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歐美收穫。
十七年前有一部電影《刮痧》,以中醫刮痧為線索,講述了由於文化差異,西方對傳統中醫藥曲解,華人在國外陷入困境的故事。
但是這幾年,這種文化壁壘好像突然之間就坍塌了,中醫藥變成了「洋網紅」。從當下的川貝枇杷膏到之前的馬應龍痔瘡膏,從菲爾普斯肩上的紅印到無所不搭的枸杞,都被中文媒體渲染成外國人膜拜的神藥神術,帶著滿滿的文化征服自豪感。
中醫藥在西方真的那麼紅嗎?它的價值是真的被理解了,或者只是部分人獵奇的談資而已?
【1】
2月22日,《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條中規中矩的健康新聞:Herbal Supplement Has Some New Yorkers Talking, Instead of Coughing(一些紐約人在談論一種能止咳的草藥補充劑)。文中提到一個消費者Alex Schweder感冒十幾天咳嗽不停,服用了川貝枇杷膏後效果明顯,於是不停地向身邊人安利,但另外幾個人則對該藥心存疑慮。
美國專家表示,服用川貝枇杷膏這類草藥補充劑不當很可能帶來健康風險。美國FDA也建議消費者在服用前先與醫生溝通,並警惕那些過度誇大療效的產品。
這原本是一條提醒美國民眾的新聞,到了中文媒體這裡就變成了:川貝枇杷膏在美國被奉為感冒神藥;「中國神藥」在美國徹底火了;一瓶7美元炒到70美元,還賣到脫銷……仿佛川貝枇杷膏成了美國流感的大救星,到處閃耀著中華傳統文化強勢輸出的驕傲和愛國心。
心存懷疑之一的好萊塢演員馬修·莫迪恩也被中文媒體臆想成喝得停不下來。在《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他說「我唯一擔心的是,它來自一個有著不同標準的國家」,在中文報道里變成了「在他眼中,川貝枇杷膏唯一的缺點就是太貴」。
此事還驚動了國社,結果走訪當地藥店發現,川貝枇杷膏並未脫銷;無論是藥店,還是沃爾瑪超市和亞馬遜網站上,它的價格也是穩定親民的;紐約和洛杉磯的華人朋友也未聽說枇杷膏走紅一事。
不過,這款非處方中成藥和類似產品的銷量提升也是事實。這與美國遭遇十年來最嚴重的流感分不開,「一星期內超過4000人死於流感或肺炎」的美國疾控中心數據使得人心惶惶,許多藥房的抗病毒藥物都已脫銷,流感疫苗也是供不應求。
不過,枇杷膏不能作為抵抗流感的第一防線。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不同於一般感冒,必須使用抗病毒的藥物,並要針對併發症服用相應的藥物。
抗病毒治療後,後期咳嗽如果與肺熱肺燥有關,具有養陰清肺、止咳化痰功效的川貝枇杷膏正好能解決該問題。但流感引起的咳嗽並不都是該類型,如果是「少陽火型」咳嗽,川貝枇杷膏就未必有效了。
川貝枇杷膏在國外到底火沒火撲朔迷離,但我們能親眼看到的是它在國內火了。它的獨家代理商、港股上市公司金活醫藥此前股價一直在1港元附近徘徊,2月26日突然出現大幅上升,一度暴漲55%,最終以25%的漲幅收盤,2月27日再度上漲4.14%。
【2】
川貝枇杷膏在美國沒有中文媒體炒得那麼火爆,但是中醫藥在世界範圍內,包括我們自己,的確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尤其是在2003年SARS之戰後。
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我國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了86個中醫藥合作協議。針灸是歐美中醫藥最成熟的部分。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全美50個州中已有46個批准頒髮針灸執照。
雖然中醫藥市場越來越廣闊,但其他國家喝粥,我們卻連湯都喝得困難。
目前,傳統藥國際市場(不包括中國內地市場和出口提取物)每年千億美元,我們拿到的份額卻不到百分之二。歐美中藥顆粒劑市場80%以上由日本和中國台灣占領,日本針灸針也占據著50%以上的歐美針灸針市場。
面對人家的集團作戰,國內中醫藥還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對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
不僅歐美人喜歡日本的漢方藥,中國人也在追捧。救心丸、真武湯、清肺湯、貼敷劑……幾乎每個中國遊客都會在日本藥妝店大買特買漢方藥和漢方護膚品,帶回來分贈親友。
就連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300年前緣起內地,現在也是屬於港企。
