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飛往東南亞的航線長年搶手。雖然大部分的人會選擇泰國,而新加坡的航線一直都不太多,但它卻是我去年最想去的國家之一。
從商業角度,新加坡的商業品牌進駐內地多年,頗有諸多見仁見智的觀感,讓我對這座花園城市的市政規劃、商業文明充滿好奇;
從文化曆史與民族角度,新加坡克服了困難的建國背景及複雜的地理位置,建立起一個小而美的發達經濟體,更是讓我充滿探索欲。
當然,短短的4日行程並不足以囊括新加坡的全貌,這篇文字也僅是五官七覺給我帶來的最真實的新加坡。在此,我謹以此文,作爲一種啓發性思考。
商業 | 與國內緊密“接壤”
如果你的第一站是新加坡的中央CBD區,你就會發現在新加坡商場內的品牌(尤其是餐飲)十有八九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外婆家、江邊城外、小郡肝串串香、翠華、Breadtalk(你可能不知道它是新加坡品牌)……
我非常鍾愛的香港茶餐廳添好運在新加坡也頗受歡迎。
被中國人用得風靡全球的大衆點評在新加坡也一樣很好用。熟食中心的老板自薦時,會提到“我是大衆點評的推薦餐廳哦”,讓人忍俊不禁。我們還在大衆點評上購買了可以及時出票的景點門票,十分方便。
中國不少品牌在布局海外市場時,首站多會選擇新加坡,例如喜茶、摩拜、海底撈等;而OPPO、VIVO和華爲的LOGO也是隨處可見。
除了經濟實力處于亞洲領先地位之外,完善卓越的基礎建設、規範良性的創業環境、文化淵源趨同、語言障礙較小等國情,應該都是中國品牌“出境”首選新加坡的原因。不過因爲物價極高,品牌在此需要承擔比香港還要高的運營成本。
說起在內地發展的地産商,大家都幾乎首先想到的是港資。不過新加坡地産集團也不少,如最早進入內地市場的仁恒置地和凱德集團、以辦公樓著稱的騰飛集團等。難怪我在新加坡看到凱德的標志和到處都有的“Raffels”(文末有彩蛋補充)時,總有莫名的親切感。
以上的一切都似乎證明新加坡與國內的商業關系極爲緊密。但其實,只要細細觀察,就會發現新加坡有著自己的特點,除了英語爲主要語言,中文在這裏並不通用,民族多樣性、跨文化的社會面貌、城市生態建設、公民的精神面貌等都與國內存在較大差異。
生態 | 對植物充滿敬畏
新加坡的綠化面積達5700多公頃,綠地覆蓋率超過50%。一下飛機,就能在機場感受到城市與綠植的緊密關系。
盡管香港也有很高的綠地覆蓋率,但綠地與城市生活分得很開,灣仔和尖沙咀幾乎寸草不生,只有密集的大廈。而在新加坡,連過街天橋這樣的特殊空間都有綠植。朋友笑說,在新加坡視力和呼吸病都快治好了。
新加坡擁有豐富的植被,一部分原因和地處熱帶有關,更重要的是建國初李光耀政府提出社區園藝計劃,鼓勵居民自己購買綠植種子,在任何一個公共空間種植。這也促使了如今城市被綠植環繞的盛景。
新加坡之所以被稱爲“花園城市”,不只在于表面綠植繁多,而是新加坡人對綠化和生態,有著發自內心的敬畏之心。
在植物園內,除了豐富的植被,我們還看到野生禽類圍繞在孩子周圍;在海濱城市花園的 Flower Dome,展館特地設置了生態科教展,這些細節都是新加坡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宣傳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綠植在城市不是裝置、不是旅遊地標,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陪伴者。
花時間讀一下這些環保小習慣
在國內,商業空間也正在慢慢融入景觀設計,開始關注以人爲本和城市生活。凱德去年新開業的項目LuOne凱德晶萃廣場,其標志性便是穹頂天窗和隨處可見的綠植。不過目前上海的綠地覆蓋率才12%左右,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消費 | 成熟理智的新加坡人
如果想來新加坡買買買,那並不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盡管購物中心數量繁多,但産品選擇並不多,也沒有像香港有足夠吸引人的價格。
在街上觀察新加坡人,你似乎也無法從衣著穿戴上看出他的財富情況,地鐵裏的年輕人不少還拿著iPhone的舊版,甚少人用有劉海的iPhone。平民如此,國寶級明星如孫燕姿,也時不時被拍到打扮樸素的出街。可以看出,不同階級的新加坡人並不愛“顯富”。
在food court用餐的國民
和國內花花綠綠的地鐵廣告不同,在新加坡的地鐵和公交車廂內,我們幾乎看不到一個和消費有關的廣告,取而代之的,是地鐵標語,以及一些防偷盜等行爲的警示語——新加坡戶外廣告的商業色彩特別淡,不過度宣揚消費,似乎是他們的價值觀共識。
地鐵的電子屏滾動播出下一站信息和提示語
地鐵通道的演出活動廣告
在市中心的地下商業通道行走時,會看到一排海報牆,展示的是近期的文化演出信息,再往下走,會看到關注社會問題的公益展。而在上海,這些人流量大的通道,大多是被淘寶等大品牌的廣告承包。
一個關注中國孤兒的公益展
將公共空間的廣告位讓出來,展示更多與社會、文化有關的信息,海報擁有精良的設計和恰到好處的文案,讓人賞心悅目的同時能一眼獲取信息。這背後體現的,也許就是本地人的消費觀:除了物質消費,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值得掏錢。
此行我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商場,更多的是邊走邊感受這個城市和國內完全不同的社會風貌——幹淨整潔的街道、跨文化與民族平等、富有審美又科學的城市設計;商業項目繁多,但並沒有嚴重的同質化問題;由項目延伸到商圈,每個商圈有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吸引不同人群;互聯網産品看起來不如國內繁榮,但基本軟件服務亦能滿足日常生活。
小印度
國立美術館
Flower Dome 花穹
寫下這篇文章,並不是想一味宣揚某一個城市好,每個城市繁華背後,固然都存在著不少問題。但我對此行最大的感觸是,當我們一直在努力創造自己的商業社會時,也應該多看看鄰國的長處。
當周遭生活被視覺沖擊過高的廣告填滿、當周圍不斷出現高度雷同的商業空間、當共享單車開始擠滿城市街道、當街道的沿街店鋪都突然消失不見……我們是否應該停一停、想清楚這是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生活方式?從參與商業鏈條的個人出發,我們是否也應該“有所爲有所不爲”呢?
一個彩蛋:爲什麽新加坡哪裏都是“來福士”?
凱德在國內最著名的商業品牌來福士廣場的英文名叫Raffles,到了新加坡,我才發現,Raffles is everywhere,只不過當地中文譯爲“萊佛士”。
除了萊佛士廣場外,還有萊佛士酒店、萊佛士學院、萊佛士醫院等。而最重要的,是在city hall 的一尊人物雕像—萊佛士。
他是新加坡推至世界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的重要人物,今天我們最熟知的商業品牌來福士廣場,似乎有些對曆史人物致敬、對新加坡的文化輸出的意思。而這尊雕像地點,便是當年他登陸新加坡之地。
撰文:銳裘 編輯:Terry Tang
部分圖片提供:Lulu、丁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