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關注生命的教育思想由來已久,廣義的生命教育源頭可以追溯到孔子時代,綿延千載,生生不息。孔門弦歌施教,“浴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描繪的正是生命教育的唯美情景。狹義上的生命教育研究雖然稍晚,但仍然具備獨特的自身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主要貫穿于公民教育之中,內容包括誠實守信、文明禮貌、愛國守法、熱愛生命、尊重多元文化等。新加坡的主流文化源自中國傳統文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加坡的成功崛起打破了現代化的“西方模式”,在精神層面確立起符合現代化需求的文化價值觀,這得益于新加坡對中國儒家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承,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在新加坡社會被稱爲“八德”。由于文化之間的血脈相似性,我國與新加坡中小學在生命教育領域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借鑒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的成敗利鈍,對于推動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一、國內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現實關涉
20世紀末,我國香港特區和台灣地區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與願景,並頒布了一系列的生命教育教學課程。與之相比,大陸生命教育研究開展稍晚,但發展迅速,不論是理論研究抑或是實踐探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當然在發展中也遭遇了一些挫折。
(一)國內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獨特優勢
與新加坡相比,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在研究思路、研究取向、研究格局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優勢。
首先,“行以求知”是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獨特的研究思路,學者們通過對歐美等國家及香港特區、台灣地區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推廣,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實踐相結合,逐漸形成了從實際出發構建並實施生命教育理論與課程的實踐路徑。在此指導下生命教育研究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成果,理論體系逐漸豐富。
其次,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堅持“以人爲本”的研究取向。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萌生之初是爲了緩解新加坡民族之間、宗教之間的隔閡,培養青少年熱愛國家的公民意識。在我國,“立德樹人”是中小學生命教育研究取向的出發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黨的教育方針,爲生命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確定了以人爲本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研究取向。
最後,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力求“民間化”的研究格局。長久以來,教育研究領域存在著研究格局“高位化”的現象,研究任務與課題項目大多被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把持,中小學教師與民間學者參與教育研究的機會較少。在中小學生命教育研究的過程中,如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命教育專委會、中國生命教育研究院等生命教育學術組織積極參與,促使更多的中小學教師和民間學者成爲重要的研究主體,形成生命教育研究學術下移的趨勢。
(二)國內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努力方向
我國生命教育研究至今已有二十年,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學者們努力的過程中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較于新加坡,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努力方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中小學生命教育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由于我國狹義的生命教育概念是源于歐美的“舶來品”,在融入我國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沒有充分地吸收優秀傳統文化並進行徹底的改造,顯得民族文化底色不足。第二,全面展開中小學生命教育實踐。社會各界一直在實踐中努力推廣中小學生命教育,但是由于人口衆多、社情複雜的現實狀況尚未尋找到一條易于普及的科學之路。第三,豐富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由于我國生命教育實踐大多爲一所或多所學校的試點實驗,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條件去開發豐富的校本課程。第四,強化中小學生命教育師資力量。中小學校開展生命教育需要一大批優秀的高質量的種子教師,現有的師資條件在質與量上都需進行提升。第五,構建成熟的中小學生命教育體系。雖然中小學生命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理論體系也逐漸完善,但在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融合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
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內容涉及學生、教師、學校三個層面,旨在培養生命化學生、建立生命化教師隊伍、構建生命化校園。
(一)著重培養生命化學生
新加坡對如何培養生命化學生提出了小學生命化學生和中學生命化學生兩種標准,各包含八個方面。從自我判斷到依據道德與法律,從認識自己到相信自己,從學會分享到團隊配合,從好奇與敏感到創新與探究,從欣賞自己到理解他人,從熱愛學習到主導學習,從培養良好的習慣與意識到樂于接受體育運動與藝術,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生命化學生標准從小學階段發展到中學階段是一種循序漸進、逐漸發展的過程。小學階段側重于“引”,引出學生的天性,引出學生對生命的熱愛。中學階段偏向于“導”,導向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導向正確的人生態度。
(二)積極建立高質量教師隊伍
教師在新加坡隸屬于國家公職人員,無論是社會地位或是經濟待遇都十分優越。尊師重教的傳統使教師這一職業在新加坡頗受尊敬,反過來也對教師本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吳作棟曾指出:“如果我們不能吸引優秀的青年男女加入教育界的話,我們的未來幾代人,就無法有機會通過接受教育,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我們的國家將需爲此付出代價。”爲了提高教師群體質量,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生命化教師培養標准,即注重追求教師的生命質量,充分發揮優秀教師對學生的生命影響,通過互動用積極向上的生命態度去感染學生。新加坡生命教育希望教師具備“三心二意”,“三心”包括與學生交往的愛心、教學過程中的耐心、教學態度上的責任心,“二意”則是要有熱愛創新的意願和善于反思的意願。
(三)努力構建生命化校園
新加坡教育部提出每所學校都應該是一所好學校,每所學校都應爲每個孩子提供全面發展,最大限度發揮其潛力的機會。“一個好的學校應關愛學生,知道學生的需求、興趣和優勢,並激勵他們學習和成長。一個好學校確保所有學生獲得良好的讀寫能力和算術基礎,並在性格、知識和批判能力方面進行全面發展。一個好學校爲每個學生創造一個積極的學校體驗,使他成爲一個自信和終身學習者。一個好學校有會照顧學生和有能力的教師,他們的使命是用高質量的生命影響學生的生命。一個好的學校應得到家長和社區的支持,彼此共同努力,爲孩子童年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