清代康熙年間,「神醫」葉天士被縣令楊謹的孝心所感,贈予其秘方——蜜煉川貝枇杷膏,治癒了楊太夫人久咳不愈的頑疾。其後,楊謹遵循楊太夫人遺訓,開廠制膏。
不過因為戰亂,楊氏後人輾轉南遷到香港,後來又欲遷至巴西。但其不忍配方失傳,於是委託給當時中正藥房的藥商謝兆邦先生。
京都念慈菴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轉戰各地市場,80年代初走進歐美,80年代中期成為首批進入內地市場的企業之一。
【3】
業內人士這樣總結國際中藥市場的現狀: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歐美收穫,中國淪為原料中藥材出產地。
現在,即使是作為原料出產地,國內的中藥材也越來越不合格了。
天然藥材的分布和生產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無論品種、產量和質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它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天地自然最佳組合的產物。所以,自古以來,中藥材都講究「道地」,如甘肅的當歸,寧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黃,內蒙的黃芪,東北的人參等。
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因此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
過去,中草藥大多依靠野外採集。但是野生藥材數量在減少,市場的需求卻越來越大,中藥材在原產地以外的地區進行人工栽培越來越多。但為了經濟效益,在不具備種植條件的地區盲目種植,不僅藥效難以保證,還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對整個藥材市場造成不良影響。
「這(道地藥材)是五千年來通過實踐摸索出的規律。大量驗證表明,一旦改變了環境,藥效往往就不行了。」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痛心疾首地說:「文革之前,中藥如果需要異地種植,必須經過三代,直到療效和原產地藥材一致,才允許移植。現在則隨心所欲了,想去哪裡種就去哪裡種。」
比起異地種植和炮製加工不得法,更難解決的是環境污染和濫用農藥。重金屬含量超標、農藥殘留、種質質量較差等,已經嚴重影響到中藥質量,成了中藥及其製劑成品走出國門的最大絆腳石。
2013年,環保組織在不同城市購買了同仁堂、雲南白藥、九芝堂、天士力等9大中藥品牌的64種常用中藥送去第三方檢測,結果超七成含農藥殘留。與歐盟農殘標準進行比對,部分樣品超標數十甚至百倍,最嚴重的達到五百倍。
日本漢方藥在國際市場上占據絕對優勢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對重金屬殘留量和農藥殘留量的監控非常嚴格。而且對於鑑別和含量測定的要求也非常高,普遍比中國中藥標準嚴格。
津村藥業先後在中國建立了70多個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藥材種植基地。國內擁有最多GAP基地的中藥企業是同仁堂,才只有8個。
近年來,中國藥材品質不斷下降,價格卻在快速上漲。所以,日本漢方藥企開始加速國產化。2017年,他們從中國進口藥材已經由過去的80%以上降到了65%。
憑藉一款枇杷膏打天下的京都念慈菴為了確保藥材的質量,早在2001年就不遠千里在海拔3000米高的青藏高原上開闢了多個川貝母綠色基地,培植優質天然的貝母。
近些年,提取物出口額已經超過我國中藥出口總額的半數。美國作為最大需求方,也取代日本成為我國中藥出口第一市場。他們進口這些主要用於膳食補充劑和食品添加劑生產。
提取成就了更高明的造假手段。在此前的暗訪中,多次在我國藥材市場中發現,將提取過有效成分的藥渣進行烘乾、漂白等技術處理,摻入正常藥材中以次充好,高價售賣。
「有的造假一公斤成本才幾元,可利潤回報卻在10倍、甚至100倍以上。」業內人士透露。許多藥材都被發現過出售提取後的藥渣,尤其是像冬蟲夏草、人參這樣昂貴的藥材,十有七八假。
中藥材問題比食品問題更嚴重,也更致命。
過去三五服就見效,現在十服八服也不管用。南京國醫大師周仲瑛前些年甚至發出了這樣的哀嘆:「中醫將亡於藥。」
【4】
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中國人生老病死就離不開中醫藥。經過數不清的天災人禍,點不完的戰爭瘟疫,中醫藥庇佑我們不僅存活下來,還開枝散葉成人口最多的族群。
