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真
就勢
論市
政策不應朝令夕改,它應該淺白易懂,讓一般人讀了或聽了一兩遍,就可以理解。
新的理財欄目“中年智富”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年人。根據定義,45歲到65歲屬于中年,我和許多朋友都屬這個年齡層,開始寫這個欄目以後,才發現原來周圍不少人對公積金計劃一知半解。
我們每月領回家的薪水由于必須供款入公積金而少了20%,但我們對這個計劃的認識竟然這麽少,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
然而,這並非完全是我們的錯,因爲公積金計劃相當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得清,得花時間好好研究才能理出頭緒。
基于對計劃的不了解,我們的公積金制度雖然在國際上獲得褒揚,但在國內卻沒有引起共鳴,似乎沒有很多人懂得欣賞它的優點,多數人對這個計劃的埋怨多過贊賞。
舉個例子,公積金儲蓄獲得AAA評級的政府擔保,卻能提供介于2.5%至6%的年利率,這在投資世界裏不可多得。然而,一些人卻認爲,如果25歲就開始把錢存入公積金,55歲才有機會提出一部分,相當于30年的定期存款,2.5%的利率太低。
市面尚有兩個未到期的30年新加坡政府證券,分別在2042年和2046年到期,而按目前的價格計算,收益率只有2.10%和2.14%;大家對于公積金儲蓄利率的要求,應該實際一些。
再說,扪心自問,如果不把錢存入公積金儲蓄,多少人會把它投資于能帶來更高回報的工具,或只是讓它靜靜躺在銀行裏賺取不到0.5%的利率?又或者左手進右手出把它花了?
大家真正在意的是,存款幾十年,到了55歲甚至65歲都不能提出所有款項。其實公積金計劃就像任何保險公司的退休計劃,只能在期滿後才可分階段提錢。唯一的分別是,保險公司的退休計劃是在投保人理解之後自願加入,而加入公積金計劃則是因爲沒選擇,所以心存抗拒的人從一開始就把它標記爲“不好的”。
一般人關注55歲能領出多少錢
在與朋友的談話中,大家最關注的是55歲以後,到底能從公積金儲蓄領出多少錢?對那些距離55歲還相當遙遠的朋友,我只能告訴他們暫時不必理會,因爲即便現在搞清楚,到了55歲時,門檻和條件可能又不一樣了。
但這又不符合“退休規劃要趁早”的原則。公積金儲蓄是退休規劃的一個重要部分,多數人得靠它來養老,如果不趁年輕把這部分搞清楚、了解自己到退休時到底有多少儲蓄可以動用,那又該如何做規劃呢?
公積金計劃三不五時就進行調整,也是妨礙人們認識它的絆腳石之一。
政策調整過于頻密
就以公積金終身入息計劃(CPF Life)爲例子。這個計劃在2008年推出介紹時,有12種選擇這麽多!因爲工作的關系,用了一些時間去了解,勉強懂了一些以後,12種選擇在一年後簡化成四種,這在當時引起諸多混淆。2012年,當局再次宣布簡化選擇,從2013年起把四項減至兩項。2015年,政府接受公積金咨詢團的建議,以基本存款、全額存款和超額存款取代最低存款,這在基本上改變了終身入息計劃的面貌。直到不久前,公積金咨詢團又建議爲終身入息計劃增添一個選項。
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公積金終身入息計劃變身好幾次。當然人們都明白,政策必須順應情況的轉變而調整,每次的調整都是要讓它達到越來越完美的目的。但是在這段時間內,大環境似乎沒出現如此頻密的變化而使得當局有必要一改再改。
過于頻密的調整,反而容易讓人引起諸多猜疑——政府到底在搞什麽?別有居心者更得到借題發揮的機會——改來改去不就是不要讓人們提出他們的公積金儲蓄!
政策不應朝令夕改,它應該淺白易懂,讓一般人讀了或聽了一兩遍,就可以理解。然而,來到同公積金有關的課題,發現不論學曆高低、工資多少,一般人都處于懵懵懂懂的狀態。制定政策者每天在鑽研,公積金計劃對他們來說就像ABC一樣,但是對于少接觸的人而言,要了解公積金計劃和相關政策是要一邊讀一邊做筆記才能明白的。而正當你做好筆記沾沾自喜時,政策又出現變化了……