三、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貫穿于公民教育的全過程,尤其是內蘊于公民道德教育、國民教育、健康教育及綠色教育之中。
(一)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在新加坡基礎教育領域具備完整的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公民道德教育借鑒了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道德教育內容。小學階段公民道德教育主要依托《好公民》教材,內容主要包括幫助小學生注意個人衛生、懂得關心和尊重夥伴、明白什麽是生命以及生命的重要性。中學階段公民道德教育使用《公民與道德教育大綱》,內容主要包括幫助中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養成良好的品格、熱愛自己的國家以及體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二)國民教育
新加坡中小學國民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普及國家意識教育,從而讓青少年具備國家認同感和生命歸屬感。由于國民中華人占絕大多數,新加坡國民教育便以儒學價值觀爲主要載體,向青少年普及以“仁、義、禮、智、信”爲核心的儒家倫理。在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上,國民教育主張個人應以國家爲重,強調社會責任。國民教育不僅培養了青少年熱愛國家的意識,也使他們生活中能夠孝順父母和尊敬長輩。新加坡通過國民教育把國家屬性賦予個體之中,讓青少年知道新加坡賦予了自己生活的全部,讓青少年明白自己是一個鮮明的新加坡人,這加強了青少年對自身生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健康教育
新加坡中小學健康教育在推進過程中提出了整體健康框架,允許學校有目的地發展學生的身體、心理和社會健康等關鍵領域。整體健康框架基于三個指導原則:第一,總體健康原則,包括學生的身體、精神和社會健康;第二,包容性原則,主張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知識,並培養能夠健康生活的技能和態度;第三,優質輔導原則,通過專業發展來培養教師的能力,聘請合格和能勝任的教育者有效地開展整體健康指導。
(四)綠色教育
新加坡綠色教育體現出明顯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爲青少年生命成長提供綠色健康的生存環境。綠色教育包括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兩個方面。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禁止青少年鋪張浪費,主張青少年具備資源危機意識,鼓勵青少年多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多與周圍的環境、自然接觸。新加坡對于環境的保護非常重視,主要包括嚴厲的環境保護法、嚴苛的執法手段以及全面而深入的環保宣傳。中小學都把環境保護納入課程體系,並成立校園環境保護協會,讓學生身體力行保護生活環境。
四、實施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借鑒與思考
新加坡作爲華人居多的亞洲國家,在社會文化習俗方面與我國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對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爲我國生命教育的健康開展提供借鑒。
(一)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生命教育的豐富資源
新加坡非常重視對傳統儒家思想的深入挖掘,吸收了大量儒家思想中的優秀成分並加以創新,使之融入中小學教育的全過程,這爲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儒道釋三家生命觀雖然各異其趣,實則殊途同歸。三家都把宇宙看成充溢著生命的整體,都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各自理解的人生大道,都追求個體生命價值的永恒提升,它們共同構成了國人生命安頓、成長的精神家園。借鑒新加坡的做法,我們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統攝下,系統梳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能夠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內容,旗幟鮮明、持之以恒地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進課堂,使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資源。
(二)突出生命教育的課堂教學主渠道
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堅持課堂化。他們把中小學校當作實施生命教育的主要場所,把課堂教學當作實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我們也應將生命教育牢牢紮根于中小學課程內容體系之中,落實到各學段、各科目的日常教學之中。爲此應著力建構生命課堂,把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置到潤澤師生的生命上,不斷吐故納新地轉換教學理念,並由每一名教育當事人在教學實踐中從我改起、從現在改起、從能夠改變的地方改起,逐步將生命課堂從理想帶進現實,真正請“離場”的生命重新“返場”。使“每一堂教學都充滿生命的活力,每一個孩子都充滿生命的感動,每一名教師都充滿生命的激情,每一所學校都充滿生命的氣象”。
(三)加強中小學的生命體驗隱性課程建設
新加坡在中小學校廣泛開展了多姿多彩的隱性課程,豐富了學生的生命體驗,同時也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增強關懷和責任意識。例如,他們制訂青少年服務社會計劃,讓青少年身體力行地去幫助別人;鼓勵青少年積極加入志願者服務團體,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意識;定期組織學生開展防災演習,幫助學生掌握如何在災難來臨時保護自己的生命。經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爲學生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使教育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我們也應該樹立“大生命教育”意識,在突出生命教育的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同時,不忽視第二課堂、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任何環節,從小處著手,建立起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大課堂,構建“蓬生麻中,不扶則直”的生命教育大環境。
(四)加強生命教育師資培訓
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之所以一以貫之、堅持不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特別重視加強對中小學教師進行系統的生命教育培訓。我們也應重視將生命教育作爲中小學師資培訓的重要內容,並定期開展生命教育專項輪訓,爲中小學教師搭建生命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平台,增強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生命教育的意識和能力,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生命教育之中。
(五)構建全方位的生命教育網絡體系
新加坡中小學生命教育與其他學段教育、社會教育彼此銜接,已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教育體系。我們也應下大力氣建立生命教育的完整“坐標系”。尤其是在提倡生命教育形式多樣性的同時,應更加重視生命教育的整體性,推動基礎教育的整體躍升;在發揮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主動性的同時,應更加重視出台相關政策,形成合力推進生命教育的機制;在突出生命教育特色的同時,應更加重視生命教育的標准化,及時出台全國及地方性的生命教育指導意見和課程標准;在豐富生命教育內容的同時,應更加重視生命教育的系統性,把社區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串聯起來,構建以社區作框架、學校是主體、家庭爲基礎的全方位的生命教育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