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歲的陳主恩在幼兒園二年級時,老師發現他在班上不停說話,也無法久坐在座位上。在家時,媽媽王善(45歲)也開始留意到他始終無法整理書包,而且有用不完的精力。
王善後來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發現他患有多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她說:“主恩很聰明,看上去和普通小孩沒什麽兩樣。但就是好動,而且性格非常沖動,常會有情緒上的爆發,做事不計後果。”
爲了讓陳主恩善用這些多余精力,王善開始讓他接觸遊泳、武術和釣魚等各種體育休閑活動,同時借此培養耐性。
去年,陳主恩參加了一項以遊泳爲主的慈善活動,並堅持在三天內完成252個來回,讓父母和老師們感到相當欣慰。
隨著年齡增長,陳主恩也漸漸開始學會控制行爲和情緒。他憑借這些優秀表現,獲得專爲多動症兒童所設的“活力創意獎”(Active,Creative,Energetic Award,簡稱ACE)。
多動症是新加坡最常見兒童心理障礙
由多動症互助團體SPARK、心理衛生學院和國大醫院自2012年開始聯辦的ACE獎項,旨在鼓勵多動症兒童及少年克服生活和學習困難,表揚表現優越的多動兒,也表彰積極輔導多動症兒童的輔導員。今年共有10人獲獎。
多動症是新加坡最常見的兒童心理障礙。在2012年至2015年間,新加坡每年平均出現645起多動症新病例。多動兒最常見的特征包括過動、沖動,以及注意力不集中。
心理衛生學院兒童及少年精神科主任王仕豪助理教授受訪時指出,多動症發病率一般介于3%至5%,相等于每40名兒童中就有一兩人是多動兒童,其中男孩與女孩的比率爲三比一。
教育部和心理衛生學院早在2007年推出社區心理健康反應、初期治療與評估計劃(REACH),協助學校輔導、管理和及早幹預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計劃所接觸的多動症兒童人數,從當年的五人激增至去年的242人。
王仕豪提醒說,若幼童對新事物感到興奮好奇,並非就是多動症的絕對表現,家長應等到孩子進入小學後再接受專業評估。
他說:“雖然多動症症狀在六歲前就能辨識出來,但有些小孩生來比較活潑,會展現出特別興奮、好奇和好動的一面。這些是小孩的天性,所以我們一般不會過早做出臨床診斷,除非他們的行爲從小就對學習和生活帶來非常明顯的負面影響。升上小學後,才是觀察他們自制和注意力的階段,這時做診斷會更准確。”
他指出,這個觀察期至少需要半年,教師和家長也要對孩子的行爲進行溝通,才能全面了解孩子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是否一致。
王仕豪說,盡管過動、焦躁等症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緩,但有80%多動兒成年之後,仍然會有一些症狀,例如集中力差、容易沖動等。不過,也有多動症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隨著年齡增長日益提高,不需要治療便能痊愈。
其中一名獲獎的聖安德烈小學輔導員陳來河(56歲)也指出,在輔導多動症孩童時,同樣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並盡量簡化指示,從小成就中建立他們的自信和自尊。
亞洲多動兒大會日前也首次在新加坡舉行,吸引約350名國內外專家和業內人士參與。
怎麽判斷寶寶是否有多動症?
多動症在醫學上也稱爲“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雖然其發病機制至今還不清楚,但是普遍認爲它是一種神經心理發育障礙,主要認爲與大腦前額葉功能發育障礙有關。
醫學上對多動症的診斷,規定其症狀發生在7歲以前,也就是說其起病時間是在7歲以前。
但是實際上,多動症狀在3歲時就可能已經存在了,甚至一些孩子在胎兒期就表現出胎動多,在嬰兒期也明顯比一般嬰兒好動,如:他們爬、走的時間都可能早于其他孩子,剛開始走路就“跑著走”。到了能夠走路以後他們明顯坐不住,外出時不會安靜地讓大人牽著手走路,而是到處跑,不知危險,時刻讓大人提心吊膽。在幼兒園時,這些孩子精力充沛,動個不停,不能按老師的要求坐好,甚至難以安靜下來聽故事。玩玩具沒有長久的興趣,新的玩具很喜歡,可是玩一會兒就將其丟到一邊。想讓他們坐下來學習認字、寫字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雖然說在幼兒期多動症孩子即開始表現出多動的症狀,但是兒童心理醫生對于幼兒期多動症的診斷是比較慎重的,其原因是一般孩子在幼兒期本來就比較多動,有時難以將多動症與正常孩子的多動區分開來,同時,隨年齡增長,部分孩子的多動症狀會得到改善,故應避免過度診斷。
由于目前並沒有很客觀可靠的診斷方法用于診斷幼兒多動症,建議家長在懷疑幼兒期的孩子是否有多動症時要注意幾點:
(1)檢查一下,是否自己對孩子的要求過高,是否要求他們安靜的時間過長
由于每個人的先天氣質不同,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短也不相同。一般來說,3歲時注意力集中時間爲10-12分鍾,隨著年齡的增加,注意力集中時間延長,到5歲時達15分鍾。所以,在判斷孩子是否存在注意障礙和多動症狀時,應與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相比較。如果與大多數同年齡同性別兒童比,孩子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暫、過分好動,則要注意孩子是否存在多動症問題。
