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天氣多雲間雨間多雲間晴
這天有幸與旅居新加坡的友人東尼(Tony)一同參觀座落于新加坡河畔的ACM(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該館爲新加坡四大博物館之一,另外三大分別爲舊道南學校土生華人博物館(Peranakan Museum),新加坡國家博物院(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和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作爲博物館愛好者的我,相信將在條件允許情況下一一走訪。
亞洲文明博物館重點展示亞洲不同文化之間,以及亞洲和世界間的曆史聯系。
博物館河畔入口對面的萊佛士爵士雕像,他是英國殖民時期重要的政治家。他對于新加坡的開辟、建設、法制和長遠的規劃藍圖做出了相當多的努力,並立下不朽的功績,讓新加坡從一個落後的小漁村發展成爲世界上重要的商港之一。
博物館主樓以及河畔入口
從河畔入口進來後
主大堂的Logo牆
博物館一樓是“貿易和思想交流”(Trade and the Exchange of Ideas)展館,陳列的文物和藝術品在講述著新加坡作爲全球貿易中心的悠久曆史。
博物館的濱河翼樓爲“邱德拔”(Khoo Teck Puat)展館,展示的著名“唐代沉船”(Tang Shipwreck)系列讓遊客恍若隔世,虛擬的時代文物膠囊珍藏著全球鮮爲人知的9世紀中國寶藏(1998年發掘)。
“唐代沉船”(Tang Shipwreck)系列展品
該展區的展品均是來自于9世紀沉沒的阿拉伯貿易船黑石號出水貨物,沉船于1997年在爪哇海的勿裏洞島發現,出水的貨物包括唐朝時中國生産的6萬多件保存完好的陶瓷,以及金銀器。
發掘打撈現場
從唐代沉船中打撈上來的文物
繼續前行,來到的展區體現了當年新加坡周邊各國間的海上貿易。
白先生的意思是“喝就完了”
油畫真實反映了幾百年前的香港維多利亞港
葡萄牙自1517年起便在斯裏蘭卡建立貿易港口。1656年,荷蘭人占領葡萄牙人在科倫坡的堡壘,並控制該島的貿易,直到1796年才被英國人所取代。除了香料和商品交易,荷蘭人也像斯裏蘭卡訂制家俱和珍貴物品,並運回荷蘭或雅加達(荷蘭人在亞洲主要的前哨基地,當時被稱爲巴達維亞)。
斯裏蘭卡的藝術家長久以來一直以象牙雕刻聞名于世。他們手工精巧,能夠處理複雜的雕刻材料,並常將本地或外國的風格注入其中。無論是雕刻當地佛教物品,葡萄牙人喜愛的天主教人物,還是1656年以後應荷蘭人要求而制的花卉裝飾,斯裏蘭卡的象牙雕刻家都能遊刃有余。
象牙雕刻,巧奪天工,遺憾的是部分已經破損
象牙制成的煙鬥盒
設計精美的水壺或酒壺,燒制于16世紀的景德鎮,其擁有者爲賈漢吉爾(1569-1627),是統治印度次大陸的莫臥兒王朝的第四任皇帝。他被認爲是莫臥兒王朝最偉大的皇帝之一。該壺設計精巧,女舞者擡起的右手和右膝爲整體壺身帶來自然的動感,而高高擡起的手臂的袖口,則是壺嘴。
袖口的壺嘴
二樓的主要展區是古代宗教藝術(Ancient Religions),基督教藝術(Christian Art)以及中國士人文化(Scholars in Chinese Culture)。
古代宗教藝術展廳(Ancient Religions)追溯佛教和印度教藝術在全亞洲的發展曆程。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嘗試解答人生的大命題。我們爲何在這兒?我們該如何生活?我們爲何得承受苦難及死亡?死亡之後又如何?此展廳探索藝術家如何通過雕塑,繪畫以及其他藝術品,絕妙的表達這些思想。
印度教神像甘乃沙甘奈沙(Ganesha)
佛頭像,泰國,藍納,16世紀
出自泰國中北部的全身佛像
作爲連接中國,南亞及地中海沿岸國家的重要商貿交彙處,犍陀羅Gandhara(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東北部地區)廣受希臘,帕提亞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如今,我們可從一些早期在犍陀羅制作的佛陀造像中觀察到希臘及羅馬藝術的元素。
由于犍陀羅曾爲産酒區,當地佛教也吸納了飲酒文化。犍陀羅的繁榮時期爲公元1世紀至公元5世紀中旬,因被來自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所侵占而終結。
同行的友人東尼(Tony)對犍陀羅文化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和喜愛。
犍陀羅佛首像,注意頭頂細節
犍陀羅佛陀說法石像
觀音譯自梵文Avalokiteshvara,是這位菩薩的中文名稱。觀音譯作觀世音,意即察聞衆生所請而救濟世間苦難。Avalokitetshvara菩薩在印度一般被視爲是無性別或男性,而觀音在中國的思想及藝術中則以男性或女性身份出現。這表明了菩薩超越了性別。期盼爲家祖添丁的婦女可敬奉女性形象的觀音。
出自元朝的觀音全身銅像
出自越南北部的多臂觀音銅像
另一尊多臂觀音像,出自10世紀的大理國
展館二樓的另外一個主要地常設展覽是基督教藝術(Christian Art)。早在7世紀,來自中東的商人便把基督教帶入中亞,中國和印度。16世紀,歐洲人出海經商時天主教傳教士都會一起跟隨。開始時是葡萄牙人這麽做,不久之後,西班牙商人也效仿。因此,遠航貿易和天主教信仰的傳播有了互利共生的關系。果阿,馬六甲,馬尼拉,澳門,長崎和其他貿易海港也因此成爲了基督教傳教士的據點。17世紀,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荷蘭新教徒也開始在東南亞傳教,讓人們改信基督教。
中國士人文化(Scholars in Chinese Culture)是二層的最後一處常設展廳。自古以來,中國文化裏的士人象征一種人格典範。熟讀經典文獻,能書善畫,長于樂器演奏以及投身于學術研究的士人,無不受到人們的敬重。不論其身份爲官,成功的商賈還是僑居海外的華人,富有學識之士在中國文化裏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士人的筆架及筆洗
展館內還有白石老人以及徐悲鴻等名家的真迹,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親自到訪,我就不在此一一列舉。
潘天壽的竹子
博物館的三層的展廳不大,但展出了超過300件中國瓷器,其中以德化白瓷爲主。
看到了友人“黑麥”同款,我也是驚了
由于上午一直在走路,再加上2小時博物館遊覽,出來後已是身心俱疲,只有一種方式可以解憂,于是我和友人東尼(Tony)踏上了征程。
河對岸的新加坡老牌五星級酒店,Fullerton
是的,新加坡本地品牌虎牌啤酒,而當地還有一間虎牌啤酒博物館,期待下次的走訪。
感謝友人東尼(Tony)一系列安排與細心照料,看他自信的步伐和笃定的背影兒。
部分資料參考于以下網站:
https://www.acm.org.sg
https://roo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