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翔宇 報道
一項調查指出,去年被診斷爲有發展障礙的孩童增加近三成,早期介入服務需進一步擴大及提升專業水平以應付需求,而學前教育與早期介入服務中心也可加強協作,讓適合在主流幼教環境中學習的孩童獲更好的支援,促進包容教育環境。
這是連氏基金委任獨立調查機構進行名爲《集專家之見——爲幼兒培育政策把脈》的調查,綜合35名幼教、醫療及社會服務領域領袖的意見後,所做的一項建議。
這也是連氏基金相隔七年後對本地幼教領域進行的第二次調查。
相對于七年前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缺乏整體監督,幼教領域如今有顯著進展。連氏基金幼兒培育共同主導楊慧文指出,政府這幾年大量投資,除了提升監管,也增加學額及師資。她說,調查是要了解幼教領域現狀,探討須改進之處。爲提供全方位視角,調查添加早期介入服務工作者的觀點,並進一步探討特需孩童及低收入家庭孩童的需求。
調查指出,盡管政府已擴大受津貼的早期介入服務,但還未能滿足需求。據衛生部的數據,去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和竹腳婦幼醫院被診斷有發展障礙的孩童逾5500人,比2015年至2017年每年平均4362人增加。這相信同特別需求意識提高有關。
據社會及家庭發展的數據,2015年至2017年,轉介到嬰幼兒早期介入服務中心(EIPIC Centres)的孩童已增至每年平均1600名;去年等候名額平均需等上五個月,情況比兩年前需等上半年略爲改善,但還是有個別中心的名額得等上三個月至一年。目前,全國有21家嬰幼兒早期介入服務中心,爲中度至嚴重發展障礙孩童服務。
此外,約1000名接受早期介入服務中心援助的孩童,也上主流學前中心。調查指出,兩者應加強合作,爲特需孩童減少往返不同中心的不便。調查共同首席研究員、新躍社科大學副教授林美瑩認爲,本地應邁向更好地將早期介入服務融入學前中心的目標,以促進包容教育環境。
調查建議打破
主流和特需教學隔閡
調查建議,學前教育及早期介入服務領域除了要增添人手,也應提高師資的技能,打破主流和特需教學的隔閡,以更好地照顧各種需求的孩童。本地有約1萬8000名學前教育工作者;早期介入服務工作者約700人。
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PCF)助理首席執行官陳麗玉說,學前中心通過學習支援和啓發補助計劃,支援有輕微發展障礙的幼童。自2012年,PCF屬下幼兒園已對5500名孩童進行檢測,至今逾2900名有語言、讀寫及社交等發展障礙的孩童,接受學習支援或啓發補助計劃援助。
她指出,政府最近成立工作小組,探討如何在學前中心支持有中度至嚴重發展障礙的孩童,旨在進一步促進包容性。另一方面,PCF幼兒園也成立實踐學習小組,助幼教和早期介入工作者交換經驗,提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