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管理大學的首席研究員許主洪副教授展示新大研發的智能食物識別科技,如何讓“Healthy 365”應用用戶輕松地查找和記錄每餐攝取的熱量。(嚴宣融攝)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團隊自兩年多前開始籌備這個名爲“FoodAI”的項目,單是到食閣和小販中心,或者上網收集食物照片就耗時超過一年。
手機一揮就可查出眼前菜肴的卡路裏含量。由本地科研人員開發的這套人工智能科技已植入手機應用,讓用戶輕易查找和記錄每餐攝取的熱量。
這個智能食物識別科技由新加坡管理大學生活全息數據研究中心的科研團隊研發。領導10人團隊的是負責“智能消耗和健康生活”研究項目的首席研究員許主洪副教授。
許主洪受訪時說,團隊自兩年多前開始籌備這個名爲“FoodAI”(意指“食物人工智能”)的項目,單是到食閣和小販中心,或者上網收集食物照片就耗時超過一年。
新科技研發到一定程度後,保健促進局覺得這適用于它已推出的“Healthy 365”應用,于是雙方展開合作。
用戶只需開啓應用中的拍照功能,把相機對准眼前的食物,應用就會以此判斷種類,並提供數個選項,讓用戶選擇最接近的一類食物。應用接著顯示這份食物所含的卡路裏。用戶也可根據當天的日期和哪一餐做記錄,等同長期記錄每天的卡路裏攝取量。
保健促進局受詢時說,至今已有超過3萬5000名用戶使用這個去年啓用的新功能,更快速地完成每天的餐食記錄。
盡管國外也有類似應用,但這款應用已“入鄉隨俗”,有收錄油條和香菇肉脞面等多種本地美食。許主洪坦言,新科技並非完好無缺,至今仍難以辨識一些菜肴。
“主要是市面上的菜肴實在太多。我們收集的資料盡管已涵蓋千余種菜肴和飲料,但其實還不算多。此外,它分辨得出茶和咖啡,白米和糙米等,但是,你如果選吃用較健康食油烹煮的食物,它就分辨不出,因爲這些在視覺上是一樣的菜肴。另外,單是咖啡就分咖啡烏、少糖(Siu-dai)、不加糖(Kosong)等,這些需要用戶自己點選。”
研究自動化添加新菜肴
另一個問題則是不斷有新菜肴面市,尤其是突然深受消費者歡迎的菜肴。
他舉例,數據庫原本沒麻辣香鍋的資料,但它在這一兩年躥紅後就不得不納入。
“我們已開始研究如何讓添加新菜肴的程序更自動化,也可能通過衆籌方式,由相關的專家來預測新菜肴的卡路裏含量,就不用每道菜都經過實驗室化驗,確認它的營養成分。”
應用只顯卡路裏含量,但其實數據庫也收錄其他營養成分。許主洪透露,呈現的資料過多可能會影響觀感和用戶體驗,才會決定只呈現一個資料。“不過,日後若要呈現其他營養成分,在技術上並非難事。”
他透露,數據庫千多種菜肴背後,其實收錄了約50萬張食物照片,“所以我們也另外展開研究,看看能不能用非常少量,可能不超過10張照片,就能教會這個智能食物識別科技如何辨別一些新東西。這個科技不僅適用于這個應用,它也會有非常廣泛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