(2)注意排除一些軀體疾病,例如:明顯的貧血,血鉛高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國外研究發現1-3歲兒童的血鉛升高和多動有關,但在更高年齡組沒有這種聯系。這可能和幼兒期孩子的前額葉正處于髓鞘化發展期,更容易受到鉛的損害有關。幼兒期孩子抵抗能力低,容易感冒,繼而容易出現腺樣體肥大,導致夜間呼吸道阻塞、呼吸不暢而慢性缺氧,也會引起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好動。
(3)了解孩子的氣質特點,善待難養型兒童。
在多動症兒童中,難養型氣質特點比較普遍,多動症兒童父母報告,在嬰兒時期孩子顯得特別活潑,生活規律性差,情緒急躁且反應強烈,而且出現腹痛,偏食,挑食等餵養困難。3歲之前出現較多等攻擊型行爲,要求必須滿足,不能等待,常會抱怨和發脾氣,因此,帶養他們特別困難,雖然大量追蹤研究發現,並不是所有“難養幼兒”都會發展成“多動症”,但是目前臨床醫生傾向于將“難養型”特質作爲早起危險因素,因此,要求有這樣特點孩子的家長,優化家庭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之,重視孩子多動症問題,如果幼兒園老師和家長發現孩子的確好動和難于管理應及時與兒童心理醫生聯系,由醫生進行診斷,並采取相應的治療幹預。
怎樣管教好動的孩子?
爲此,他們帶孩子就醫,醫生說孩子有多動症,但因爲年齡太小,不能服藥,要到6歲上學以後才能服藥。想想還要等兩年,這日子怎麽熬?
多動症的治療,藥物治療並不是唯一,現在醫學上強調多維治療。藥物治療是基礎,心理治療、教育管理等輔助方法也非常重要。
多動症患兒的父母不要著急,還是有其他辦法來幫助孩子的。有人這樣說:“既然是改變不了的事情,我們就幹脆接受。”心態改變以後,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會更具有成效。
想要將一個多動的孩子變成一個文靜的孩子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如果決意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那失敗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一定要接納孩子的多動行爲,再來采取適合多動孩子的方式教育和管理他們。
多動的人精力很旺盛,所以要想法消耗他們的精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安排一些運動的機會,包括日常活動以及有計劃的體育鍛煉。父母可以多分配一些家務給多動孩子來做,尤其是把倒垃圾、買個小東西、拖地板、搬東西等需要運動的任務交給他們完成。
既讓他們幫助做了家務,又將他們無序的運動引導到有序的運動上來。據說美國的遊泳世界冠軍菲爾普斯就是一個多動症患者,遊泳成其釋放體能的出口,當他從事喜歡的遊泳運動後,最後取得了偉大成就。
還要在一天之中固定地給孩子安排一些短時間可以完成的、分次的、需要安靜的任務讓他們完成,例如畫畫、看書、做手工操作。完成後給予及時的肯定和獎勵,使他們有動力下次再這樣做,無形中逐漸養成安靜的習慣。
多動的孩子好奇心強,好探究。可以有意識地給他們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通過看書、動手做實驗、上網查資料等方式來回答。他們喜歡說話,可以就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主題進行討論、辯論,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到醫院看病、到別人家裏做客、到酒店吃飯這些情形中,需要孩子相對安靜和守規矩。如果預計到孩子在這些情形中有可能會因爲活動過度而造成麻煩,不妨帶上一本他(她)喜歡看的書、一件喜歡的玩具,在等待的過程中,可以用這些活動來打發時間,避免造成對環境的幹擾和破壞。
家裏有一個多動的孩子,環境的設置也要有所不同,危險的物品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購買的家具要結實耐用一些,家庭裝修不要太過整潔精細,要注意安全。
要留一些空間給孩子運動,如留一面牆或一扇門給孩子亂畫,留一些東西給孩子踢打,當孩子在這些地方揮拳弄腿、寫寫畫畫時不要限制。
完成任務時,不要過于強調安靜,只要能夠完成任務就可以了。比方說,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在看書寫字時姿勢要端正,身體不能扭動,不能弄出噪音。這對于一個多動的孩子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只要他們能夠把任務完成,身子動動沒關系。
如果把凳子搞得吱吱作響引起別人不舒服,不妨買一張富有彈性、可以轉動、不會吱吱響的凳子,不妨礙別人就行了。
此外,還要適當地給孩子定規矩,讓孩子明白行爲後果並承擔自己的行爲後果,但是規矩要少。
總之,養育這類孩子時,如果采取上述方法來管教,會減少自己的壓力,減少對孩子的限制,減少與孩子的沖突,會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孩子正面的東西,孩子就會在少批評、多肯定的良性環境下成長。上學後發生問題的可能性也將會大大減少。希望這些非常具體的建議能夠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