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氏基金發表的調查報告引述數據指出,選擇在家中或中心接受護理的人數已超越療養院,成爲年長者的主流長期護理模式。然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撥款僅占總體醫療開銷的小部分,也遠低于其他成熟經濟體。
居家與中心式護理已取代療養院護理,成爲更多人選擇的長期護理模式,但是我國花費在前者的開銷只占衛生部預算的2.5%,加上居家與中心式護理的收費不低,連氏基金在最新的調查報告中建議,政府可考慮提高針對居家與中心式護理的公共開銷以減輕人們負擔。
這項調查由連氏基金委托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的何琳贻副教授與黃瑞蓮副教授展開。她們從去年6月至今年8月,收集了29家提供居家與中心式護理的非盈利組織,和21家私人業者、照顧年長者的看護、政府代表、學者等103人的反饋。
調查範圍包括了解我國在居家護理與中心護理方面的發展是否足以應付需求、國人對樂齡護理的負擔能力、人手充足與否,是否需要加強管制等。
報告引述衛生部的數據顯示,與2016年的1萬2000人相比,去年底已有約1萬4000人選擇在家中或中心接受護理。
連氏基金研究部門主任萊哈巴素昨天(8月14日)在記者會上指出,相比之下,療養院過去兩年的入住人數維持在1萬人左右,因此居家與中心式護理已取代療養院護理,成爲年長者的主要長期護理模式。
連氏基金在長達232頁的報告中總結衛生部的一些數據並指出,與2015財政年政府總共爲居家與中心式護理撥款2億元相比,2016財政年的撥款增至2.4億元,但這個數目僅占該年度爲長期護理撥出的8億元中的約三分之一,更僅占衛生部該年98億元預算的2.5%。
與此同時,8億元長期護理開銷也僅占當年總體醫療開銷的8%,以及國內生産總值的0.19%。相比之下,一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2014財政年花在長期護理的平均開銷,是國內生産總值的約1.4%。
報告指出,居家與中心式護理的開銷不低,因此這方面的醫療開銷仍是困擾一些年長者,甚至是他們在接受這類護理一段時期後選擇停止的原因之一。
調查舉例,社區護理在津貼前的收費一般介于900元至2200元,而居家醫療護理的收費是每次上門從150元起跳;居家個人護理收費每小時平均23元。
報告也引述樂齡健保檢討委員會報告中的數據說,包括交通與消耗品在內,綜合居家和日間護理配套的每月收費高達3100元,志願福利團體療養院向重度殘障者收取的療養院收費中位數是2400元,而聘請女傭僅需約1000元,明顯比居家和中心式護理的收費低。
何琳贻副教授說:“雖然三分之二的居民家庭能順利通過支付能力調查獲得政府津貼,但是一些業者告訴我們,低收入年長者仍面臨負擔不起的困難。”
例如,對一個沒有工作的年長者來說,即便他能獲得80%的津貼,每月只須付200元,但因爲沒收入,這筆收費還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衛生部:報告肯定我國長期護理服務理念
因此,報告建議相對于醫院及療養院,政府可考慮提高對居家與中心式護理方面的開銷,以減輕人們的負擔。
報告也提議,可讓那些未面對最嚴重重度殘障的國人動用保健儲蓄支付更多居家與中心式護理服務,因爲這或許能鼓勵年長者繼續接受一些對健康有利的護理,延緩衰老與發病等。
針對這份報告,衛生部表示歡迎並表示:“這份報告肯定了我國應采取整體社會模式,爲年長者提升長期護理服務的重要。”
連氏基金報告指出,居家與中心式護理已成爲更多人選擇的長期護理模式,但我國花費在前者的開銷只占衛生部預算的2.5%。(檔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