北宋校正醫書,《黃帝內經•靈樞》殘缺。高麗國使臣帶來全帙《靈樞》進獻,他們想用此書換得《冊府元龜》等治國典籍。蘇軾連上了五個奏摺反對,但當時在位的宋哲宗趙煦沒有採納,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全本《黃帝內經》。
在哲宗看來,醫術比治國之術還重要。但這些積累下的經驗和精華無法用現代科學標準和數據說明,於是它們失去了信任,走上了風雨飄搖之路。
在東西文化之爭過程中,中醫不僅在西方被斥為「偽科學」,中日韓也都曾打壓過它。但現代科學和醫學也囿於局限,不能完全解釋和應付這個世界,於是又向回追溯古老的智慧。
日本明治維新後廢止漢方藥館、禁止漢方自由買賣……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患慢性病、過敏性疾病的國民人數迅速增長。西醫常常束手無策,而漢醫卻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這才帶來二次復甦。當時中日建交,中國中醫藥的大量成果再度被介紹到日本。
而中國能夠保留這些成果,則在於毛澤東主席的大力扶持。50年代初,衛生部副部長王斌提出,中醫是封建醫,應隨封建社會的消滅而消滅。毛澤東提出「古為今用」,中醫才得以存留下來。
「中醫是基於生命的醫學,西醫是基於疾病的醫學。」中醫名家王永炎院士說。
在追求自然、有機、綠色生活的潮流下,國內出現了「中醫養生熱」。而西方從排斥中醫到信中醫、看中醫的過程,逐漸開始出現「中醫熱」,中醫藥作為合法的醫療保健手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納入醫療保健體系。
不過由於中醫和西醫在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上存在本質差別,中醫藥在大多數國家還歸屬於替代醫學或補充醫學。例如,川貝枇杷膏是作為草藥膳食補充劑進入美國市場,所以美國人並沒有把它當做藥來服用。
目前,中國有9家中藥企業在開展美國FDA藥品註冊。雖然已經努力了15年,復方丹參滴丸、桂枝茯苓膠囊等品種仍處在臨床試驗研究的不同階段,至今沒有一個品種成功突圍。
而且由於國內企業對名優中藥配方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致使這些配方被其他國家搶先申請專利,日本的210個漢方藥製劑的處方全部來自中國。
中醫藥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又利在當代。面對種種亂象和傳承發展的緊迫形勢,2016年年底,我國同時發布了《中醫藥法》(去年7月1日起實行)和《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我國「國家戰略」。
《中醫藥法》對國內國外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它不僅改革完善了中醫醫師、診所和中藥等管理制度,對突出問題作了有針對性的規定,也有利於建立統一的中醫藥世界標準。
中醫不必與西醫爭長短,但也應該有自己的獨特語系。
【5】
西方對東方文化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傾向,一個是輕蔑和漠視,另一個則是神秘和浪漫化。
在這個社交泛濫、一切都靠「秀」的時代,後一種人把中華文化當作獵奇的時尚,裝點自己的個性,但並不是真正理解中華文化。
網絡上,有外國人把枸杞做各種搭配,現在又有人炫耀把川貝枇杷膏當零食吃、配菜吃、調酒喝。他們和那些不認識中文字卻覺得很酷,就不管不顧地紋在身上的人一樣,只是為了秀而秀。
不過,紋錯字最嚴重的後果無非是啼笑皆非的笑話,亂吃藥則會危害健康和生命。
例如,正在感冒發燒、脾虛、腹瀉、身體有炎症的朋友不宜吃枸杞,蜜煉川貝枇杷膏也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患有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更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枸杞、川貝枇杷膏、馬應龍痔瘡膏、風油精……這些「網紅中藥」讓歐美在針灸、推拿、按摩之外,對中醫藥有了更多的印象。但是要想真正復興中醫藥的榮耀,讓國人真正為民族文化感到自豪,還路漫漫其修遠兮。
「中醫藥是我國非常寶貴的財富,但是,這麼豐富的資源以及古人所留下的豐富經驗,並不是我們拿來就可以用的,是需要在古人的基礎上再探索、再思、再挖掘,才能創造出價值。」屠呦呦說。她因為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