一部分人選擇留在這個名叫小印度的地方。
發展:
小印度就在實龍崗河(Serangoon River)附近。自古,有水的地方相對容易生活。人們在這裏養水牛、耕種,慢慢地安家落戶。年複一年,一波又一波移民到來,互相幫助著,在這個小小的地方經營自己的家園。時至今日,他們依舊說著泰米爾語(Tamil),這種語言在他們的祖先的故鄉(印度東南部)非常普遍。
第二站:小阿拉伯--甘榜格南
曆經百年的蘇丹回教堂
蘇丹回教堂(Masjid Sultan)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824年,目前,您所見到的回教堂其實是在 1932 年由新加坡曆史最悠久的Swan and Maclaren建築事務所旗下的建築師Denis Santry設計和重建的。
傳統的阿拉伯街市
傳統阿拉伯街市有什麽?!
香水、香料、地毯必不可少~此外,精美的阿拉伯手工藝品也是隨處可見。
哈芝巷(Haji Lane):時尚時尚最時尚!
有人玩笑說,甘榜格南(Kampong Glam)的確glam(英文“glamorous”的簡寫,意爲魅力四射 / 雖然Kampong一詞的馬來語原意實爲鄉村)。街邊有很多個性小店,是潮人不得不愛的一條街!極簡風、酷炫風、複古風……不論你是哪種風,都能在這裏“如沐春風”。
#了解甘榜格南#
起源:
甘榜格南最初是個漁村,坐落在梧槽河(Rochor River)口。1819年後,因爲殖民勢力的深入和商業貿易的往來而逐漸變得繁榮起來。
發展:
19世紀,甘榜格南還是一個對自身阿拉伯文化、傳統食物和貿易引以爲傲的地方。1822年,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將這片區域劃給了馬來人、布吉人和阿拉伯人,甘榜格南于是逐漸成爲了商貿中心。
時過境遷,蘇丹回教堂依舊屹立,傳統貿易依舊不息,而今,甘榜格南經過曆史的沉澱,已經成了新加坡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第三站:小緬甸
柏齡大廈熙熙攘攘的周末
柏齡大廈(Peninsula Plaza),位于政府大廈(City Hall)地鐵站外的哥裏門街(Coleman Street)和北橋路(North Bridge Road)交界口,是緬甸人聚集的地方,這裏也被稱爲“小緬甸”。
人們在商店門口懸挂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日曆
#了解小緬甸#
1988年,緬甸曾經爆發一場持續的暴動。三年之後,新加坡開始接受來自緬甸的有學位的工程師和專業人士。截止2012年,約10萬名緬甸人居住在新加坡,約占總人口的1.7%。
緬甸食物口味較重,于是,柏齡大廈的空氣裏常年彌漫著緬甸食物醬料特有的味道。對于那些在新加坡打拼的緬甸人來說,這樣的味道,撫慰了他們思鄉之情。想像一下,他國遇同鄉,用同樣的語言互相問候,必能給彼此內心帶來一些無法取代的安慰。
第四站: 荷蘭村
歪果仁的最愛~~~
作爲早期本地人尋求進口商品的購物天堂,荷蘭村充滿了異國色彩。隨處可見的英文出版物、富有異國情調的餐廳和街區吸引了衆多遊客來到此地。
在荷蘭村要慢下來~
這裏不需要暴走,慢下來,停下來,坐下來,在羅弄曼蒙街(Lorong Mambong)喝著拉茶(Teh Tarik),看看雜志,拍拍照片,悠悠閑閑過一天~~是不是非常relax呢?
#了解荷蘭村#
起源:
這裏曾經是一片種植園和花圃,荷蘭人最先到達這裏,並將家鄉文化帶到了這裏,由此成爲“荷蘭村”。後來,英國人也來到這裏安家落戶,具體位置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集美花園(Chip Bee Gardens)。
發展:
最初,荷蘭村主要是爲了給外國人提供一些生活上必須的飲食及服裝。隨著時間的流逝,荷蘭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上層家庭的僑民居住,他們放棄了回到故鄉,選擇留在這裏。這也是爲何,這份異國氣質在荷蘭村得以一直保留至今。
第五站:小泰國——黃金坊
地標:四面佛
這裏不是曼谷,然而,黃金坊門口的四面佛同樣吸引衆多善男信女參拜,其中大多都是求平安的旅客。這裏並非寺廟,無人看管,然而卻香火不斷。
黃金坊購物中心內部
走進商場,滿耳都是軟軟的泰語,空氣中滿是泰式美食的香味~
#了解小泰國#
起源:
這座商場1973年建成,80年代成了泰國勞工休閑聚集地,每逢周末擠得水泄不通,開始有了“小曼谷”之稱。現在新加坡人一般稱它“小泰國”。
發展:
隨著在新加坡紮根的泰國人越來越多,黃金坊的商家們增加了不少生意。雖然黃金坊已經建成40多年,但多數商家不希望翻新,想要保留原來的“鄉土味”。
第六站:唐人街——牛車水
牛車水(Chinatown)是指新加坡唐人街的意思。牛車水名字的由來是當時沒有自來水,牛車運水情景在唐人街非常普遍,便稱唐人街爲牛車水,形成于19世紀20年代的殖民時期,是早起華人移民的主要聚居地。
1819年萊佛士登陸後,從中國南來的華人也日益增多,牛車水逐漸成爲一個熱鬧的娛樂中心,除了各式各樣的商店,街邊也有許多攤位在擺賣,百年來盛極一時,更有“不夜天的牛車水”之稱,時時刻刻都是一片繁華的街景。
如今的牛車水是現代購物中心、各色小販和百年老店毗鄰而居。
節日期間,牛車水張燈結彩,處處流露著濃濃的中國風情
第七站:英國殖民風情——行政文化區
1819年,史丹福•萊佛士從新加坡登陸後,除了打造海外貿易商港,同時也展開都市重整計劃。他將政府機構、學校和教堂集中于新加坡河北岸,也就是現在的行政區。當時,新古典主義藝術席卷歐洲,英國建築師將此設計風潮帶進新加坡,在區內幾條街道上陸續完成了市政廳、高等法院、國會大廈等建築,留存
至今,風華依然不減。
第八站:馬來風情——芽籠士乃
芽籠”其實是指新加坡的部落orang gallang。此部落是馬來半島沿海一帶orang laut部族的其中一支,以掠奪新加坡附近海域的船只而著名。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芽籠出現了多個純馬來人的區域,例如Kampong Melayu (馬來村),及後演變成今天的芽籠士乃。近來于芽籠所發展的馬來村就是要將此區當年的面貌重新塑造出來,以迎合近年興起的文化旅遊。
馬來人早期曾在新加坡河搭建水上高腳屋,英國人登陸後,將之解散驅離,當時,甘榜格南區域的居住空間早已飽和,馬來人只好往東遷至芽籠士乃,濃烈的民族色彩與文化在此茁壯生根。這裏擁有新加坡最大的馬來傳統市集與購物商場,想要感受馬來風情,芽籠士乃絕對是原汁原味的選擇。
新加坡,
不單是高顔值的花園城市~
而且,
擁有包容世界文化的胸懷~
看世界風情
只需要來這裏,探尋不同文化的交融與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