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2日訊)政府要爲小販文化申遺,引來馬來西亞網民非議,指新加坡小販水平不高,也缺乏特色,所以沒資格申遺;大馬名廚也批評這是“缺乏自信和傲慢”的表現,也稱我國小販文化千篇一律。
總理李顯龍日前在國慶群衆大會上宣布,我國將在明年3月再次申遺,希望“新加坡小販文化”能獲選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馬來西亞《星報》報道,大馬名廚旺師傅對此甚有意見,他說:“只有對自己缺乏信心的人才會做這麽多事來尋求認可。”
“向世界宣布你有這個那個,是不必要的做法,這麽做顯得傲慢。”
他說,食物是無國界的,而不是爭由誰所擁有。
“新加坡的小販文化局限在在幾棟建築物內,但在馬來西亞,小販文化非常廣泛,在市區和郊區都能找到。這就是我們對比他們的獨特性,他們的千篇一律,小販中心美觀但無味。”
這一評論引發了兩國網民激烈交鋒,爭辯不休。
針對這起風波,新加坡美食家林益民則說,申遺一事見仁見智。
“每個人看待這件事的角度不同,而對于新加坡,相信是認爲有信心申請得到才這麽做。”
他認爲,申遺並不算是爲了增強信心,而是爲了發揚小販文化。
“新加坡小販美食很多,各有特色,而且也是國際性的美食,這是值得讓人認識的。”
他補充,民以食爲天,食物能夠讓大家更認識新加坡,因此這是應該要爭取的。
大馬網民反對意見沒根據
新加坡巡回大使許通美教授指出,政府申請將小販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時,並不打算包括具體小販美食,因此馬來西亞網民的反對意見其實沒有根據。
許通美教授接受《聯合晚報》記者訪問指出,新加坡人最愛的小販美食,有很多是和鄰國共享的,如果嘗試爲具體美食申遺,會有問題。
“我們獨有的是小販中心,這是你在其他國家都看不到的……我們把來自不同文化的美食放到到同一個屋檐下,以它們原有的形態和特征傳承下去,這才是我們小販文化的核心。”
大馬、新加坡小販美食 各有特色
常駐中國北京的攝影師趙益峰(38歲)無論是回到馬來西亞的家鄉,還是到成長的新加坡,總能找到自己在外國想念的小販美食。
“在我看來,兩國的小販文化都很神奇。我生在馬來西亞,長在新加坡……這兩個國家我不論回到哪一個,都能找到自己想念的美食。”
趙益峰說,新加坡的海南雞飯、炒菜頭粿以及黃姜飯所向披靡,他回到馬來西亞的則會垂涎于炒粿條、阿參叻沙以及雲吞面。
“新加坡在推銷本地美食上做得很出色,近年我的外國朋友對新加坡小販美食比馬來西亞的更熟悉一些。在我看來,兩國美食各有千秋,不論是維持品質的一致性以及確保負擔得起的價格,都比我去過的很多國家都要好。”
大馬網民批評新國小販食物
水平不高
近百名大馬網民批評新加坡小販食物水平不高、缺乏特色,而且大多需要食客自助缺乏人情味;一些也認爲,大馬槟城小販才別具特色,新加坡小販申遺完全是“怕輸”行爲。
大馬網民張元順(譯音)就質疑新加坡沒有真正原創的小販美食,都是取自或者抄自鄰國。
網民Felicia Sue則對小販中心的服務頗有微詞,她說:“你在新加坡小販中心吃飯得自己去點餐,然後自己拿回座位,賣飲料的大叔大嬸也很不友善……新加坡的小販中心哪裏有文化可言?”
也有網民認爲,大馬槟城的小販才別具特色。Kevin Chan認爲當地小販保留了從家裏推車上街做生意的傳統,小販能講多種語言並在街頭謀生,才是最好的小販美食體驗,具備申遺的資格。
另一名網民Ramesh調侃說,新加坡申遺是將“怕輸精神”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