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
施安祖
Andrew Swan
雖然自動化可爲企業節省龐大開支,但同時也使亞洲區的廉價勞工日漸擔憂。在這個新環境中,亞洲已不能再依賴舊有模式,單靠出口廉價勞動力和貨品維持增長,反而有必要作出適當的改革,帶領經濟提升至另一層次。
自動化機械可謂無孔不入。由于自動化機械能夠降低勞動成本,提升效率,而且相比人工操作更加精密可靠,由制造業至無人駕駛汽車、擺設餐桌至進行手術,多個行業均樂于采用更多的自動化機械,機械人在我們生活中擔當的角色可謂日益重要。
雖然自動化可爲企業節省龐大開支,但同時也使亞洲區的廉價勞工日漸擔憂。在這個新環境中,亞洲已不能再依賴舊有模式,單靠出口廉價勞動力和貨品維持增長,反而有必要作出適當的改革,帶領經濟提升至另一層次。
機械人效率日增
勞動成本上漲、機械人的能力躍進,加上全球寬松貨幣政策壓低資金成本,均已成爲各行各業近年使用機械人的強大推動力。
麥當勞前行政總裁最近表示:“以3萬5000美元購買一只機械臂,比起支付時薪15美元聘請一個效率不足的員工包裝薯條,更爲劃算。”
正如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預測,機械能力近年急速上升,連過去難以自動化的勞動密集行業如制造成衣、鞋履等,也正慢慢由機械取代人手。
以在供應鏈中聘用了100萬名員工的耐吉(Nike)爲例,該公司最近宣布與Flextronics合作,將生産鞋履的工序自動化。同樣地,阿迪達斯(Adidas)也計劃加強機械化,將部分生産線移回德國,這種“近岸外包”的過程不但節省運輸和庫存成本,同時可讓企業靈活及迅速地響應消費者急速轉變的口味和需求。
自動化成果
只有少數精英獲益
雖然自動化的好處顯然易見,但卻只有少數精英企業可享受得到。資本家因勞動成本下降而獲益,但同時勞動階級卻因競爭日趨激烈而受害。
過去30年,藍領工人的工作逐步被移民勞工或機械人等所取代。資本家聘用更少、更廉價的勞工的現象導致社會階層的上升流動性不足,而收入不均問題更是每況愈下。
這不但惹來社會不滿,也促使民衆支持那些承諾會讓他們分享過去30年的經濟成果或讓其他人分擔痛苦的政客。因此,我們認爲,機械人應用的崛起、移民勞工和自由貿易幾個因素,共同促成近來動蕩的政治格局。英國脫歐以及特朗普成爲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結果,也可說是這些工人對社會不滿的聲音。
亞洲舊有增長模式已過時
工人不滿的情緒在亞洲社會已引起回響,日益普及的自動化發展已使亞洲的廉價勞工日感擔憂,其中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的勞動市場很可能首當其沖。這些國家不但要面對跨國企業以機械自動化的程序取代勞工、將生産基地遷回發達市場的影響,而且還因國內科技升級而受到沖擊。
舉例而言,中國的發展重點已開始由原始勞動力轉向科技。自2013年以來,中國每年所購置的工業機械人數目冠絕全球。國際機械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預料,到2016年底,中國有望取代日本,成爲全球操作工業機械人規模最大的國家。
印度也同樣迅速地應用機械人,而該國勞工法規的種種限制導致企業難以辭退效率欠佳的全職工人,令使用機械自動化的程序更具吸引力。
亞洲爲保持競爭力
將聚焦增值服務業
由此引申出一個問題是,機械人應用的崛起將對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有何影響?將農業人口轉型爲低成本工人在工廠生産出口貨品,並帶領數以億計民衆脫貧的舊有增長模式,如今似乎已經過時。使用機械人日漸普及化,意味著未來的工業化發展可爲新興經濟體系創造的就業機會將顯著減少。
我們已經開始在印度尼西亞看到這種情況出現,在工資水平還未趕上發達市場之水平,當地制造業已經開始萎縮。
盡管機械人取代人工操作的過程在短期內無疑會在亞洲産生影響,但長遠而言我們並不過于憂慮。相反,我們相信,如果亞洲能夠順應改變的洪流,此次工業革命有望帶來正面變革。當沉悶重複的工種消失,將推動亞洲徹底改造,促使其推進必要的結構性改革,並側重于提升整體教育水平。
爲了保持競爭力,亞洲將被逼聚焦于增值服務行業和推陳出新。我們已經開始看到中國往這條路上啓步,推動經濟由偏重制造業的模式轉型至服務業導向,並著重于拓展創新領域,例如推出“互聯網+”計劃等。
就科技應用而言,中國現時在多方面已開始超越部分發達市場,例如早于2014年10月Apple Pay在美國推出前,流動支付應用軟件微信支付已在中國廣泛采用。
同樣,基于未來10年預期將有1.5億人口成爲勞動生力軍,印度也致力求變。總理莫迪于2014年推出“印度制造”計劃,試圖將印度變身爲全球設計和制造業樞紐,並提升勞動力的技能。不過,要推行這些轉變確實知易行難,並有賴于政治與企業領袖的高瞻遠矚與領導能力。
我們相信亞洲將可與時並進,因此繼續看好區內的長線結構性增長潛力。作爲主動型投資者,我們視當前局面爲把握轉變的機遇,因此在投資組合中加入了可因機械自動化升級的投資主題而受惠的亞洲企業股份。
(作者是貝萊德亞洲股票
團隊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