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
論市
吳慧敏
“精靈寶可夢GO”昨早已正式登陸新加坡,聰明的商家不妨想想應如何利用這股“虛擬現實”和“定位系統”結合的趨勢,爲自己爭取最有利的位置。
前陣子農曆七月鬼門關還沒打開,但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東京、香港等國家和城市,卻已妖氣沖天。
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出沒在大街小巷,搞得許多人正事不做,紛紛轉行充當“捉妖天師”。不單是平時只在家裏對著電腦修煉功力的宅男宅女抵受不住妖魅的誘惑“下山捉妖”,連有正當職業的白領階級也辭去工作,跋山涉水只爲捉盡天下妖靈。
這股由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GO”(Pokemon GO)掀起的捉妖風潮,7月初在北美推出,隨後登陸日本、香港,短短一個月內迅速風靡世界,成爲衆人熱議的手機遊戲。
遊戲7月7日推出,下載量火速打破蘋果應用(App)曆史紀錄,登上冠軍寶座。7月19日,不到兩個星期時間,“精靈寶可夢GO”就已推動遊戲商任天堂(Nintendo)的股價暴漲120%,由每股1萬4380日元躍彈至每股3萬1770日元。
過去一個月,世界各地每天都會傳出人們被妖精迷惑的瘋狂故事。
7月15日,一只稱爲“水精靈”(Vaporeon)的罕見小妖精,晚上11時許在紐約中央公園一角出現,吸引了上千名美國民衆沖向中央公園。有人特地開車前往,然後直接將車停在路邊,不顧安全地從沖下車捉妖。人人死盯著手機不放,持續往同個方向狂奔,舉止非常瘋狂。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香港。新界西北天水圍天秀路公園原本是大媽們跳廣場舞的地方,結果上月26日大媽也被逼撤退。據說公園內有至少兩個“精靈補給站”(Pokestop)以及藏有多個精靈的“道館”(PokeGym),結果吸引了近千名玩家,人潮至午夜仍未散去。
就連原本魅力四射的“女神”們也沒轍。幾位巨星如貝文絲和艾黛兒在演唱會上賣力又跳又唱,結果還是有坐在前排的觀衆漠視眼前的“女神”,甯可低頭捉妖。
更惹人非議的是,這個遊戲在世界各地惹了不少禍,有人因此受傷,甚至喪命。
不少玩家邊走邊玩,因忙著低頭找“妖”,不慎撞上牆柱等。有的玩家則跑到公路上,無視迎面而來的汽車和行人,結果被撞傷撞死。還有玩家被歹徒誘騙到偏僻地點而被搶劫,甚至有孩童和青少年爲了捉妖闖屋遭槍殺、誤闖軍事禁區、意外越過國界遭逮捕、墜橋身亡等。
“捉妖”成了個玩命活兒,迫使多國政府不得不對爲此癡迷的老老少少“捉妖天師”們發出警告。在新加坡,一名澳洲籍越南裔男子就因無法在本地使用Pokemon GO實境遊戲,憤而在個人面簿上發表侮辱新加坡的言論,結果被雇主解雇。
闖禍卻也帶來不少商機
“精靈寶可夢GO”雖然在世界各地闖了不少禍,但也帶來不少商機。由于遊戲耗電量大,推動充電器的銷量上升。例如美國的AT&T、GameStop Corp和RadioShack,都在遊戲上市後的兩個星期內發現充電器的生意飙漲四五成。
更重要的是,不少零售商發現遊戲能夠聚集人氣,讓原本蕭條的零售業出現一絲生機。例如紐約一家賣比薩的餐廳,僅花費10美元買一些“誘餌模組”(lure modules),就成功吸引許多玩家沖到餐廳附近捉妖,刺激周末的生意比平時上漲三成。
這些誘餌能夠把遊戲中的精靈引到特定地點,吸引想捉妖的玩家們前往。一個誘餌的售價1美元,每次使用能維持30分鍾的“吸引力”。
玩家可能在手機上看到一只“小火龍(Charmander)”或一只“卡比獸(Snorlax)”坐在餐廳吧台上,或躲在廁所隔間內,而不得不進餐館內“捉妖”。但非玩家看到的卻只是許多舉止怪異,盯著手機在餐廳、甚至廁所附近走來走去的人。
也有一些公司利用“精靈補給站”和“精靈道館”來吸引人潮。玩家到精靈補給站可以獲得各種遊戲所需的補給品,例如精靈球、傷藥、精神片、蛋,還有降低精靈逃跑率的果實。至于到“精靈道館”則可以與其他精靈挑戰,成功守衛道館就可以獲得遊戲金幣和經驗值。
日本麥當勞就因爲與任天堂合作,在全國近3000家麥當勞餐廳設立“精靈補給站”和“精靈道館”,並且在餐廳內隨歡樂餐附送玩具,結果公司股價突然躍升23%至漲停板。
由于遊戲爭議性大,新加坡遲遲未允許它在本地登陸,但昨早遊戲已正式上線。雖然是農曆七月,但百無禁忌,大家一起慶贊中元節和遊戲的到來,也有不少本地商家想借助遊戲的魔力“誘”玩家上門。例如時報出版集團之前就表示希望以“誘餌”吸引兒童,到新加坡博覽中心參加他們的教育娛樂展。網絡服務供應商ViewQwest則希望借“誘餌”打響新達城零售店的名聲。MyRepublic也想借此方式,吸引玩家到不同的店面消費。
在許多業者眼中,這個遊戲將對許多現有的遊戲規則發揮顛覆性的作用。當然,遊戲熱潮遲早會消退,當人們厭倦了“捉妖”後,它將無法繼續聚集人氣。不過在那之前,預計會出現更多手機應用,利用手機定位系統和虛擬現實科技設計産品。
這些軟件可以准確地將人潮引到商家指定的地點,甚至還可以收集他們的個人資料,對商家來說更具說服力。目前,絕大多數網站都靠“點擊率”來衡量廣告效應,但在未來這類按實際“上門率”計算的模式,極有可能帶來巨大挑戰,甚至成爲市場主流。
聰明的商家不妨想想應如何利用這股“虛擬現實”和“定位系統”結合的趨勢,爲自己爭取最有利的位置。這或許將帶來艱巨的挑戰, 但也可能是一次絕佳翻身上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