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越報道)從上月起,本地多數智能手機用戶可開始利用手機,在一些主要商店付款和消費。受訪業者指出,手機支付應用的安全功能,比現有芯片銀行卡更強大,但這種付款方式能否在本地普及開來成爲主流,還有待觀察。
蘋果的Apple Pay、三星的Samsung Pay、谷歌的Android Pay,在過去兩個月先後登陸我國。消費者擁有近場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簡稱NFC)功能的安卓手機、較新款三星和蘋果手機,均能開通這些應用並綁定銀行卡。
前往職總平價超市和冷藏公司等店面消費時,只需把手機放在收銀台無接觸支付閱卡器上“揮一揮”既完成付款,無需刷卡或現金付費。
使用手機付款
會否泄漏銀行卡資料?
若不考慮現有的一些硬件問題,如全國可支持手機支付應用的閱卡器僅3萬多台、以及手機支付應用多有100元消費頂限以外,公衆較關心的莫過于手機支付的安全性。譬如,使用手機付費時,會否泄漏銀行卡資料,讓黑客乘虛而入?手機丟失或被偷時,不法之徒是否能盜用手機綁定的銀行卡?
對此,本地付款起步公司FOMO Pay總裁劉溪說,實體信用卡發展曆史較長,安全性當然很高,但“新興移動支付在技術層面極大增強了安全性,從密碼輸入到指紋識別等,都讓支付過程更安全,支付體驗更流暢。”
萬事達新加坡總經理邢鳳志則說:“手機支付所采用的技術,滿足了支付領域的安全和保障標准。”
確切來說,三種應用都采用獨特識別代碼(token),取代實體銀行卡資料。這意味商家無法知道或儲存銀行卡資料,手機本身也不儲存銀行卡資料(見制圖)。
采用額外指紋認證步驟
Apple Pay和Samsung Pay也采用額外的指紋認證步驟。Android Pay則因適用機種較廣,無法全面采用指紋認證。
值得注意的是,用戶使用Android Pay時,無需解除手機鎖屏,只需“喚醒”手機,讓屏幕亮起來,便能開始付費。但Android Pay用戶須事先爲手機本身添置密碼等安全措施,因爲連續進行了三次付費後,要進行第四次付款時,用戶須重新輸入手機的密碼。
谷歌産品管理高級董事巴特(Pali Bhat)上月受訪時透露,Android Pay擁有多層安全措施,後端還有世界級的風險搜索引擎,可找出欺詐行爲。三種應用也都有相配合的“尋找手機”追蹤軟件,可遠程鎖住、暫停或刪除手機支付能力。
過去,每當支付領域出現更安全選擇時,往往是後來者居上。譬如,磁條銀行卡被更安全的芯片銀行卡取代。不過,受訪業者對手機支付取代現有支付模式,還不敢打包票。
銀聯國際東南亞總經理楊文彙說:“現階段還不清楚手機支付系統最終會否在所有市場裏,取代現有支付形式……這取決于市場的結構。但手機支付系統要是成爲錢包的便利替代品,會是一件好事。”
美國運通卡新加坡副總裁何逸炜則表示,社會從使用硬幣、到紙幣、再到刷卡,更新型支付模式之所以能普及並生存下來,主要是功能的改進,例如紙幣減輕了攜帶硬幣的重擔。
社會能容納多種付款形式
但硬幣從未消失,顯示社會能容納多種付款形式。何逸炜認爲,即使手機支付成功普及,人們下來還是會繼續攜帶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